不懈的攀登

2011-04-19

  12年前,刘宁、李国英等10名水利青年科技英才走上领奖台,如今,他们或已走上了领导岗位,或成为了各自专业领域的带头人;4年前,又有10名水利青年科技英才从科技大军中脱颖而出。


  12年间,许许多多像他们这样的水利科技人才埋头科研,无怨无悔地追求着,奉献着,承担着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

 

1996年水利部评选表彰的水利青年科技英才与有关领导合影

 

2004年水利部评选的水利青年科技英才与有关领导合影

 

  表彰,缘自汗水与智慧的付出

  2008年3月31日,全国水利科技大会将在京召开。这次会议上,又将有10名水利青年科技英才走上领奖台,他们是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及部直属单位的推荐人员中优选出来的。他们直接从事水利科学研究及其他专业技术工作,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成果推广和科技普及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全国水利青年科技人才的代表。  

  回顾往昔,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汪小刚,在1996年被水利部评为水利青年科技英才时刚刚31岁,是当年评选的10名英才中最年轻的一位。他曾获得电力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4岁博士毕业后他就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在当时博士还稀缺的年代,他踏踏实实埋头科研,一头扎进一个山沟沟里,研究一项工程滑坡问题,一干就是好几年。多年的科研工作让他淡泊名利,1996年被评为水利青年科技英才时,他还一直认为是大家关心他,才把这个荣誉让给他的。

  对于一个科研人员来说,扎实的科研功底很重要,能耐得住寂寞、潜心钻研更是极其珍贵的品质。

  同年被评为水利青年科技英才的河海大学教授、现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彭世彰长期从事基础试验研究。在曾经“全民经商”的喧嚣中,彭世彰依然对科研工作一往情深。经过十余年的苦心钻研、反复试验,他提出了以“水稻控制灌溉”为代表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作物节水高效灌溉新理论与技术模式,并致力于科技成果的示范应用和推广转化,无数次下到田间进行技术指导与推广,足迹遍布十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科技成果得到大面积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最终从基本试验研究的技术骨干逐渐成长为学术带头人。

  与他们同年被评为水利青年科技英才的还有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蔡跃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牧科所包小庆所长,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李楠教授,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何光同,清华大学教授张红武、金峰。

  2004年,水利部又评选并表彰了10名水利青年科技英才。

  他们是时任淮委中水淮河工程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马东亮、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局长王殿武、黄委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恩惠、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副主任李远华、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李原园、河北省水利技术试验推广中心总工张艳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生水、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正浩、青海省水利厅水利管理局总工袁辉、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教授顾冲时。

  张艳红在河北省水利技术试验推广中心工作的近二十年来,一直从事水利科技研究、推广与管理工作,

  尤其是在节水农业方面推广成绩比较突出。通过冬小麦节水灌溉试验研究,制定了河北省冬小麦节水灌溉制度,使冬小麦灌溉在节水的同时还大幅增产。研究成果在河北省推广应用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多年来,她带领着这支在节水农业、设施高效农业和水土保持等水利技术推广方面过得硬的技术推广队伍,为河北省节水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06年6月她调到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融入河北省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修复的优秀科研团队,承担起多项国家和河北省的重点项目。

  在水利部人才培养相关政策支持下,这些水利青年科技英才已成长为水利行业的中流砥柱。为了让水利科研成果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了早日攻克水利科学研究的更高堡垒,他们肩负重任,凭借着自己的专业造诣和对祖国深切的爱、对水利事业不悔的情,不懈地攀登。
  

  突破,彰显水利科技英才的领跑

  科技兴国,关键在人。水利科技英才是水利科技人才队伍的领军者。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是水利科技创新体系的原动力与支点。

  截至2004年,在全国水利系统科技人才榜上,水利部直属单位有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9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获国家“勘察设计大师”荣誉称号,24人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荣誉称号,18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人获水利部“青年科技英才”荣誉称号。

  也正因为我们拥有这样一批科技人才,在“十一五”国家级科技计划水利项目立项中才会取得重大突破。到2006年,在国家三大主体科技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中已落实水利部牵头项目10项,参与组织管理项目4项。

  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由水利部牵头组织的项目有9项,参与组织管理的项目有2项。在“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王浩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组织的“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规律与水资源高效利用”项目,成为首个依托于水利部立项的“973”计划项目。

  在其他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实施中,各科研院所,流域机构同样成果丰硕。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生水主持完成的“高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关键技术研究”和“灰渣筑坝关键技术研究”两项科技成果分别获2003年度(排名第一)和1996年度(排名第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两项科技成果和目前他正在负责的“膨胀土的长期强度和变形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都是国内外该领域的热门课题,所取得的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有的甚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在国际交流方面,水利科技人才“走出去,引进来”,扩大了中国水利的影响,为中国水利发展作出了贡献。仅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受水利部委托,就先后成功举办了影响巨大的“第20届国际大坝会议”“第29届国际水利学大会”“第19届国际灌排大会暨第5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2004国际水电研讨会”“2006国际水电研讨会”“第九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等。参加各种大型国际学术研讨和交流会的科技人员也越来越多,在这些国际交流活动中,不少中青年专家被国际组织聘为专家,主持和管理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主持重大国际学术会议或被特邀作大会专题报告。

  各科研院所都在不断扩大深层次的项目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广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已经培养出或正在培养着具有国际学术水平的一批人才。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水利科研成果可谓硕果累累。2006年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对科研人员来说是莫大的鼓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在“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方针的指导下,每一个从事科研工作的水利人都感受到了时代的召唤。

  腾飞,不忘发力助跑的坚实平台

  他们从科研院所脱颖而出,他们从基层水利单位一步步走来,勤奋努力、顽强拼搏是他们相似的身影。国家、部委、各单位对科技极大的投入支持,给了他们腾飞的平台。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工作,2006年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家对科研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这些都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同时,水利部也适时出台了“5151人才工程”,各科研院所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上更是殚精竭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作为我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中心,可谓人才济济。2003年,该院被国家授予“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单位。目前,水科院设有8个硕士点,8个博士学科授予点,土木、水利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40岁以下的项目负责人、国家级项目负责人增长较快,已成为院所发展的中坚力量。这里拥有学科门类较齐全的各类专业和综合实验室32个;具有开展水利水电科学实验研究和新型学科研究所需要的各类实验设备和配套的各类高精度测试仪器,总体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实验室设备和仪器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拥有“水利部水沙科学与江河治理重点实验室”“水工程建设与安全重点实验室”两个部级重点实验室。这些基础条件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水利水电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搭建了平台,为争取重大项目和出优秀成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保障,更为科技人才发挥才智,进行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科研提供了平台。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在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已建有水利部水科学与水工程重点实验室和港口航道泥沙工程交通部行业重点实验室,以及与河海大学联合组建的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部水文水资源研究中心和水利部水工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也已经部审批成立。长江委的科研一直是以工程科研为主,依托重大水利工程开展科研项目,其研究成果直接服务或运用于工程实践,并建立起了学科门类齐全、较为完整的科研体系,在编的科研人员近2000人,形成了以长江科学院为龙头,近20个科研院所、科技公司等组成的科研大军。目前拥有两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一个部级工程研究中心,一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0余处科研基地。

  长江委长江设计院近年来每年都拿出全年产值的5%(近8000万元)投入到科研和技术开发中,长江委水文局每年自筹的科研经费达500万元,长科院每年的院基金项目总额近800万元。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基本形成门类相对齐全、专业比较配套、布局较为合理、优势较为突出的“五所三中心”的水利科研创新体系,涉及泥沙、水土保持、水资源、防洪减灾、工程管理、工程力学等方面。培养造就了一批老中青相结合的科技人才队伍,涌现出了一批中青年水利科技带头人和技术骨干。

  同时,我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给科研人员提供了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水利科技工作者在每一处工作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有理由相信,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水利科技人员会脱颖而出,越来越多的水利科研成果会不断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水利,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3月28日

作者: 张灯林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