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长江治理事业需要长科院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让创新机制、人才、投入、文化环境等创新要素构成最大合力,为实践“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的基本宗旨提供技术支持,支撑并引领新时期治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长江科学院作为水利部非营利科研机构之一,是国家创新体系和水利科技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抓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机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形成以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的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要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突破口,构建知识创新体系。首先是统筹规划。依托两个部级重点实验室,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这一主题,选择防洪保安、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的基础性研究课题,集中力量,重点攻关,攻克一批事关治江事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难题,力争在江湖治理、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和生态与环境保护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次是集成重点学科资源,充分发挥优势,争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按照《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积极进入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组建国家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以长江流域整体数字模型研究与建设为契机,争取组建水利部数字流域重点实验室。再次是建立和完善现有重点实验室配套制度,强化重点实验室管理,设立开放研究基金,真正实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强化重点实验室的人才培养功能,以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为纽带,集聚和培养一支精干、高素质的知识创新帅才队伍。
第二,要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载体,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即以“水利部水工程安全与病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载体,探索中心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以及实现良性快速发展的途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并举,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提供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产品,提高长江科学院的核心技术开发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同时与委属单位、国内外研究开发机构或企业联合组建国家实验室或国家工程中心,开展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提高创新能力。
第三,加强创新机制建设,形成创新强大动力。努力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建立用人激励机制、分配激励机制、项目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新型国家建设为水利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长科院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创新体系和水利科技创新体系为平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持续努力,逐步实现建设具有长江特色的创新型和谐型水利科学研究强院的目标,为治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长江科学院院长)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