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项很强的系统工程,既没有成熟的历史经验可供借鉴,国际上可以直接“舶来”的系统做法也较为匮乏。因此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要立足于知识的自主创新和原始性创造,注重实践经验的及时总结、推广和提升,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和方法,尽快构建相对完整的节水型社会科学技术体系。
节水型社会建设既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又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渐进任务。在当前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更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以促进和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更好更快地实施。
总体来看,今后一个时期迫切需要加强四方面的科技创新:一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础理论创新。要在先期理论探索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类型区域的实践经验总结,在节水型社会建设理论基础、科学内涵、理论架构和实践模式等方面开展研究,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体系,以科学指导不断深化的建设实践。二是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方法与技术创新。要重点突破水资源可利用量评价技术,基于水循环模拟的用水效率评价技术、区域缺水的定量化识别技术、生态需水计算和经济需水预测方法,水资源配置和初始用水权分配技术、用水定额等节水标准制定技术、水资源价值核算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科学制定提供系统的技术支撑。三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应用技术创新。围绕用水和排污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研发和引进适合实用经济的工业、农业、生活节水技术,各类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技术,区域水资源调度和管理技术,各业用水计量设施和技术以及基础水情监测和分析设施等。同时积极开展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公共政策设计和制度研究,如水价制定技术方法等。四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绩效评估技术创新。积极开展节水量计算、节水投入—收益计算方法和技术研究,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估指标和方法,探索节水型社会制度绩效评估途径,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估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项很强的系统工程,既没有成熟的历史经验可供借鉴,国际上可以直接“舶来”的系统做法也较为匮乏。因此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要立足于知识的自主创新和原始性创造,注重实践经验的及时总结、推广和提升,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和方法,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技术和产品,同时也要加大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尽快构建相对完整的节水型社会科学技术体系。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