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靠科技手段,把握防汛抗洪主动权
2003年和2007年,淮河两次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国家防总的统一指挥下,淮河防总与沿淮各省防指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治淮工程的防洪减灾作用,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防汛抗洪中,水情测报信息化和防汛指挥调度系统等科技手段功不可没。
从2003年淮河防汛抗洪开始,我委依靠20多个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将1000多个自动监测站点与传统的水情测站紧密结合,形成覆盖全流域的水文监测网,各级防汛部门可在半小时内通过网络接收所有水情信息,大大提前了洪水预报的预见期。在气象方面,先后增加了天气云图、测雨雷达、台风查询等系统,为准确预报流域降水提供最新技术手段。
由我委研究开发的雨量分析系统,把数据库数据提取、分析、显示、绘制图线和网页发布浏览技术融为一体,全部实现自动化,可随时修改错误雨量值。这项成果获得淮委2004年度科学技术二等奖、安徽省2005年度科学技术三等奖,在2003年和2007年淮河防汛抗洪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推广应用到全国30多家单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几年来,我委还相继开发了实时水情传输、洪水预报调度、水情查询、防汛会商、仿真调度、台风监视、天气云图接收、测雨雷达等10余个防汛应用系统,全面提高了防汛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和降水预报、洪水预报的精度。淮河流域的降水预报目前已初步实现定时、定量、定点,洪水预报值与实测值基本相符。2007年淮河洪水期间,首次应用雷达卫星RADARSAT-1影像信息进行洪涝灾情评估,取得了较高科学价值的成果。同时我们开发的淮河防汛信息PDA系统,可在野外随时快速查询淮河汛情。近年来,我委还研制了淮河流域洪水调度电子模拟系统、淮河流域防洪调度概化图,进行了洪灾风险分析和设防标准研究。建成的异地会商系统和实时图像监控系统,为实现现场对话、实时监控、多方会商,提供了更加快捷的技术支持,大大提高了防汛决策和调度的效率。2003年和2007年,国家防总、淮河防总和有关省防指通过这一会商系统,迅速、及时作出启用蒙洼蓄洪等重大调度决策,实现了对淮河洪水的科学防控。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夺取淮河防汛抗洪全面胜利的可靠保证。
二、狠抓工程科研,推进加快治淮工程建设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治淮19项骨干工程相继开工。2003年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后,工程建设全面加快。我委十分重视工程建设与科研相结合,在直属工程建设中,切实做到“工程带科研、科研促工程”,成功解决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一批应用技术成果。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规模宏大,建筑物种类繁多,工程调度运用复杂。在前期工作中,经过科学分析与研究,提出了枢纽整体布置优化方案,《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总体布设研究》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2年,针对临淮岗49孔闸加固改造施工中新浇外包混凝土开裂和限裂的难题,经过多次研究试验,成功研发老闸加固外包薄壁混凝土施工技术,解决了施工难题。这项技术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我委承担的水利部“948”项目“混凝土砌块护堤技术”,也在临淮岗工程中得到引进、消化和创新,研究的开孔垂直联锁砌块护坡技术,在工程主坝护坡中得到大面积应用,既缩短了主坝护坡工程的工期,又坚固美观,受到专家一致好评。这些科研成果和技术的运用,保证了临淮岗工程提前竣工并顺利通过水利部的验收,为这项工程荣获国家建筑工程鲁班奖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枢纽工程建设中,通过技术攻关,成功解决了混凝土施工防裂、粉细砂地基的深基坑降水等技术难题,其中混凝土防裂技术研究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三等奖;淮安枢纽工程还先后获得水利部优质工程、国家优秀设计银质奖,整个淮河入海水道工程荣获国家建筑工程鲁班奖,2007年又入选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在加快治淮建设中,我们着力提高工程的科技含量,大量引进、消化和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2003年以来,是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项最多的时期,治淮建设进度明显加快,工程质量稳步提高,一批工程获得了省部级以上的奖项,确保实现了2007年底基本完成治淮19项工程的目标。
三、加强专题研究,提高流域水资源保护能力
“十五”期间,淮河经历了水污染反弹和多次水污染事故,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维护好淮河健康生命是治淮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治淮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水资源保护工作。建立并积极开展水污染联防,统筹调度水质水量,减轻支流污水下泄过程对干流造成的危害;确立以水功能区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完成流域水功能区的划定和流域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核定,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加强重要河段和排污口的监测和通报,促进治污工作。
我们充分发挥技术与人才优势,组织完成“水环境安全重大对策研究”、“淮河流域闸坝运行管理评估及优化调度对策研究”、“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淮河流域生态用水及控制性指标研究”等,其中“淮河流域纳污能力及限制排污总量研究”获得2006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我们还开展了河湖生态需水研究和河湖生态用水调度研究,加强主要饮用水源地致癌、致畸、致突变等痕量有机污染物的分析工作等。
这些结合实际专题研究,不断深化了我们对淮河水资源状况、水生态环境的认识,逐步理清了维护淮河健康生命的工作思路,在推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抓好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科研环境
十五”以来,我委将科技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淮委“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和《淮委学术技术带头人选拔培养和管理办法》。2005年召开了科技与人才工作会议,2006年确定了16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007年委拨款50万元专项经费,加上相关单位配套资金,资助学术技术带头人承担研究课题。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分期分批的进行专业培训。十五”以来,先后选送59名青年技术骨干在职攻读工程硕士、MBA、MPA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积极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宽松环境,鼓励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承担重大课题,让青年骨干担任重要技术岗位工作,提倡科技人员以个人名义申报课题,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建立激励机制,制定了《淮委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奖励办法》,优化各项管理措施。充分发挥科技委和淮河研究会作用,积极参与或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举办青年治淮论坛和学术报告会,活跃学术气氛,构筑交流平台。支持企事业单位加强科研工作,邀请专家进行重大课题咨询,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大技术和智力引进力度。
目前,经过治淮一线工作的锤炼,一批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治淮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
五、抓好科技发展规划,加强淮河重大问题研究
我委首次组织编制了淮河流域“十一五”水利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治淮科技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重点领域。水利部科技创新若干意见颁布后,我委认真贯彻执行,及时制定了《淮委关于加强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指出加快推进治淮工作,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增强流域管理现代化手段,提高治淮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做好事关治淮大局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化对淮河自然规律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流域综合治理和现代化管理的重任。
2003年淮河大水后,我委加强与流域水利长远发展相关的基础工作,确定了淮河与洪泽湖关系研究等6项重大课题,在水利部科技委指导下,开展了大量专题研究。完成了行蓄洪区管理政策研究,基本完成闸坝运行管理评估和优化调度对策研究,淮河与洪泽湖关系研究取得多项专题成果,进入编制总报告阶段。临淮岗工程综合利用、怀洪新河洪涝关系、淮河中游河床演变与整治、流域管理数字化及其应用等研究全面开展。淮河干流中游河相关系和整治方向研究列入水利部科技创新计划并实施,水文信息统一分析平台列入水利部重点科技推广计划等。
六、下一步治淮科技创新的思路和任务
针对淮河治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委科技创新的思路是:
一是深入开展淮河重大问题等基础研究工作,寻求治淮的治本之策,把握淮河治理前瞻性和战略性重大问题上的制高点,科学指导治淮工作。
二是继续抓好工程建设中的科研工作,推广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解决建设中的技术难题,确保工程质量,加快治淮进程。
三是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增强防洪减灾和流域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四是加强自主创新,充分发挥治淮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开展原创性研究,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主要任务是:
一是做好淮河流域“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淮委关于加强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的落实工作。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增加科研投入,着力解决科技工作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投入不足、科研设施落后、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缺乏、重大问题的研究相对薄弱、科研成果质量不高等问题。建设科研基础平台,建立淮河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和淮河模型,积极争取建立部级水资源保护重点实验室和行蓄洪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制定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奖励办法等,建立人才遴选机制和相关激励机制,切实发挥好学科带头人的作用,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狠抓淮河重大问题的研究。抓好淮河与洪泽湖关系研究、洪涝关系研究、行蓄洪区研究、淮河干流河道特性和整治方向研究、水资源配置与开发战略研究、水环境安全重大对策研究,积极推进其它涉及治淮基础问题的专题研究,努力探求淮河自然规律,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治淮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项目储备。系统建立淮河基础数据库和构建立体、三维数据库,为流域治理和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治淮的长远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继续加强工程带科研。发挥治淮在建工程多的优势,进一步落实“工程带科研”措施,在治淮项目中加大科研专项经费的投入,用于科技创新和解决技术难题。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治淮工程的科技含量,在高质量建设好治淮工程的同时,锻炼成长一批科技人才。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