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加强水土保持科技工作 推动水土保持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011-04-19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发言

 

 

  按照会议安排,现将我国水土保持科技工作“十五”以来的建设成效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汇报如下:

  

  一、“十五”以来水土保持科技工作成效

  

  水土保持科技是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十五”以来,我国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主要取得以下五个方面进展:

  

  1、组织科学考察活动,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2005年7月开始,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了“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经过86个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28位院士、223位教授和研究员,各级水利部门上千名水保工程技术人员两年的紧张工作,现已取得重大的成果。一是系统总结了我国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成绩与经验,摸清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科学评价了我国水土流失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二是形成了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考察“总报告”,形成了黄土高原、长江上游、东北黑土、北方土石山、南方红壤、西南岩溶和北方农牧交错等7个考察区,以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水土流失状况与基础数据集成、水土流失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影响评价、防治水土流失的政策与重大工程建设4个专题共11个“分报告”,形成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三是通过科考密切了科研与生产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进一步锻炼了水土保持科研、生产、管理队伍,实现了跨部门、跨领域、跨学科的大融合,极大地提升了水土保持科技水平。

  

  此次科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土保持领域开展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参与专家最多的一次科学考察行动,取得的成果将为国家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有力推进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快速发展。

  

  2、建设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强化科技基础。开展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制定规划,分两期工程实施。一是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一期工程顺利完成建设任务,通过验收。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江流域、黄河流域2个监测中心站,山西、陕西、湖北和云南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总站,以及与之对应的100个监测分站等的建成运行,提高了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监测信息的收集、整编、预报能力,为水土保持科研、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开发了许多监测应用软件。建成了“水土保持公务管理信息系统”、“基于WEB的水土保持GIS系统”、“水土保持监测预报信息系统”、“水土保持辅助规划决策系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本底数据库”等。建立全国、大流域和省区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库,颁布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数据库表结构及数据字典》和《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信息代码编制规定》。三是从2003年开始,已连续四年向全社会发布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公报》。20多个省(区、市)也开展了水土保持公报。四是完成了全国第三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进一步摸清了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五是组织开展了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水土流失监测。开展了“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等重点治理工程和“金沙江流域”、丹江口库区”等重点区域监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等160多个大型开发建设项目也开展了水土保持监测。

  

  3、推动基础理论与重大课题研究,提升水土保持科技水平。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国家加大了水土保持重大科研课题研究的支持力度。一是“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研究”列入国家973计划,“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关键技术”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两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预计总投资达5800万元,其中“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研究”是水土保持领域的第一个973项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可持续生态建设试验示范研究”、“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环境效应及评价”、“黄土高原小流域分布式水蚀预报模型研究”、“近140年子午岭地区植被—侵蚀—土壤互动作用及机理”、“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带植被演替过程的水分平衡与调控机制”等一批国家水土保持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相继开展。二是重大项目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泥石流预测预报理论基础的研究”提出了泥石流流域演化的幂率规律,建立了从坡面、支沟到主沟演化的分布式泥石流预报模型。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科技合作示范项目“中国-加拿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技合作示范项目”2004年顺利通过验收。黄委会“模型黄土高原”项目完成了原型观测工程建设及一批侵蚀规律研究成果。黄委会“小流域坝系相对稳定形成过程动态仿真模拟及示范样板建设试验研究”和“黄河多沙粗沙区沟道工程加固技术试验研究”课题取得重要成果。三是国际水土保持科技合作不断加强,中科院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的ACIAR项目“黄土高原植被重建对区域水资源影响”顺利实施。亚洲开发银行资助的二期“中国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究”顺利完成。

  这些重大研究项目,推动了土壤侵蚀动力学、土壤可蚀性评价、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模型、水土流失临界治理度及水土保持环境效应评价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加快了基础理论的研究进程。

  

  4、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强化行业管理职能。近年来,在部标准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围绕水土保持标准体系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在科技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标准体系研究”水土保持子课题基础上,适应我国防治水土流失工作的需要,组织制订了近期水土保持行业技术标准体系。二是根据新的形势,加强了监督、监测和信息化方面的标准编制力度。先后完成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水土保持监测设施设备通用技术条件》《水土保持信息管理技术标准》等7项标准。三是积极开展标准宣传贯彻工作。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配套编写了淤地坝设计/淤地坝系列丛书,组织了技术培训。长江水利委员水土保持局结合本流域实际组织完成了长江流域水土保持技术手册。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在晋陕蒙接壤的砒砂岩地区开展了6个沙棘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通过中国援助玻利维亚沙棘种植示范项目,带动我国有关沙棘标准走出了国门。

  

  截至目前,全国共颁布实施水土保持技术标准24项。其中《水土保持术语》等国家标准8项,《水土保持规划编制规程》等行业标准16项。在编标准有11项。近几年,在全国年均3000多人次的各项水土保持技术培训中,水土保持技术标准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我国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已基本形成并逐渐完善,为提高我国水土保持管理水平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5、加强科技推广与科普工作,为生产建设服务。一是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全国已建和在建的科技园区达到130多处,北京延庆上辛庄等25个已被水利部命名。这些科技示范园区具备四大功能,已成为当地水土保持示范和科普教育、科研单位试验研究与大专院校硕士博士培养的基地和窗口。二是成立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联合组建了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任务是指导、协调、推动全国水土保持科研工作。三是水土保持实用技术推广工作成效显著。猪—沼—果、坡面水系等技术在长江中上游区得到较好推广应用。黄土高原地区的机修梯田、淤地坝、雨水利用等技术发展良好。生态修复等技术在风沙草原区进一步推广。北方土石山区的旱作保墒,东北黑土区的植物篱等高耕作,以及南方丘陵山区的崩岗防治等技术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欢迎。四是水土保持科普教育稳步推进。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被中国科协确定为第二批全国81个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单位之一。2005年,中国科协西部科普项目《西部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等灾害多发区减灾、防灾技术普及与宣传科普挂图项目》通过专家组评审立项。湖南省攸县建成“水土保持科普展示厅”并正式免费对外开放。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水保警示教育基地已成为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参观、了解水土保持科技工作的平台。据不完全统计,福建、四川、江西、黑龙江等地中小学相继组织开展了水土保持科普夏令营,累计有超过10万学生接受了水土保持科普教育。

  

  在水土保持科技的有力支持与推动下,我国水土流失防治速度加快、质量提高、效益明显,从整体上有力推动了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总结“十五”以来水土保持科技工作实践,主要有以下五条经验:一是坚持紧紧围绕工作需求,研究解决重大理论与关键技术难题。以任务带学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坚持根据需求与可能,统筹安排课题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突出重点,循序推进。三是坚持在努力抓好水土流失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政策法规、管理体制机制等宏观问题的同时,在微观上注重研究水土流失的机理、过程及其防治技术。四是坚持在各级业务部门和科技部门的协调领导下,凝集科研、生产、管理等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科研与技术推广工作。五是坚持不断创新理念与技术,积极倡导新理念,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提高防治工作水平。

  二、新时期水土保持科技工作思路、目标与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土保持科技虽然取得了许多成绩,大大提高了生态建设成效和行业管理水平。但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一是水土保持信息化程度较低。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水土保持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才刚刚起步,监测手段落后,监测数据系统性与可比性差、极大地阻碍着水土保持事业的快速发展。二是水土保持科研与生产实践结合不够紧密。一方面许多研究成果难以转化,另一方面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防治水平急待提高。三是科学研究与示范推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水土保持科技投入较少,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中缺少科技支撑与监测专项经费,严重制约了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四是统筹协调不够。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涉及面广,目前部门间、地区间、项目间的统筹协调十分薄弱,造成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使得有限的资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针对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面临新的形势与要求,确定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科技工作总的思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需求,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建立和完善基础理论、技术研究推广、监测评价和技术标准四大体系为重点,强化科技协作,稳定和加强机构队伍,提升水土保持科技水平,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
  

  发展目标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形成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学科基础理论体系;水土保持关键实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得到广泛应用;建立起全国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侵蚀预报模型;构建起有效的科研、教学、生产紧密联系的科技协作平台,实现科技力量之间的高效合作;水土保持数字化、信息化达到较高水平;建立起水土保持科普教育的长效机制,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建成比较完备的动态监测和评价体系,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体系,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实现上述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水土保持科技方面要着力抓好以下五项任务:
  

  一是加强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国家土壤侵蚀预报体系。研究重点是:土壤侵蚀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建成国际领先的、具有特定物理意义土壤侵蚀过程模型;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机制及途径;数字流域及其流域过程模拟;水土流失时空分布和演变的过程、特征及其内在规律等。争取突破的关键技术有:长江和黄河上游地区、喀斯特岩溶地区、干旱荒漠区和典型海岸带等典型生态脆弱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关键技术和治理模式,开发建设项目与城市水土保持关键技术,坡面降雨径流调控新技术,风沙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等,完善和丰富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环境效应评价的理论与指标体系。
  

  二是实施水土保持数字化工程。实施水土保持数字化工程是加速实现水土保持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近期工作的重点是制定完整的实施导则,明确各级数字化建设的内容,制定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数据格式和软硬件配置,确保互通互用,实现信息共享。建设内容包括:土壤侵蚀环境因子数据库;土壤侵蚀、水文泥沙数据库;水土保持统计数据及水土保持政策法规与技术文件库等。初步建成我国严重土壤侵蚀区“数字水土保持”决策支持平台,如“数字黄河”、“数字黄土高原”、“数字长江”等数字化工程。
  

  三是开展科技协作网络建设。针对目前我国水土保持科研低水平重复、各自为战、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严重的实际情况,要尽快探索和建立科技协作的机制和途径。近期一要尽快出台《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纲要》,确定中长期水土保持科研工作目标与任务,二要抓紧成立水土保持科技协作网,形成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协同攻关,目标是有效整合、凝聚、协调各方面科技力量,围绕重大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联合攻关,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科技资源的潜力。各省区也要建立协作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定期互通信息,提高水土保持科技水平。
  

  四是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一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与地方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企业等之间的密切合作机制,积极创造条件让广大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等参加到水土保持实践工作中来,努力解决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凡是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和开发建设水土保持方案都要尽可能让科技人员在规划论证、咨询等方面发挥作用。二是依托水土保持科技协作网,实现管理、科研、生产部门之间充分沟通、交流,使生产实践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避免科研工作的无效重复。三是积极鼓励各级机构与生产单位或个人签订技术推广合同,承包经营,利益分成,以经济激励手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加强面向基层的水土保持实用技术培训。以培养农民技术骨干为基础,培训与普及相结合,提高广大群众应用水土保持科技的能力。
  

  五是加强科普教育工作。水土保持是一项群众性、社会性工作,既需要人们充分的了解和积极参与,更需要人们有强烈的保护意识。一是要统筹考虑科研、生产和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和需求,搞好示范园建设规划,尽可能与现有的监测站点结合,靠近城市和交通干线,以便于参观学习。初步设想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在全国建成100个高水平科技示范园。二是继续大力开展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水土保持普及教育。推广福建、江西等省区的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经验,坚持从娃娃抓起,使青少年从小养成"保持水土,从我做起"的自觉性,从而带动家长,影响整个社会。三是要积极支持有关大专院校的教育工作,主动联系,密切协作,形成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氛围。四是要通过树立示范流域、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等生态建设典型,增强群众运用科技的自觉性,切实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4月1日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