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在他心中奔涌——沉痛悼念林一山同志

2008-01-07

  获悉长江水利委员会奠基者林一山同志不幸病逝,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科技委员会顾问文伏波元旦当天提笔写下一幅挽联:黄鹤一去,白云千载,治水宏图才一半;梦泽悲风,洞庭波涌,继承伟业待后生。
  林老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分析大江大河平原河段的形成和变化,探求其发展规律,提出了不少新的理念认知和治理方略,将大江大河平原河段治理开发提到战略高度。

  多年来,我在林老的直接领导与教诲下,长期从事长江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耳提面命,受益匪浅,深感林老高瞻远瞩的规划思想,尊重科学、珍惜人才、知人善任的风范,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作风,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他坚持真理、淡泊名利、终身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949年开国前夕,根据组织安排,林老受命组建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他通过实地调查,目睹了1949年长江、汉水破堤溃垸的惨状,特别是荆江大堤祁家渊堤段崩坍仅存半壁的险象,万一决口,滔滔洪水将横扫江汉平原,不仅几十万人家破人亡,甚至长江将有改道之虞。他深感长江洪水灾害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他大力进行组织建设,广纳各方俊彦,深入调查研究,钻研历代治江经验,提出以防洪为中心的治江三阶段的战略方针:第一阶段以培修加固堤防为主;第二阶段以兴建平原分、蓄洪工程为主;第三阶段,兴建山谷水库,以进一步控制和调节洪水,并发挥水利枢纽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引水和养殖等综合效益,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

  在中央的直接关怀支持下,为了增加荆江大堤的安全保障手段,在百废待兴的1952年,林老提出修建荆江分洪工程方案,迅速得到中央的批准。荆江分蓄洪工程以75天的速度于当年汛前胜利建成,有力地证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气魄和能力。1954年长江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分洪,分洪总量达122.6亿立方米,降低荆江大堤沙市水位约1.0米,为确保荆江大堤安全渡汛发挥了重要作用。工程建成之后,林老及时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实践论》、《矛盾论》,对这项工程进行总结,对于尔后设计思想的提高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3年2月,在长江舰上,林老陪同毛泽东主席视察长江,亲聆主席对治江方略的教诲;1954年12月在京广列车上,林老又听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的指示,这些使他对长江流域规划和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的总体构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坚定了他为实现长江流域总体规划而奋斗终身的思想。

  1955年,中央决定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并请苏联政府派来专家组协助,中苏专家组成143人的长江查勘团,从重庆溯江而上,查勘了金沙江、岷江、大渡河、嘉陵江等干支流,然后挥师东下,查勘三峡,历时三个月。

  考察后,苏联专家组长德米特列也夫斯基正式提出了猫儿峡方案,认为应该以重庆上游40公里的猫儿峡枢纽为重点工程,再配以嘉陵江合川、岷江偏窗子和金沙江向家坝等一系列大中型枢纽,解决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认为三峡水利枢纽规模太大,投资过多,不够现实。

  林主任向苏联专家组耐心阐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并且指出,即使长江上游各支流上都建了大水库,这些水库的下游到宜昌区间,还有30万平方公里的暴雨区无法控制,并且指出三峡水利枢纽作为长江防洪的关键工程,主要是防御由暴雨洪水所形成的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大洪水,以确保荆江两岸数百万人民免受毁灭性灾害。这正是三峡水利枢纽作为长江流域规划主体工程的重要意义。而猫儿峡方案还将淹没大片良田,不能有效地解决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

  周恩来总理于1956年12月约请德米特列也夫斯基和林一山赴京面谈,并特意邀请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参加讨论。

  周总理指出,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十分紧迫,1954年的教训记忆犹新。猫儿峡淹没太大,并且距离防洪重点保护区荆江地区太远。而三峡水利枢纽地理位置优越,且有巨大的调蓄库容,综合效益巨大,还是以三峡水利枢纽作为长江流域规划的主体比较好。德米特列也夫斯基表示赞同,结束了这场争论。

  1958年2月,周恩来总理亲率中央和地方的有关领导和100多位专家,冒雪查勘了荆江大堤的险工河段和三峡工程坝址,旋即赶赴成都,在中央成都会议上,就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作了重要报告,据此正式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在成都会议上通过,后经政治局会议批准。成都会议还批准了及早兴建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林老按照中央的这一重大决策,还抓紧了丹江口、葛洲坝两个工程的前期工作,于1958年完成了汉江丹江口工程初步设计要点报告,经国务院批准,于1958年9月丹江口工程开工兴建。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于1970年12月经毛主席、党中央批准兴建,指出葛洲坝是三峡的实战准备工程。从而使得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一直在正确的轨道上,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前进。

  在此期间,对于水库长期使用问题的研究以及提出兴建枢纽工程,特别是低水头水利枢纽工程要首先作好河势规划,是林一山主任对水利工程技术理论上的两大贡献。

  20世纪50年代,三峡工程一度提上议事日程,毛泽东主席曾亲自听取林一山的汇报。当主席问到三峡水库的寿命问题时,由于当时世界上对解决水库泥沙淤积问题,还没有成熟的理论与经验,林主任根据一般推算回答说,三峡水库的寿命当不少于二、三百年。毛主席没有表态,认为这么大的工程寿命太短。林一山深感这是影响三峡工程决策的一大关键,便决心研究水库的寿命问题。他深入反思,感到水库必淤是无疑的,但淤死也应当是有条件的。既然淤死有条件,那么如果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使之少淤,理论上也应当是成立的。

  为了弄清这个重大问题,林老于1964年秋,组织专业人员到东北、内蒙和西北的十多条多沙河流上,实地调查水库淤积问题,我有幸随同。我们先后对辽河支流上的闹得海水库、宁夏张湾水库和官厅、三门峡等诸多水库,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实地考察。从这些水库长期使用效果和失败的教训来看,如采取加大水库排沙等工程措施和合理的调度方式,水库是可以长期使用的。林老还责成有关部门对国外不少水库也进行了研究,其结果与考察所得基本一致。林老从水流泥沙理论、水库运行调度、水库规划设计等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采取汛期降低水库水位排沙、在汛后少沙季节抬高水位运行的措施,系统解决了水库长期使用问题。

  水库长期使用的新理念,在三门峡水库改造和三峡水利枢纽的运行中实践得到了验证。

  在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林老倡导并强调做好河势规划。这是林老独具慧眼、紧紧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的具体体现,并最终引领大家走出困境,顺利建成葛洲坝工程这一杰作。

  葛洲坝工程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只有一个规划性设计的条件下,就仓促上马,造成边施工、边设计、边勘测试验的被动局面。在工程开工两年后,发生严重问题。1972年11月10日至14日,周恩来总理带病多次深夜主持会议,广纳群言研究对策,决定主体工程暂停施工;成立了由有关省、部、委主要领导9人组成的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对国务院负责决策该工程的各项重大问题;工程设计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承担,周总理亲自指定林一山为国务院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负责人。

  葛洲坝工程是三峡水利枢纽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一座低水头反调节水利枢纽,要承担通航、发电、泄洪三大任务。特别要防止航道淤塞,保证通航。这项工程建筑在夹有多层剪切带的软弱基岩上,水文泥沙和通航水流条件十分复杂。通过大量的水工、泥沙模型试验,以葛洲坝河段为对象,从大坝上游河段、大坝建筑物和大坝下游河段几十公里的范围内的河势变化整体考虑,因势利导,合理得出一体两翼的枢纽布置方案,采用“静水通航、动水冲沙”等措施,完满保证了泄洪排沙、航道不淤、安全过船通航以及发电、截流等要求。林老十分重视模型试验,葛洲坝模型试验,在全国有五个单位承担,各有重点,又可有比较同步地进行。其试验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型式之多样,以及参加单位和人员之众多,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

  工程运行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万里长江上第一座大坝,在技术委员会领导下,遵照客观规律,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终于建成为享誉世界的一项十分成功的优质工程,得到国际国内水利界的高度赞誉。

  当三峡工程即将建成,长江上游干支流上其它水利枢纽也陆续兴建,中下游堤防己全面整修加固,治江三阶段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之际,林老又不失时机地针对江河治理开发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关系,重点研究大江大河中下游冲积平原河流治理的理论。

  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是国家精华地带。中下游河段是沟通我国腹地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两岸城市林立,岸线寸土寸金。整治好中下游平原河段,保障中下游河段防洪安全、航运畅通、实现两岸平原城乡一体化,在长江治理开发的系统工程中,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林老以惊人的毅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邓英淘研究员等有识之士的大力协助下,以口授笔录的形式,完成了《河流辩证法与冲积平原河流治理》一书,并由长江委张美德、陈济生、陈华康等专家校订。他始终以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思想为指导,不断从水利科学的理论中得到启发。这本书渗透了林老毕生研究的心血。

  林老深刻分析了我国河流的一般特征,抓住水流和泥沙作为河流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指出关键在于研究冲积平原河段的河床结构和来水来沙规律。冲积平原的河流,大体上可分成两种类型:一是窄深型的,长江属于这种类型;另一种是宽浅型的,黄河属于这种类型。长江河床的土壤组成,可以抵御较大流速水流的冲刷,使主槽向窄深方向发展。黄河是多沙河流,河床土质疏松,它必须以很大的坡降使河口向前延伸,河口越是延伸,河床必然会不断抬高。

  林老对谢才公式、曼宁公式很是关注,认为水力半径(R)和坡降(S)两个参数是刻划不同河流的两个基本概念,R和S在一定条件下有一种稳定的反比关系。长江的R大(窄深)S小(坡降小);黄河则是R小(宽浅)S大(坡降大)。

  林老根据上述概括的理论,提出了长江、黄河、淮河中下游河段治理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实施途径。长江中下游河段基本上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沙市至武穴的刷深河道和上荆江的荆北放淤与主泓南移;一个是武穴以下河道堵支并汊,形成相对稳定的单一河槽。以期建设成为河势合理、河床窄深、安全稳定的“黄金水道”。荆北放淤方案,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和湖北省省长张体学的重视和支持,正在着手实施时,不幸体学省长因病辞世,又值动乱之际,便搁置下来。

  对于黄河,林老深入研究了黄河的河流特性、水沙结构和生态条件,认为黄河是好河,不是害河;黄河水沙不是灾害,而是宝贵资源。黄河的治理开发规划,必须是水与泥沙的统一利用规划。建议在三门峡以上的大西北干旱地区将黄河泥沙吃光喝净,下游的用水问题则从长江调水,也即是用南水北调来解决。这为黄河规划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当年,为了验证这一构想,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1965年初,林老带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的一批技术人员奔赴山东、河南沿黄地区,指导推动当地政府和人民推广淤沙肥田、稻麦两熟,当年就获丰收。可惜,不久文革发生,被迫中断。

  对于淮河治理,林老分析认为,淮河从12世纪20年代黄河决口夺淮改道以后,大量黄河泥沙淤积,造成淮河中游盱眙以下河道抬高8—9米、尤其是现在的洪泽湖是湖滨大堤抬高水位后形成的,湖底高于它的上游淮干河底1—2米,导致原淮干的溯源浸蚀,变成溯源淤积,造成该湖上游淮干蚌埠—盱眙200公里河床变成倒坡降,局部水面呈倒比降,使其中下游丧失泄洪、排涝的能力。林老提出的淮河治本方案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使干流和重要支流能够具备泄洪和排涝条件,使淮河干流与主要支流的河床坡降都能适应淮河的造床流量。具体提出了修筑新的洪泽湖大堤,以恢复淮干深水河床,实施河湖分离;修建三河一带的深水闸;同时开辟新的入江水道。这些工程实施后,可以顺利解决防洪治涝问题,以进一步蓄水兴利,促进湖滨地区土地开发,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

  关于治淮的治本方略,林老在成书之前,曾在2004年6月《嘹望》杂志上以“再觅淮河治本之策”为题,分上下两文发表,引起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重视,要求“将林主任著作编辑出版,供水利工作者参考”。

  书尚未出版,林老于2007年12月30日不幸病逝北京。哲人已去,精神永存。

  林老千古!

 

  来源:长江水利网 2008年1月5日  

作者: 文伏波
SRC-68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