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伏波:长江治水大业 林一山功不可没

2008-01-07

  林一山 1911年6月18日生于山东省文登县。1935~1937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肄业。解放初期任中原临时政府水利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1950~1982年任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1972年兼任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水利部顾问。他是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获悉长江水利委员会奠基者林一山先生驾鹤西去,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委会科技委员会顾问文伏波元旦当天提笔写下一副挽联:黄鹤一去,白云千载,治水宏图才一半;梦泽风悲,洞庭波涌,继承伟业待后生。

  文伏波院士是丹江口水利枢纽和葛洲坝水利枢纽的主要设计者,在林一山领导下工作了多年。他在追忆林一山的功绩时说,林老高瞻远瞩的规划思想,尊重科学、珍惜人才的风范,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坚持真理、淡泊名利、终身奉献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主建分蓄洪工程防范大洪水

  1949年,林一山受命组建长江水利委员会。在大量实地调查,吸收历代治江经验后,他提出三阶段治江战略:第一阶段培修加固堤防;第二阶段兴建平原分、蓄洪工程;第三阶段兴建山谷水库,最终实现调控洪水及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引水、养殖等综合效益。1952年林一山主持修建荆江分洪工程。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分洪,分走水量122.6亿立方米,令沙市水位降低1米,为确保荆江大堤安全度汛发挥重大作用。

  “动水冲沙”法用于三峡工程

  上世纪50年代三峡工程提上议事日程,毛主席亲自听取林一山汇报,并问到水库寿命问题。这促使林一山花费大量精力研究水库寿命问题。

  在组织技术人员到十多条多沙河流上实地研究后,林一山提出了“静水通航,动水冲沙”的方法。这一方法后来先后在葛洲坝工程、三门峡水库改造和三峡水利枢纽中得以运用,令水库的使用期大大延长。

  “河势规划”挽救葛洲坝

  1970年正值特殊历史时期,长江上的第一座大坝——葛洲坝工程仓促上马。由于当时是边施工、边设计、边勘测,工程开工两年后发生严重问题。1972年11月,周恩来总理决定主体工程暂时停工,调林一山出任国务院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负责人,随后提出要做好建坝的“河势规划”。

  做好河势规划即要求充分研究坝址一带的河道水流走势,以及它对周围地形的影响。葛洲坝工程选址在夹有多层剪切带的软弱基岩上,水文、泥沙、水流条件十分复杂。在此建筑大坝,要避免扰乱水流,防止对冲刷堤岸及对通航造成影响。林一山组织全国五个科研单位同时对葛洲坝工程进行了水工和泥沙模型试验,从大坝建筑物到大坝上下游几十公里河段范围内的河势变化,均被纳入整体研究。最后,拿出了一体两翼的设计方案,完美地满足了泄洪排沙、航道不淤、安全通航以及发电、截流等要求。葛洲坝成为享誉世界的优良水利工程。

  来源:长江日报 2008年1月4日  

作者: 佘晖
SRC-68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