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山与治黄工程

2008-01-04

    林一山同志,1911年生,山东文登林村人。从事水利工作40年,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水利事业家。他早年从事革命活动,后就读于北平师范大学,并任该校党支部书记。“七·七”事变后离校,负责山东半岛抗日武装起义。起义成功后,曾任胶东抗日部队司令员。之后,调任辽南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等职。1949年改行水利工作。先后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长兼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建制);长江葛洲坝技术委员会主任;全国第五、第六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

    由于林一山主任学识渊博,又十分注重学习与调查研究,尤其善于在工作中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很快由外行变为内行,在我国水利建设事业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深受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赏识与信任。

    40年来,林一山主任负责并领导了长江流域规划、南水北调工程,以及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水文、勘测、科研、规划和设计工作;负责并领导了长江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排除各种干扰,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成功地建成了世界第一流水平的葛洲坝工程;负责并领导了平原湖泊蓄洪垦殖综合利用工程、荆江分洪工程、鸭河日水利枢纽及灌区工程、丹江口水利工程、以及陆水水利枢纽试验工程等的勘测、科研、规划和设计工作;他致力于黄河水沙资源利用的研究与实践,并对河道治理做了潜心研究,制订了若干干支河流综合利用规划方案;他还组建了一个隶属国务院建制的、专业门类齐全的水利机构——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建设了一支政治与技术都过得硬的水利科技队伍。

    作为一名党的老干部,林一山主任在领导科学技术工作上,他的规划思想经得起客观实践的检验,他负责的工程都取得了成功,在重大技术问题的决策上没有一次失误的记录。由于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重视与关怀,林一山的治水工程方案不少已经成为现实,正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的治水思想不失为我国水利界的宝贵财富。多年的治水实践,使他自创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河流辩证法》。这套方法的成功运用,在治黄的工程中即可窥见一斑。

    1964年12月,根据毛主席“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指示,周总理主持了一次由全国有关专家参加的治黄会议。会议中涉及到三门峡工程的改建问题。周总理说:“兴建三门峡工程,陕西省委有不同意见。中央曾以淹一省(陕西)救五省(冀、鲁、豫、苏、皖)为原则说服了他们。现在一省淹了五省还是不能救,大坝又炸不掉,而且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在到了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再拖了。”周总理首先让林一山发表意见。林认为黄河问题首先是个认识问题,不能把河水泛滥、泥沙太多视为不可治理的原因,从而把黄河称为害河。应当将黄河的泥沙和洪水看成一种财富,加以充分利用,为用而求治,要从农业着手制订治黄方针。根据当时新研究成功的水库长期使用的理论,他建议在三门峡水库降低水位,将坝前水位降到能使返关河段恢复到原来天然状态,并采用底孔排沙等办法。这样就可使水库泥沙进出平衡,利用潼关以下的峡谷河段蓄纳洪水,并利用这个水头发电,以改造三门峡电站。只要潼关河段恢复天然状况,即可利用河流的溯源侵蚀规律,制订计划,恢复原有农田土地,使关中平原各支流尾闾淤积问题得到解决。周总理欣然采纳了这个方案。并经过几年的调度试验和观测结果,证明了三门峡工程改建后泥沙进出平衡,保持了峡谷河段有效库容的长期使用。

    关于在黄河两岸“放淤稻改”变害河为利河的方案的提出,林一山主任曾多次到黄泛区进行了调查摸底。当地群众对他说,我们过去多年来都给国家提供粮食。现在堤防修好了,我们反而每年都要吃国家的救济粮。真是对不起国家。我们准备秋后去逃荒,第二年再回来!目睹这一怪现象,林一山主任进行了反复思考并参阅了清华大学一位教授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史书上所谓的“暴民决堤”造成黄河决口泛滥的事件,实际上并不都是“暴民”造成的。而是有的清官为了使农业增产,支持农民扒开黄河临河堤坝,以利用洪水放淤洗碱。因此,林一山大胆提出,在黄河经常决口的地方再扒开,并在扒口的地方修个水闸,开关随意又不冲沙。下游的清水增加了盐碱地面积,就把碱地改种水稻田。周总理全力支持了这一方案。周总理说:“袁世凯能在天津小站的盐碱滩上成功地种出小站米,黄河两岸的条件无论哪一方面都比小站好,为什么就不能大面积种植水稻?”有了总理的支持,林一山主任开始在山东河段上搞“放淤稻改”和水旱两季种植实验。历史上,济南大明湖附近就有种植水稻的传统。解放后已逐步扩大到了黄河两岸,成果非常显著。时任省委书记谭启龙同志登上黄河大堤,看到黄河两岸金灿灿的大片稻田时,惊叹地说:“看来黄河不应该看成完全是害河,它还有可利用的好条件哩!”与黄河相邻的南四湖沿岸,有个最贫穷的县叫鱼台县,传说是姜太公在这里钓过鱼,因此而得名。因为该县太穷就与金乡县合并。在临沂地区种水稻成功的地委书记调到济宁地区后又在鱼台县试种水稻数万亩。当他们听到周总理的鼓励后,采用“放淤稻改”的方法,于1965年就在鱼台、金乡一带地区把水稻种植面积一下子发展到100余万亩。多年吃救济粮的鱼台县仅在当年就翻了身,由穷变富并还清了旧债。由于“放淤稻改”工作的迅速开展,并且在当年的秋季普遍获得了大丰收。因此,在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在山东、河南二省的黄河两岸大面积地推广开来。实践证明,引黄淤灌投资少、效益高、群众欢迎。不断扩大分洪放淤效果,以致最后把黄河的水沙吃光喝光,对于治理黄河来说,仅仅是走了第一步。但这第一步的重要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因为这是在十年动乱的前夕。虽然林一山主任还有更进一步的治黄设想,例如沉沙池结合养鱼、水旱轮作,输沙渠道方案、结合农业增产的分洪方案、向天津及白洋淀引水的设想等等,只是在十年动乱中都没有可能继续实现了。

    来源:齐鲁名人   

作者:
SRC-102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