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最大的县域红干椒生产基地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在政府及水利部门的扶持和引导下,当地农民在红干椒的种植上推行了膜下滴灌技术,不仅大大扩大了种植面积,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让农民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地处科尔沁沙区腹地的通辽市,属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全市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400立方米,远远低于全国耕地亩均占有1400立方米的水平。作为农业生产大市的通辽市,在农业用水量逐年增加的同时,通过实施膜下滴灌等节水项目,大做“节水增产增效”的文章。到目前,全市已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52万亩。开鲁县种植红干椒有着2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最大的县域红干椒生产基地,产品远销韩国、东南亚等地区,是全县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在政府及水利部门的扶持和引导下,开鲁县在红干椒的种植上推行了膜下滴灌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日前,“节水中国行”记者团刚一进入开鲁县,就立即被眼前成片的红干椒丰收场面所吸引。
膜下滴灌技术是把地膜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节水灌溉方式。通过可控管道将水、肥融合液均匀、定时、定量滴入作物根系发育区域,通过地膜覆盖减少作物棵间蒸发,实现了节水、增产的和谐统一,克服了传统的大水漫灌造成的水肥流失、土地板结、地力下降、水资源浪费等问题。经过政府及水利部门的扶持和引导,膜下滴灌技术在项目示范区得到了广大农户的普遍认同,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成效显著,村民们都积极响应。膜下滴灌使浇水变成了“推闸放水拧龙头”,并且膜下滴灌技术将播种、铺膜、铺设滴灌带一次完成机械化作业,实现了浇水、施肥、施药一体化,减少了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作物质量,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农民这样形容自己:比工人上班还轻松,走走看看就获得收益可观、生活清闲的生活状态。东风镇道德村膜下滴灌示范点成立于2005年,当年膜下滴灌面积500亩,发展到今天已经达到1.5万亩。其中,红干椒1.4万亩。花生0.5万亩。
东风镇道德村党支部书记杨金龙对膜下滴灌有着“四省一增”的总结,他告诉记者,膜下滴灌“四省一增”第一是省工,红干椒膜下滴灌项目区每亩6个工日,未上节水设施的红干椒每亩需9个工日,亩节省3个工日,亩省费用折105元;其次是省地,膜下滴灌无需主副水道和畦埂,可节地14%,亩节地效益47.6元;再者是省肥,膜下滴灌每亩可节省化肥款69.5元;第四是省时、省水,膜下滴灌项目区每小时浇地5亩,未上节水设施的每小时浇地1.5亩,可节水60%,每亩地可节时30分钟。“一增”就是增产效益,膜下滴灌每亩产红干椒500斤,未上节水设施每亩产红干椒420年,每斤红干椒按4.25元计算,亩增产值340元。一个项目区年可增效益843万元。“膜下滴灌真正达到了节约用水、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用水方式,与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彻底说再见。”
目前,道德村的百姓已经尝到了甜头,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节水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动。“目前市水利局专门在这里设立了实验点,对我们使用膜下滴灌技术进行指导,政府也给我们投资,鼓励我们搞。以后政府不帮我们搞了,我们自己也要搞下去,因为它的的确确给我们带来了实惠。”村民孙长久的一席话说出了百姓对膜下滴灌技术的心声。
来源: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2008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