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上堰塞坝上的直升机

堰塞坝上艰难前行

航拍唐家山堰塞坝

滑坡山体冒着浓烟滚滚而下
中国水利网站记者贾君洋5月21日绵阳报道:
5月21日上午10点15分,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领导小组副组长蔡其华、刘宁带领水利专家、武警水电官兵,匆匆登上两架军用直升机,从绵阳机场紧急起飞,目的地直指北川唐家山。
水陆行动 数度受阻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重灾区绵阳震落了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堆积在湔江、茶坪河、石坎河等河段,形成了多处堰塞坝,影响着河道防洪安全。
“规模最大、最受关注的是北川县湔江唐家山堰塞湖”,一同乘机前往的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绵阳工作组组长、国家防办副主任李坤刚表示,山体断裂,不断滑坡,无路可寻,虽多次派人查看,均无法达到现场并探明唐家山堰塞坝的具体状况,难以掌握准确的水文、地质资料。
没有第一手资料,就无法形成科学正确的决策处置意见,李坤刚心急如焚。按照水利部领导指示精神,为彻底查清唐家山堰塞坝情况,5月16日一早,绵阳工作组一行不顾个人安危,踏着余震,徒步进山。由于山体太陡,一边河岸为垂直矗立的山崖,一边河岸沿坡有大量碎石滑坡体,且滑坡滚石不断,沿河两岸根本没有路可走,工作组只能在苦竹水电站处返回。
陆路不通,随即在5月17日上午冒险尝试水路前去,但河中大量的山体滑坡堆积,又是无功而返。
空中飞行 无果而返
此时,能选择达到唐家山的路只剩下一条——空中飞行。5月17日下午,工作组乘坐军用直升机前往唐家山,因能见度太低等原因,没有能够抵达现场。
已是午夜,但在绵阳抗震救灾指挥部二楼会议室却一片灯火通明,工作组与省、市有关领导及水利专家正在商讨研究唐家山堰塞坝探明实情之路,在查看了卫星图象资料后,目前只能采取空中飞行。
会上工作组建议,在未查明情况之前,绵阳市应采取八项措施,确保北川抗震救灾工作顺利进行:加强唐家山堰塞湖坝上游的降雨和来水监测预报工作,及时分析可能带来的问题;在保障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抓紧清理北川县城以下河道中的滑坡堆积体;在苦竹坝附近山体上比较安全的地点建立监测点,24小时不间断监测,发现流量突变或较大变化时及时报警;做好苦竹坝下游人员转移预案;特别注意苦竹坝下游右岸山体可能出现的滑坡危险,该处山体已有很多大的裂缝并有明显下挫迹象;抓紧转移唐家山堰塞坝上游可能淹及范围内的人员;切实注意北川县城下游的通口电站泄洪设施可能被漂浮物堵塞的问题;采取一切措施送技术人员到唐家山堰塞坝体,弄清基本情况。
与此同时,为掌握唐家山堰塞坝上游来水情况,工作组速与水利部水文局联系,紧急调拨ADCP测流仪器支援绵阳市实施水文观测。
5月18日,又动用两架直升机前往唐家山堰塞坝,又因天气原因,无果而返。20日,再次动用三架只升机,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水利组专家终于到达唐家山堰塞坝,带回来坝体的初步情况。
再进发 着陆唐家山
5月21日上午11点左右,飞机抵达北川县唐家山堰塞坝后,首先映入人眼中的就是坝体犹如一座小山,耸立在湔江中,“哗啦啦”的碎石滑落的声音,响在蔡其华、刘宁与水利专家、武警水电官兵的耳边。坝体地形复杂,让她(他们)现场踏看之路异常艰辛。
从坝顶最高处走到最低处,没路可行,只能一边探路,一边查看。先后攀越陡立的巨石,踩着坡状的碎石,踏过泥泞的灰土,进入松软的砂土,穿行倒立的树木。一路看来,直线距离看得很近,却花费了一个半小时,人人都是大汗淋漓。
返回之后,根据踏看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领导小组水利专家迅即与四川省、绵阳市水利专家研究商讨,初步拿出了应急处置方案,并上报国家防总、水利部。
目前,同机抵达的长江委水文勘测人员进行了现场查勘, 4名武警水电官兵组成的先遣小分队,已经驻扎在唐家山堰塞坝,进行24小时值守监测,强化预测预报预警。

艰难登上盘旋在空中的飞机

水利专家满头大汗进入机舱

水文勘测工作者坐在机舱

武警官兵攀越峭壁寻找观测点

武警水电官兵携带观测设备登上飞机

快速卸载测量设施

组装测量设施

从高处俯瞰的水利专家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