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工作组成员的一线日记]我在灾区


2008-05-21

    5月16日


    5月16日上午开完动员会,中午以后匆匆将手头要紧工作完成,晚上乘飞机飞往成都。因飞机晚点,到达驻地已是23时30分。我被分配在第五工作组,长江委江务局局长史光前任组长。没想到的那么晚蔡其华主任等领导还在等着我们。在驻地,蔡主任召集全体工作组成员就当前形势、水利部布置的任务、现场组织机构、与四川省水利厅和各县市水利局的相关关系等注意事项进行了交待。她特别强调,作为长江委的一员,要充分发扬奉献精神,吃苦耐劳,体现长江委的实力和形象,为灾区人民尽力做些应该的工作。


    5月17日


    一早,水资源处总工张明波被调整到第二工作组,并且要求9时准时出发到绵阳。送走张总后,很快接到水文专业组电话,要求到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参与计算堰塞坝的溃坝洪水计算。傍晚乘车赶往广元市。


    到达广元时已近午夜12点,史光前组长已经先期抵达。一到驻地,就接到组长的指示,要求无论如何要将青川县清水江上三个堰塞坝的溃坝洪水计算出来,并且将下游沿程城镇的流量、水位进行估算。


    正在工作时,房间剧烈摇晃,余震相当剧烈(第二天才知道是6.1级)。后又余震不断,但已不如从前。工作完成后(已近第二天凌晨两点),我担心有更大的“下马威”出现,于是将计算机鼠标挂在床头灯架上,并作好容许摆动记号(超过则随时撤退),开着灯,将行李收拾好,提醒自己不要睡得太死,就这样熬到天明。


    5月18日


    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史光前组长在早餐时作了再一次分工。一组由长江委设计院翁永红副总工带队前往苍溪县检查地震后形成的病险水库;另一组则由他率领前往青川县青水江考察地震后山体蹦塌形成的三个堰塞湖。我与史光前组长同乘一辆车,顺利到达最下游关庄镇的东河河口的堰塞湖。刚过凉水镇(离滑坡体近29km处)就发现河中的水体由清变浑,在未出现降雨的情况下,这可不是好兆头,要么是堰体过水,要么是堰体溃坝,我祈祷但愿是前者。令人震惊的是一个滑坡体竟将交汇的两江堵断,分别形成两个湖泊。幸运的是主河槽中的滑坡体主要成分是粘土,且顺河槽长度达到了近800米,与原河床进行了衔接,减少了坡降,这样的话利用水流自身的冲击力可以将现堰顶小沟刷深拓宽,下泄上游流量,短期不致出现溃坝。


    由于往上游的公路已被截断,并且被淹没,顺河道往上游走是不可能的了。我们打听到从下游左侧,通过青川县城,走近300km的路程可以到达上游石板沟堰塞湖的库尾处的前进乡。一路上满目疮痍,到处都是跨塌的村舍,居民就近搭上帐篷度日。沿程山体到处崩塌,在山坡、河谷和公路上堆积。外地送物资的车队、志愿者的车、济南军区的部队车队一起形成了钢铁洪流,缓缓向里面进入。快是不可能的,拦在公路上的大块石体近200吨,需要爆破才能搬走,于是我们不得不停下,等待前方道路疏通。


    到达前进乡已近下午6时整。前方公路已被淹没,今晚回城是不可能的了。听说武警从广元运来的冲锋舟快到,我们就原地等待。不巧的是,运送的大卡车太长,怎么也过不了由于大块石跨塌后疏通的弯段。经过联系请来40多名子弟兵,才将两舟转运到另一辆车上,随后跑步跟车,将两舟卸运到指定位置。


    我们处在河谷中,余震不断,就地住宿相当危险,于是退到一片稍大的开阔地,将车队顺路停靠。我想今晚的油菜地是个休息的好地方,但晚上还是冷的,于是找老乡问有没有白酒卖,喝点的话挺过今夜是没有问题的。


    老乡正准备吃晚饭,听我们这么说,也就请我们坐下,将自己刚煮好的稀饭让出,自己再重新做。谁给钱没有不知道,只是听说市长要给被老乡拒绝,等大家走后我们的史光前组长偷偷地做工作,自己硬将500元捐出。


    醒来时发现变了地方,车子已停到乐安寺乡政府的防震蓬前。后听他们说我的鼾声将他们吓跑,同行的广元市副市长给他们安排了几个简单铺位。这样也好,我和三峡局的“三毛”司机同乡就共享一车。


    5月19日


    早6时被唤醒,简单早餐后就出发了。达到库尾时已近7时,我们穿上救生衣,乘快艇直奔石板沟。听说河中水位每天上涨1米多,已淹没了昨天我们到达的地方。一路前行,危机四伏。前行7km,好歹到达大坝前。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右岸的山体崩塌冲过300米宽的河槽,撞上左岸绝壁再反弹回来,形成了近1000万立米的巨大坝体,横亘河道中。根据目测,顺河道长度近500m,最大坝高近50多m,坝体中下游方向由巨大的块石体形成,迎水侧大多由粘土组成,这样形成了下游有谷架支撑,上游有粘土防渗的良好挡水结构的坝体。故才能有水位一直上涨的现象,水位直到平左侧面的稍低堰顶,才有水流从此通过。


    随着水位的上涨,水流不断将龙口冲深,水流流量处于不断加大之中,但口门两侧的巨石约束,加大也是有限的。经分析可以通过爆破的方式拓宽口门,加大泄量,以使上游水位可控,即使在洪水期也能保持足够的泄流能力。


    我在山坡上发现了两条黄牛,一直不动,还以为被主人用牛绳系住了,这样的话,它们将会被活活饿死,再仔细一看,根本就没有绳子,原来它们站在原地,在等待着它们可能再也见不到的主人的召唤……


    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测,下游的堰体会自然冲开拓深,我们再一次原路返回,到达东河河口。到那儿一看,果然如此,下泄流量已增加到近40秒立方米,并且又形成一条汊道在过流。快到默哀的时间了,我们和封锁现场的武警一起,在鸣笛声中向罹难者默哀3分钟。


    在回来的路上再一次发生强烈余震,看见沿程路上的山坡块石滑落,远方的山体崩塌引起的巨大震动和滚滚尘埃,回来听电视中情况才得知,通往青川县的公路又中断了。(作者 徐高洪,系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领导小组第五工作组(广元组)成员)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5月21日

作者: 徐高洪
SRC-102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