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报道]亲历:勘查青川堰塞湖的惊险33小时


2008-05-21

  5月18日凌晨,广元,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之一。

  根据四川省水利厅、广元市水利农机局先期所作的有关青川县堰塞湖的勘查资料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第五工作组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尽快前往堰塞湖勘查。

  这一天,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12点多,刚回驻地,地面、墙壁霎时间开始剧烈晃动,一阵令人窒息、沉闷的隆隆声由远及近猛然传来,伴随着的是门窗玻璃发出的令人惊悚的咔咔声,接下来,听见楼下有人高呼:“地震!地震!地震!……”

  是余震!楼下防震棚中的人声早已炸开了锅,“受惊”后的汽车也惊恐万状地发出各种刺耳的警报声,楼道里已有人往楼下冲。

  还好,这次余震在肆虐20秒后宣告结束。几分钟后接到消息:这次发生在5月18日1:08的余震震中位于不远处的江油,震级为里氏6.1级。

  专家们倒吸了一口凉气。而已到灾区3天的五组组长、长江委江务局局长史光前显然已久经余震“洗礼”,他笑着安慰专家们说:“看,大家今天刚到,老天爷就给我们送来‘见面礼’了,明天要去青川勘查堰塞湖,各位做好准备,后面的‘礼物’还多呢。”

  这一晚很不寻常。一夜无眠。

  7:30,根据17日晚工作组与广元市政府连夜多次会商后确定的计划,工作组派出专家7人,与四川省水利厅、广元市政府、广元市水利农机局的专家、领导近20人的勘查队伍正式组成,前往青川县排查堰塞湖情况。队伍由五组组长史光前带队,成员分别来自北京、武汉、南京、成都、广元,研究领域涵盖了水文水资源、地质、水工结构、坝工、施工、岩土及渗流,几乎涉及堰塞湖处理的所有方面。

  8时整,在最后核查人员、给养、装备等情况后,从广元市出发,开赴青川前线。

  青川县堰塞湖成为专家心中难落的石头

  青川县位于龙门山断裂带狭长区域的一端,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的重灾区。

  受汶川地震波及影响,青川县红光乡发生强烈地震,大量山体发生垮塌。据广元市水利农机局局长李桂林回忆,震后水利部门迅即展开勘查,发现很多山体在地震中跟“削面包”一样被齐齐削掉,原本满覆茂密植被的山体现在成了光秃秃的切面,滑塌体相当一部分滑落入河。

  其中,东河口村一带大量山体崩塌,巨大滑坡体瞬时裹挟巨石、林木、泥土冲向河道,山上2个村4个组300余户600余人被整体掩埋。冰冷数字的背后是另外一个冰冷的消息:滑坡体落入河道后,在青江河及红石河上形成了3个总库容约1200万立方米的堰塞湖。

  堰塞湖成为下游灾区的一盆悬顶之水。15日,四川省水利厅农水局副局长王华接到灾情通知后,立即组织有关专家赶赴现场,不顾河道两边山体不停滑落的危险,从东河口堰塞湖下游蹚水过河后,徒步行进至上游,继续乘船前往石板沟堰塞湖勘查。结果不容乐观,当时两湖已开始渗流,东河口堰水位不断上升。

  王华等专家冒着生命危险得来的资料非常珍贵,为工作组的判断带来很大帮助,正是根据这份第一手资料,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领导小组经过会商,作出了“制定群众转移预案,特别是对下游群众,必要时组织及时撤离,确保人员安全;原则同意并立即组织施工队伍,采取一切措施对东河口、红河口堰塞湖进行泄流,实施前组织下游群众撤离,并注意施工安全;对上游石板沟堰塞湖落实专人实施24小时监控,并保证通信畅通,及时发布预警”的决策。

  但几处堰塞湖坝体是否稳定,还取决于上游水位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趋势、坝体是否已经溢流、溢流流量及坝体结构等因素。所有这些情况必须到达堰塞湖现场详细勘查才可得知。因此,第五组受命不惜一切代价迅速前往堰塞湖现场勘查,为前方指挥部提供更加详细的决策依据。

  地震让生命线变成了生死线

  进入青川,去往东河口堰塞湖下游,正当专家们在车上推测堰塞湖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研究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时,原本通畅的道路忽然变得拥堵起来,前方车辆依次缓缓停下。记者向在道路上负责交通的同志了解后得知,刚刚一处滑坡挡住了道路,由于块石巨大,前方正准备爆破碎石。

  时间过去了20分钟,前方传话:“要放炮了,注意头顶!”道路左侧是青水河,右侧就是高达数百米的高山,绝壁处的悬石有可能因为炮震而滑落。五组副组长刘学锋果断指挥大家,高声喊道:“大家不要站在悬壁边上,向后面开阔处走,注意头顶,注意脚下!”

  “砰!”就在前方不到一公里处,道路上一股浓烟滚滚升起,而后一声巨响传来:爆破成功。10分钟后,前方车辆缓缓启动。

  经过刚刚爆破抢通的公路,仅可容一辆车擦着石头通过。这就是从广元到青川县唯一的生命线。自古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今天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地震让这条比通天还难的生命线变成了一条生死线,稍有疏忽,后果就将不堪设想。前方还有类似的数十公里路,余震不断,原本最多一小时就可到达的路途,此刻变得异常艰难。而一刻不到目的地,工作组的脚步就不会有一刻停止。

  “再难也要去,就是走路、攀岩也必须到达!”

  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工作组终于于11时——出发后的第3个小时,抵达东河口堰塞湖。专家们徒步走上被滑坡砸压的废墟,远望东河口堰塞湖。经过两天,东河口已自然过流,堰体也已随过堰的水流缓慢平铺至河床。

  东河口堰塞湖情况比预想的要好,尽管如此,五组组长史光前、副组长刘学锋和几位专家仍不放心,继续往前,攀爬到道路中断的边缘处。河谷中的风一阵疾过一阵,嗖嗖地掠过路面,残路上到处是沉陷缝,而脚下堆积的则是松散的碎石,稍一打滑就可能滑入深达20余米的河床,头顶则是随时可能坠落的巨石。在水利局同志百般劝说下,几位专家才没有继续到绝壁去。

  东河口的情况让在场的专家稍微放心了一些,但上游石板沟堰塞体的情况仍然没有让工作组感到一丝轻松。从东河口到石板沟的陆路交通因为山体大规模滑坡已经完全中断,东河口已经过流形成河道,从这里经水路上行也不可行。这时有同志建议是否先折返回广元,晚上视情况再研究去石板沟的路线。

  “再难也要去,就是走路、攀岩也必须到达!”五组组长史光前斩钉截铁地说。关于去石板沟的路线,全体成员在东河口立即召开现场会议。这时,王华副局长提出建议:可绕道青川县城到石板沟上游的前进乡,到后再经水路乘冲锋舟抵达石板沟上游,这样就可以上坝,勘查堰塞体情况时将更加直观。

  此去青川再到前进乡,如果路上顺利起码也要3个小时,何况越往里走灾情越重,路也越不好走,无论能不能当天抵达石板沟,采纳这一建议都意味着晚上不可能返回广元,必须在野外过夜。

  经过全体人员讨论,工作组反复权衡,决定按此方案到石板沟,同时,早就接到命令已经于早晨9时出发的冲锋舟也受命改道前往前进乡,与工作组会合。

  夜宿乐安寺乡

  跟预料的情况一样,辗转到达前进乡,用了4个多小时。17:30——出发后的11个半小时后,工作组抵达离石板沟堰塞湖坝体上游最近的下水地点。

  在不到200米长的路上,隔十几米就有几块因地震震落的巨石,其中一块直径竟达10米左右,挡住了大半边道路。时间就是生命。专家们冒着山体随时可能滑落巨石甚至整体坍塌的危险,马上根据眼前看到的堰塞湖上游情形,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展开勘查。

  “看那边!”循着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盛金保所指方向看去,对面山上一股轻烟正在升起——一些小碎石正顺着山体滑坡坠入湖内,发出“扑通扑通”的声音。紧接着,一次小规模余震袭来,对面山上大片浓烟升起,更大颗粒的碎石滚落下来,在水面上形成烟尘。

  大家连忙后撤至较为开阔的一段路上继续勘查。据记者统计,在专家们勘查的一个小时内,仅这样的有感余震就发生了4次之多。

  18:30,冲锋舟运抵前进乡,可就在专家们望穿秋水,等待冲锋舟下水前往石板沟时,运送两艘冲锋舟的大卡车被巨石卡住了。大卡车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鉴于这一情况,工作组决定借助解放军的力量帮助运送冲锋舟。接到请求后,济南军区驻河南某部火速赶来支援。在解放军的有力援助下,两艘冲锋舟经过2个多小时终于运抵目的地。

  就在广元市水利农机局有关领导协调冲锋舟运送的同时,工作组正在离下水地点不远处的乐安寺乡寻找驻扎地点。此时夜色已浓,这里还没有恢复供电,周围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还时不时发生余震,只有远处山上几点光在余震里鬼火似的闪烁,耳边还有山石落地的声音。走在这条路上,说不害怕是假的。

  乐安寺乡受灾严重,几乎见不到一处完好的房子,屋舍大部分倒塌。工作组一行7人步行来到一段灾民较为集中的街道上,向灾民了解受灾情况,并提醒灾民晚上一定注意安全,鼓励他们树立生活信心。这时,一位60多岁的大娘听说工作组一行是来解决水问题的,连忙把专家们让进自家棚子边的空地上,一定留下来喝碗白米稀饭。多次婉拒后大娘仍然坚持,说话间,把刚刚熬好的一大锅粥给专家们盛上,又熬了一锅。大娘跟老伴言语了几声,大爷出去了几分钟后,居然提回一小塑料瓶散装白酒。

  此时空中已经飘起小雨,山里的温度不超过10摄氏度,下午炎热的天气下穿的短袖衫早已不能抵挡寒冷,湿寒阵阵袭来,从广元出发以来,工作组已有14个小时没有吃过一口热饭。见到热气腾腾的稀饭,专家们一口气就喝光了,几位专家又喝了几口酒,顿时一股暖意涌遍全身。

  饭后,专家们坚持要给大娘饭钱,但无论大家怎么劝,大娘也坚持不要。五组组长史光前偷偷对大娘做工作:“您的家都被地震毁了,还把吃的给了我们,让我们怎么表达感谢呢。您一定要收着!”说话间悄悄将500元钱塞给了大娘。

  到达灾区以后,发生的很多事让记者感动,水利人对灾区群众的爱,灾区群众对水利人的爱,因为地震汇成一股暖流,一直流淌在人们的心间。

  半个小时后,协调运送冲锋舟的同志与工作组会合,当地乡政府特意把供值班人员住宿的简易地震棚让给大家休息。被褥一铺,用蛇皮袋布制成的帘子用图钉一钉,就是个不错的房间了。没过多长时间,“房间”内就传来此起彼伏的鼾声。连续工作已经15个小时,专家们真的太累了。

  经水路涉险抵达堰塞湖

  19日晨5:30,天刚蒙蒙亮,空气中还弥漫着前夜湿润泥土散发出的气息。专家们吃过早饭就朝前进乡进发。

  6时整——出发22个小时后,工作组克服困难,终于来到通往石板沟堰塞湖的倒数第一站。穿好救生衣,组长一声令下,冲锋舟轰鸣着向前一蹿,朝红光乡方向驶去。上游水库的形态对于堰塞湖整体情况的判断也将起到关键作用,专家们在船上根据湖两侧山体的情况,推断着一会儿到达堰塞湖坝体的情况。

  湖面宽阔,两边的山体不断向后推移,但这看似平静的湖面却掩藏着杀机。船正全速行驶中,驾驶冲锋舟的武警战士眼尖,忽然发现前方居然有一根电线横跨全湖,最低处已经没入水中,大部分在湖上2米范围内。“慢,慢,慢慢!”武警战士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道。好在发现及时,降低了速度,得以调整方向选择电线离湖面较高处缓缓通过,否则,一根电线在开阔的湖面上是难以被发现的,何况谁能料想电线会出现在湖面上呢?如果没有调整方向,在深达四五十米的湖水中行驶的冲锋舟,无论是舟整体或舟上的人被电线掠进水库,还是通过没入水面的电线时螺旋桨被缠绕,都将酿成舟毁人亡的事故。后来回想起这一幕来都感到后怕。

  经过30分钟的水路,工作组终于如愿以偿,踏上石板沟堰塞湖坝体。从右岸可以明显看到两处巨大的滑坡痕迹,山上是村庄被滑坡体冲埋的废墟,狼藉不堪。湖中则是滑坡体阻挡河道形成的坝体。专家们下船徒步登上怪石林立的滑坡体,开始仔细勘查。

  勘查过程持续了2个小时左右,史光前站在滑坡体上用卫星电话将勘查结果第一时间向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领导小组作了汇报,为前方指挥部决策提供了更加翔实的依据。

  遭遇青川5.4级余震

  9:30,工作组勘查完毕登陆。

  在前进乡经过短暂的各专业勘查结果汇总讨论后,工作组决定于11时再次返回东河口堰塞湖查勘。

  14:06,在快到东河口上游的行车途中,前方河对岸山体忽然滑坡,车队马上停车,工作组不顾前方道路继续滚石的危险,走到东河口上游的观察点进行了勘查。

  那一刻,一场震级达5.4级、震中位于青川的余震正在发生。受此次余震影响,青川通往广元的唯一生命线再次暂时中断。

  14:28,举国哀悼的时刻,对于在这次特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崇山为之饮泣,河流为之顿停。刚刚遭遇惊险的第五组全体成员齐站在因余震中断的公路旁,面对青江河,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特别是东河口的遇难者表达浓浓的哀思,车笛鸣响。

  车笛声回荡在狭长的山谷中,水利人正在悲痛中凝聚着不屈的力量,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献身、求实、负责”的行业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令水利人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牺牲自我,忘记自我,在一条条险象环生的道路上,在一处处杀机暗伏的湖面上,为了防止地震次生灾害发生,不断前进,前进,再前进。也许他们的面孔不能被人们记住,但他们留在蜀道巴国中的对生命的大爱,将永远留在人民心中。

  后记:5月19日17时——出发后的第33个小时,前往勘查青川县堰塞湖的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第五组及四川省水利厅、广元市政府、广元市水利农机局的同志安全返回广元。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5月21日

作者: 张智吾
SRC-48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