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江


    西江为珠江的主流,思贤滘以上的流域面积为35.31万km2,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77.8%。西江水系支流众多,源远流长,水量充沛,较大洪水多发生在5月~8月。根据干流武宣、梧州站实测洪水发生时间及量级变化情况,一般可将7月底~8月初作为前、后汛期洪水的分界点,年最大洪水多发生在前汛期,其发生机率分别占武宣、梧州站年最大洪水发生机率的82.0%、77.5%,尤以6、7月洪水最盛,分别占到72.1%、69.0%;后汛期洪水一般发生在8月~10月(个别年份11月也有洪水发生),尤以8月发生洪水最多,分别占武宣站和梧州站后汛期洪水的75.4%、71.9%。由于流域面积较大,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干、支流洪水的发生时间有从东北向西南逐步推迟的趋势。较大洪水往往由几场连续暴雨形成,具有峰高、量大、历时长的特点,洪水过程以多峰型为主,下游控制断面梧州水文站的多峰型洪水过程约占80%以上。一次较大的洪水过程一般历时30天~40天,年最大场洪水的洪量平均值一般占年径流量的27%,最高可达48%。

    西江洪水主要来源于中上游的黔江以上,梧州站年最大30天洪量的平均组成情况为:干流武宣站占64.2%,郁江贵港站占21.5%,桂江马江站占6.9%,武宣至梧州区间占7.4%。形成西江较大洪水的干、支流洪水遭遇情况大致有三种:一是红水河洪水与柳江洪水遭遇;二是黔江洪水与郁江洪水,浔江洪水与桂江洪水遭遇;三是黔江一般洪水与郁江、桂江和武宣~梧州区间较大洪水遭遇。西江防洪控制断面梧州站历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53900 m3/s(2005年6月),调查历史洪水最大洪峰流量为54500 m3/s(1915年7月)。近年来,西江水系的郁江、浔江及西江干流沿岸的部分河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堤防建设,减轻了一般洪水对沿江两岸的威胁,同时也改变了河道原来的洪水汇流特性,使得河道对洪水的槽蓄能力减弱,洪水归槽作用明显。

    目前,西江水系仍以堤防防洪为主,已建干堤主要集中在南盘江中上游、郁江中下游、浔江和西江两岸,有保护县级以上城市及耕地面积在万亩以上的堤防953km,保护人口582万人、耕地260万亩。《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中确定的西江干流龙滩水库及郁江百色水利枢纽等控制性防洪工程已相继开工建设,并将在近期发挥防洪效益。

    西江水系主要依靠堤防防洪,现有堤防的防洪能力多为10年一遇左右,部分重要堤防及县城堤段可防御20年~50年一遇的洪水。近期,将以防御西江100年一遇洪水为目标。

    根据西北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总体布局,西江中上游的龙滩水电站也于2001年开工建设,但大藤峡水利枢纽的前期工作进展缓慢。目前,西江防洪工程体系尚未形成,主要依靠堤防防洪,中下游沿岸及三角洲地区的防洪压力极大。因此,必须抓紧大藤峡水利枢纽的前期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完善西北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

    珠江的洪水威胁主要来自西江,按暴雨发生的位置,可将西江洪水分为全流域型(如1949年7月洪水、1968年7月洪水)、中上游型(1988年9月洪水、1994年6月洪水)和中下游型(1947年6月洪水、1998年6月洪水)。按西江暴雨发生的时间(以7月底~8月初为界),可以分为前汛期型(1947年6月洪水、1949年7月洪水、1968年7月洪水、1994年6月洪水、1998年6月洪水)和后汛期型(1947年8月洪水、1979年8月洪水、1988年9月洪水)洪水。龙滩水电站防洪库容较大,对控制全流域型洪水、中上游型洪水和前汛期型洪水具有重要作用,但受控制流域面积及电站运行方式的限制,对中下游型洪水和后汛期型洪水的调洪作用受到限制,必须与大藤峡水库联合调度,才能较好地解决西江的洪水问题。

    本次规划对龙滩水库和大藤峡水库的防洪作用进行了复核。复核结果表明,在考虑洪水归槽影响的条件下,龙滩、大藤峡两库联合运行,可将西江下游及三角洲200年一遇洪水削减为50年~100年一遇,100年一遇的洪水削减为20年~50年一遇,50年一遇的洪水削减为10年~30年一遇;同时,对流域型洪水和上游来水为主型洪水,可将浔江河段50年~20年一遇的洪水普遍削减1级~2级。

    规划在西江干流建设龙滩水库和大藤峡水库,堤库联合运用,将浔江段一般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由10年~20年一遇提高到20年~30年一遇,将西江段及西北江三角洲地区一般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由20年~30年一遇提高到30年~50年一遇、重点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200年一遇。

    在西江,对100年一遇的洪水,通过龙滩水库拦蓄70亿m3洪量、大藤峡水库拦蓄15亿m3洪量,可将下游防洪控制断面梧州站的洪峰流量由52700m3/s削减为50400m3/s(50年一遇),从而确保西江中下游梧州、广州等城市及三角洲重点保护对象的防洪安全。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