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流域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人口不断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2004年全流域人口达到9935万人,较1980年增长近40 %,;GDP全流域17736亿元,约为1980年的21倍,其中,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更为迅猛,2004年人口1857万人,GDP已达到10093亿元;城镇化率2004年全流域为33%(其中珠江三角洲73%),较1980年提高了17%。
防洪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北江下游、郁江下游和浔江等河段两岸先后修筑了大量的堤防工程,特别是1994年6月大水后,浔江、西江沿岸加大了堤防建设的力度,防洪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与此同时,河道滞蓄洪水的能力随之降低,下游河段的洪峰流量明显加大。
河道地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大量的河砂开采,珠江下游及三角洲河道地形河床普遍下切,河槽容积增加,近20年来,珠江三角洲河槽容积增加近8亿m3,尤以北江下游及三角洲河道下切最为严重,上世纪80年代至上世纪90年代末,北江出海水道下切2m~3m。
洪水特性:受上游堤防工程建设和中下游河道地形变化的影响,珠江洪水特性变化主要表现在1)洪峰归槽现象明显,洪峰流量加大,上游发生相同的洪水,西江控制站梧州站洪水将提高一个频率级;2)西江洪水演进速度加快;3)西北江三角洲主要分流节点洪水分流比发生变化,北江三角洲局部河段洪水异常壅高;4)珠江下游三角洲水位流量关系发生了变化,同级洪水流量下,洪水位呈下降趋势。
水文气象变化: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流域频发大洪水,先后发生了“9406”、“9806”、“0506”大洪水,西江控制站梧州站洪峰流量均在100年一遇以上;风暴潮也频繁发生。流域防洪防潮形势日益严峻。
流域防洪情势影响:1)人口和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对流域防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上游洪水归槽,加大了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如西江1998年6月洪水,浔江上段的大湟江口站洪峰流量44700 m3/s(加甘王分流量,下同),超天然情况下的20年一遇,但由于浔江两岸堤防很少溃决,洪水基本归槽下泄,致使浔江下段的梧州站洪峰流量达52900 m3/s,相当于天然情况下的100年一遇。与90年代中期以前相比,在上游来水相当的情况下,下游洪水的洪峰流量明显增大;3)涉水建筑物的增加,河道内大规模乱采河砂、河口的无序围垦等活动,引发了网河及河口地区的水情异常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桥梁约有60多座,至2000年已发展到200多座,这些桥梁多筑于河道的狭窄处,阻洪壅水影响明显;90年代,三角洲部分水道无序的采砂活动十分频繁,导致网河床严重下切,不但增加了新的险工险段,威胁到两岸堤防的安全,还改变了网河区水道的分流比。90年代中后期,珠江三角洲局部河段出现的洪水位异常超高,都与这些人类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排涝要求相对较高,过去的农田排涝体系明显不适应城市化的需要;同时,城建区的下垫面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加大了暴雨产流量,缩短了产流时间,加重了涝灾;大量新增的外排涝水又加大了外江的泄洪压力,洪灾风险相应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