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委:统筹开发与保护 确保长江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2007-01-06

 

 

统筹开发与保护
确保长江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指引下,我委认真实践可持续发展水利,努力在治江实践中统筹开发与保护,确保长江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取得了积极进展,获得了有益启迪。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统筹开发与保护作简要汇报。


    一、统筹开发与保护的基本思路


    纵观长江治理开发的历史进程,开发与保护始终是一对矛盾。解决这对矛盾既不能离开我国国情,也不能离开流域实际。我国正处于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支撑保障作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长江开发利用程度总体上比较低,全流域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开发率分别仅为18%和27%,预计到2020年将分别达到22%和50%,开发利用仍然有相当大的空间,这是长期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水资源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健康长江带来严重威胁。与50年代相比,长江流域湖泊面积减少了40%,天然湿地萎缩了38%,城市近岸约600公里干流河段的水质污染比较严重。二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长江水文情势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大。例如去年主汛期,长江中下游干流出现了历史同期最低水位,洞庭三口河系部分河道断流长达300天,长江口咸潮影响加重。三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累积影响日渐显露。因此,我们既要进一步开发利用长江,让长江更好地造福于人民,又要刻不容缓地加强保护工作,在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科学组织实施治理和开发,决不能重蹈国内外一些大江大河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


    近年来,我们提出并积极实践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为基本宗旨的新时期治江思路,把源头生态脆弱区、水电开发集中区、重要水源区、中下游洪泛区以及两湖河口地区,作为维护健康长江的五大关键区域,统筹开发与保护,协调生态与发展,努力实现保障防洪安全、合理开发利用、维系优良生态、稳定河势河床四大战略目标。初步提出了由总目标层、系统层、状态层和要素层4级构成的健康长江评价指标体系。2005年4月,成功举办了首届长江论坛,国家有关部门和流域内主要省市区共同讨论通过了《长江宣言》。


    二、统筹开发与保护的主要进展


    (一)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及时启动


    这次规划修编,我们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规划目标之一,突出强调统筹开发与保护,围绕修编开展了多次大规模外业考察调研,并于2005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规划修编思路专家研讨会。同时,大力推进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流域综合规划进程,特别是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怒江开发问题,及时表明了流域机构的意见。按照新时期治江思路完成的《金沙江干流综合利用规划》已通过水利部组织的预审,受到专家肯定。


    (二)水行政管理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


    一是严格水资源论证审查,从源头上把好生态用水关,在雅砻江锦屏二级电站水资源论证审查中,坚持下泄生态基流,要求更改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免了兴建引水式电站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二是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对安康水力发电厂长达12年之久的非法取水事件实施处罚,引起较大反响。三是审查批复了澜沧江景洪电站规划同意书,这是水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首次实施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四是加大省际河段水事纠纷协调力度,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鄂豫两省丹江荆紫关水事纠纷终告彻底解决。五是认真贯彻《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实行统一规划制度和采砂许可制度,长江河道非法采砂局面逐步由“乱”到“治”。六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在全国七大流域机构率先实行“窗口式”服务,打破了传统的技术审查方式,实行了技术审查与行政审批分开运作。


    (三)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力度加大


    一是提出了《三峡库区水域纳污能力及限制排污总量意见》,这是全国第一个按水功能区提出的纳污能力核算成果。二是规范了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管理,完善了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加强了对饮用水源区等重点水功能区水质监测。三是与武汉市配合,积极推进汉阳四湖连通工程的实施,在修复水网生态环境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四是对“长治”工程进行调整改革,启动实施了云贵鄂渝水土保持世行贷款、欧盟赠款项目,长江源头区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取得实效,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实现了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变。


    (四)洪水资源化管理和生态调度付诸实施


    2005年,汉江流域发生1983年以来的最大秋汛,通过科学调度,保证了丹江口水库蓄水接近正常蓄水位、汉江中下游干流主要站最高洪水位不超过保证水位,适时利用杜家台洪道分流清除行洪障碍,实现了汉江防汛三赢。


    2006年,首次在三峡水库调度中进行了生态调度的尝试。在川、渝两省市发生特大干旱和长江干流水位创历史同期最低的不利情况下,提出三峡水库于汛末开始蓄水的方案,通过精密组织、合理调度,控制了宜昌下泄流量不小于8000 m3/s,大通流量尽可能大于10000 m3/s,既保证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用水需求,又实现了10月底蓄水到156m的预期目标。


    (五)长江开发与保护的科技支撑得到加强


    一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长江防洪大模型建成投运,各项试验顺利开展。以防洪大模型为依托,水利部有3个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在我委落户并开始运行。二是着力开展长江中下游江湖关系变化和防洪对策等重大课题研究。仅2006年申报并获准的重大科研项目就有10多项,涵盖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以及“948”项目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9项。三是加快信息化步伐。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行政管理信息系统、三维电子江河展示系统等应用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全江118个中央水文报汛站在全国率先实现自动报汛,被誉为我国水文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四是组织实施了三峡水库蓄水前长江中下游河道长程水下地形观测及本底资料的收集、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建设后评价等基础工作。五是实施“治江高级人才计划”。连续选派了40多人作为我委访问学者和出国留学人员赴发达国家学习深造,并建立了专家专著出版专项津贴。目前,我委除2位院士、4位大师外,涌现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13人,1人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是搞好规划修编,确保统筹开发与保护的科学实施。通过规划修编,综合协调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力求规划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成为划时代的宏伟蓝图。


    二是加强基础工作,构筑统筹开发与保护的技术平台。深入开展健康长江指标、三峡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累积影响及减缓对策、流域排污权管理制度、流域生态用水定量等重大专题研究。加强流域生态环境评价和本底数据库的建立,加快流域数据中心建设,构建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三是强化流域管理,健全统筹开发与保护的法制保障。全面贯彻落实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取水许可制度、防洪影响报告书评价制度、水功能区管理等各项制度,加强水行政执法监督,切实扭转局部地区无序开发的局面。


    四是维系优良生态,创新统筹开发与保护的实现途径。在规划阶段,对各地区进行生态定位,划分出优先开发、重点开发、慎重开发和禁止开发等不同开发区域。在设计阶段,不仅考虑防洪、发电、航运等主要功能的结构设计,还要考虑满足运行期生态调度和珍稀鱼类生存繁衍需要的结构设计。在运行管理阶段,实施防洪、兴利与生态协调统一的水库综合调度方式,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人工修复。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我委自身建设也逐步得到加强。2006年,我委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省级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我们将再接再厉,扎实工作,更有成效地统筹开发与保护,努力实现治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7年1月6日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