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御超强台风“桑美”的实践与思考
福建省水利厅
2006年,我省连续遭受四次强(超强)台风袭击,其中第8号超强台风“桑美”给我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惨重经济损失。 “桑美”于8月10日17时25分在福建省福鼎市沙埕港登陆,这是我国对台风强度重新分级后登陆的第1个超强台风;也是中国有气象记录以来风力最强、破坏性最大、损失最为惨重的台风;同时又是由国际气象组织发出台风警告,我国第一次进入一级气象响应状态的台风。这个台风具有5个显著特性:一是风力超强。台风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超过17级。二是风速超快。实测最大风速达到272公里/小时(75.8米/秒),超过了 “卡特里娜”飓风252公里/小时的风速。三是滞留时间超长。台风在福鼎市境内滞留肆虐长达5个多小时。四是登陆点超不利。台风在福建福鼎市沙埕港登陆,沿河道型港湾贯穿整个沙埕港。五是破坏力超大。福鼎市7万只渔排网箱全部毁坏;各类大小船只沉没952艘、损坏1139艘,倒塌房屋5.01万间,死亡263人,失踪100人;全省直接经济损失63.57亿元。“桑美”风力超强、破坏力超大、人力无法抵抗是造成重大伤亡和惨重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
面对这一史无前例、人力难以抗拒的特大自然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防总、水利部的关心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实行全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党政军民齐心协力、共御天灾,将灾害造成的破坏和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台风防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超强台风“桑美”的防御工作。 “桑美”生成后,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黄小晶、省委副书记梁绮萍先后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地强化防御准备工作。刘德章常务副省长始终坐镇指挥部直接指挥,精心部署各项防御工作。 “桑美”登陆前,省委卢展工书记3次到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省长黄小晶也到省防汛指挥部和龙岩市防汛指挥部检查、指导、部署防灾抗灾工作。各级党委、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及时启动预案,各级防汛指挥长坐镇指挥,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防汛责任人全部上岗到位,重点防御区域内的干部进村入户动员落实,全力以赴投入抵御超强台风“桑美”的斗争。
二、打破常规,超前部署
面对超强台风“桑美”的袭击,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打破常规、超前部署。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先后召开4次风情会商会、3次全省电视电话会议,发出明传电报16份、汛情快报35份,对防抗 “桑美”工作进行周密部署。针对“桑美”风力超强破坏性大的特点,全省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防御重点,在沿海对渔船和渔排上的人员进行了大范围拉网式的安全大转移,要求所有渔排人员上岸、所有过往船只回港避风。全省紧急转移62万人,从而将人员伤亡减少到最低程度。我省第一次在台风登陆前就抽调部队赶赴重点防御区域。省防汛办和福鼎市还提前启动海事卫星系统,确保了 “桑美”登陆后的防汛救灾指挥畅通无阻。
三、非常措施,靠前指挥
在非常灾害面前必须采取非常措施。福鼎市制定了“一旦各方联系中断,即采取划块指挥,自行就近开展搜救工作”的防台风应急措施,明确要求一旦乡镇与市区联络中断,即由各挂点乡镇的领导全权处理各自区域内的抗灾救灾工作,采取任何必要手段于第一时间进行救灾救援。 “桑美”登陆后造成当地基础设施严重毁坏,交通、通讯、供电、供水、供气几乎全部中断,由于采取了授权指挥、划块指挥、靠前指挥等非常措施,确保了防灾减灾工作的及时有效,充分体现了不拘一格、打破常规、应急处置的防抗台风新思路。
四、统筹协调,合力抗灾
在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紧急行动,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加强配合,形成防台风工作的合力。气象部门密切监视台风动态,及时通报台风情况;防汛部门加强上下协调指挥,做好部署工作;水利部门突出做好水库防洪调度,确保水库安全;海洋、海事部门切实做好渔船回港、海上渔排养殖人员撤离上岸、渔船锚固、渔排加固等防范工作;国土资源部门做好地质灾害的防御工作;通讯、电力部门抓紧检修线路,确保通讯、电力线路畅通;民政部门迅速调运救灾物资,做好转移人员的安置工作;新闻宣传部门做好防台风一线采访报道和防御台风常识的宣传工作;各地抢险队伍及城市的电力、通信、供水部门的抢修队伍迅速集结待命。部门合力极大地提高了防御超强台风的成效。
五、八方支援,快速重建
国家水利部、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和总参作战部组成联合工作组,于10日下午抵达宁德灾区,检查指挥抗灾救灾工作。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4次带领省直部门领导分赴灾区察看灾情,慰问灾民,指导救灾工作。各级政府妥善安置好灾后群众生活,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临时住所、有干净水喝、伤病能及时得到救治。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大批机械设备,全力以赴抢修损毁严重的交通、电力、通信、供水等基础设施,努力恢复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一周之内,福鼎市国道、省道、县道全部恢复运行;一个月之内水、讯、电、气全部恢复;一个季度之内,海上渔排基本恢复,大批渔船修复出海作业,倒房户领到建房补助款开始重建家园,大批工矿企业开工恢复生产。8月12日,国务院回良玉副总理在福鼎市沙埕港视察灾情时,充分肯定了福建省防抗“桑美”台风工作的成效,给予了“领导重视、指挥有方、全力防抗、减灾有效、准备充分、措施有力、统筹安排、救灾有序”的高度评价。
六、能力建设,成效显著
我省着力增强实时监测、指挥决策和应急反应等三项能力,在防抗台风抗洪抢险救灾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增强实时监测能力。建设了全省洪水预警报系统、风情监测系统、工情监视系统,实现对云情、风情、工情的全面监控,不断完善防台风预警体系。二是增强指挥决策能力。一方面强化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另一方面建立计算机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建成了全省视频异地会商系统,构建了全省防汛应急通讯网络等,不断增强指挥决策能力。三是增强应急反应能力。形成了一支反应迅速、专业齐全、业务过硬的防汛工作队伍,组建了多支机动灵活、装备精良、业务熟练的专业抢险队伍,储备了大量抢险救生物资。
防抗这一史无前例、人力难以抗拒的特大灾害的实践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特别是对防抗超强台风的工作和遇到的问题作认真的总结和深入思考,将有助于我们今后进一步做好防抗台风工作。
一是人员转移与现有法规规程存在矛盾。现行的《渔轮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与船员职责》等规章制度都要求全体船员必须回船采取防风、应急等措施。如何解决人员转移与现有法规规程的矛盾,在强台风登陆时,既保护船只和设施安全,同时又确保人员安全,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二是避风港的能力建设不足。避风港的主要功能就是避风减灾,但如果港内设施缺乏、能力不足,避风的功能就无法实现,减灾的成效就要大打折扣。因此,要立足长远、加大投入,加强沿海避风港建设,进一步提高避风港抗御台风能力。
三是台风路径测报精度急待加强。提高台风路径及登陆时间预测精度至关重要。不准确的或不充分的台风预警信息将导致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或者人、财、物力的无端浪费;而预警的失误或不当均可导致群众对预警信任度的降低,进而阻碍应急措施的有效实施。台风路径预报不准确不仅影响防灾抗灾,也可能影响到赈灾救灾。因此,提高台风路径及登陆时间预测精度的任务刻不容缓。
四是建立防台风保险刻不容缓。台风灾害损失巨大,无论是政府拨款补助还是社会赈灾救济,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弥补灾害损失的问题。因此,迅速建立防台风保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防台风保险必须作为一条重要的非工程措施和长效机制来认识和落实。
五是群众的防台减灾意识有待提高。每次台风登陆前,各级政府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组织群众转移,甚至采取强制措施,还要防止群众私自返回,往往是防不胜防,“舍命不舍财”的情况时有发生,结果往往导致生命财产损失。为了真正体现对人民负责,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人民群众的防台风教育和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自防和自救能力。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7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