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努力实践治水新思路
甘肃省水利厅
甘肃干旱缺水、生态脆弱,水的问题十分突出。近两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水利部党组治水新思路,在农村安全饮水、石羊河流域治理和建设节水型社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突出长效措施,安全饮水德政惠民
一是转变规划思路。改变过去小型、分散、低标准的解决方式,坚持长效解决、高标准规划、因地制宜、规模推进。充分利用当地水源,已有水源与新开水源结合,城乡水源互补,突出兴建集中供水工程;坚持按地形地貌、居住特点和水源条件,优化工程布局,打破地域界限远距离、跨区域引水,整乡、整县推进;坚持抓大带小、统一规划、一次批复、分步实施,注重发挥规模效益。在建的58项骨干供水工程,覆盖人口达260万。定西市渭源县南部供水工程,日供水量达6250立方米,除解决本县18.6万人以外,还实现跨县区供水,解决安定区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建立了省、市两级审查制度,规模较大的工程组织专家现场调研,充分论证、严格把关。
二是规范建设管理。制定了《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文本》、《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规范饮水安全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在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施工合同制、质量终身负责制、建设监理制的同时,以市为单位建立了饮水安全工程电子台账;以县为基础对每项工程受益村社、建设期限、供水规模、人口、投资、水量、水质等立档建卡;工程主要材料由市州集中统一招标采购,施工队伍由县级公开招标确定;所有项目分级在省、市、县主流媒体公示;所有资金由市州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办公室设立专户,封闭运行,严格执行市级“报账制”。
三是加强运行管理。全省已建成的5385处集中供水工程,分类确定了管理模式。1460 项跨镇、跨村供水工程由县水务部门所属农村水管站(所)经营管理,1480处集中供水工程由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2445处规模较小的单村供水工程由村组集体或专人管理。集中供水工程全部按成本加微利核定了水价。自流引水工程水价每立方米约1-1.5元,提水工程水价约1.5-2.8元,按经营成本收费的有4340处,占80%;按制水成本收费的892处,占17%。户均年支付水费50-70元,约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骨干供水工程全部采用信息化管理。1668处工程水源地建立了保护区,部分工程建立了水质监测站,所有集中供水工程水质均达到了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标准。
四是多方筹措资金。我省经济欠发达,各级政府、受益群众努力克服困难,千方百计落实配套资金,竭尽全力集资投劳,仅2006年省级筹措7310万元,兰州、平凉等市配套3200万元,受益农户筹资投劳6750万元,户均300-600元。省政府对“十一五”省级21420万元配套资金作出了明确承诺。针对环县、会宁、靖远三县持续干旱引起的饮水特别困难,省上将其列为解决涉及民生的五件实事之首,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多方协调资金1.2亿元,用两年时间集中解决三县21万人的饮水安全,工程正在实施,部分设施已发挥效益。
二、理清治理思路,石羊河治理扎实推进
一是调整了治理思路。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上下游用水矛盾尖锐,局部和全局利益相互交织,有关各方对治理的思路和措施认识不一,是摆在治理工作面前的现实矛盾。汪部长等部领导深虑谋划,及时指导我省科学编制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确立了以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为主线,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为核心,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立足本流域水资源、辅以适量的外流域调水,立足流域管理、辅助工程建设,立足节水、确保向下游分水的流域治理思路。下游抢救民勤绿洲、中游修复生态环境、上游保护水源,上中下游统筹兼顾,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结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一,从而统一了思想认识,抓住了治理的根本,突破了治理的局限。
二是强化了管理职责。组建了由省长任主任的石羊河流域管理委员会,负责流域管理和重点治理的指导与协调。强化了流域管理机构对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职能、职责。明确了流域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配置保障工程、灌区节水改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水资源保护五大重点治理措施。流域地下水取水许可权上收省级管理。省委省政府对流域内市、县(区)年度目标考核,由考核GDP、财政收入转向考核压缩面积、关闭机井、削减水量等硬指标。
三是加快了治理进度。流域内层层明晰了初始水权,确权到户,配水到户。各行业用水严格实行定额管理,控制用水指标,建立自律机制。采取坚决措施关闭机井、压缩农作物播种面积。近两年已累计关闭机井1087眼,压缩农作物播种面积15.3万亩,年少开采地下水约4400多万立方米。利用景电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补充生态用水2.5亿立方米,省财政每年补助600万元,作为生态用水水费补贴。流域重点治理应急工程项目已全面开工。下游民勤县加快高效节水设施农业建设,计划户均1座温室大棚,人均1亩大田滴灌,高效节灌面积将达到49%。同时,完善水价机制,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水。2006年度首次启动了上游西营河向下游民勤调水,先后两次上下游、跨县区统一调度,集中下泄,实现民勤蔡旗断面增泄水量1051万立方米。
四是推进了法制建设。省政府颁布实施了《石羊河流域地表水量调度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石羊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管理的通知》、《石羊河流域地表水量调度和地下水消减开采量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责任制的规定》、《石羊河流域水事协调规约》等规章制度。《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已纳入省人大2007年度第一个立法项目,为实现流域治理提供法制保障。
三、坚持多措并举,节水增效呈现“双赢”
一是全力推进试点。省委、省政府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率先把河西走廊建成节水型社会示范带”列入了全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张掖试点工作不断深化,连续七年实现了黑河分水目标。在张掖经验的示范带动下,按照突出重点、点面结合的要求,先后分两批设立了43个县(市、区)作为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扩大试点,试点面达到50%,覆盖了河西全部县(区)。持续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宣传普及,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坚持制度创新,两年来制定完善取水许可、水量分配、定额管理、水价调节、水资源保护等规章制度13 件。厅里拨出专项资金885万元用于试点前期工作,并对试点工作走在前列的酒泉、金昌两市给予重点扶持。
二是推动水权转让。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确定了在黄河干流、石羊河、黑河流域兴建工业项目必须按水权转让方式获得用水权。今年以来,先后实施了大唐景泰电厂与景电灌区、靖远电厂三期与白银市靖乐渠等三个灌区的水权转让,共吸引节水改造资金5980万元,转让水量1536万立方米。嘉峪关市按照“统筹城乡用水、提高用水效率”的思路,先后投资1228万元发展设施农业,每年节水近500万立方米,节出水量供给工业后增加水费收入400多万元,再用于扩大高新节水面积,不仅实现了农业节水良性循环,也缓解了工业用水矛盾。
三是狠抓农业节水。我省节水的最大潜力在农业,通过实施大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节水灌溉增效示范、调整种植结构、水管体制改革、推行集约生产等综合措施,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239万亩,节水灌溉普及率达到61%,农业综合灌溉定额较2000年下降50立方米/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1,在每年改善配套灌溉面积30万亩、年均增产粮经作物2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12%的情况下,农业生产用水基本实现了零增长,张掖、华亭等地还出现了负增长。
四是强化城市节水。制定了全省节水发展规划纲要和行业用水定额,对大中型企业和重点城市自来水公司推行了用水计划管理、年度考核和超计划累进加价征收水资源费制度,开展了节水型企业、节水型社区创建活动,对重点企业的进行水平衡测试。全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了1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了64立方米。金昌市金川公司通过用水循环系统改造,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74%,万元产值用水量降至108立方米。庆阳市西峰区实施了城市雨洪集流工程,建成水域面积66亩的蓄水湖,每年可提供绿化生态用水60多万立方米,将雨洪资源利用从农村拓展到城市,减少了城区地下水开采量,有效缓解了城区供水压力。
今后,我们将全面落实水利部治水新思路,坚持以安全饮水为中心,突出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引洮供水一期工程两大重点项目,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抗旱防汛、水利改革三项基本任务,实施水源保障、节水增效、水土保持、农村水电、防洪保安五项工程建设,强化规划设计、科技创新、政策法规、投入机制、人才培养、廉政建设六项保障措施,不断加快水利发展,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7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