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解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

2007-01-05

     汪恕诚在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水利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我们要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与水利工作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水利发展真正转入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轨道。

 

    一是完善水利发展思路。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基层,要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向前推进,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完善水利发展思路,首先要体现在各项水利规划尤其是流域综合规划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更加注重给洪水出路,改变长期以来人水争地、无节制围垦河道、湖泊、湿地的做法;更加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强化需水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加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更加注重水资源开发、配置、调度中的生态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各流域、各地区要针对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紧密结合实际来思考问题、总结规律、把握趋势、探索实践,把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基本要求变成具体可行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勿照抄照搬,切忌一般性的号召;务必突出重点和特点,务求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二是全面推进水利建设。统筹城市与农村、流域与区域、外延与内涵、重点与一般、长远与当前、需要与可能的关系,防洪抗旱并举,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开发保护统一,全面推进水利建设,不断增强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继续加强以治淮工程为重点的大江大河防洪建设,加大对大江大河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的治理力度,重点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善防汛抗旱预案,强化洪水风险管理,加强水文监测和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提高防洪减灾能力。搞好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继续做好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前期工作,继续实施并开工建设一些区域性调水和蓄水工程,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完善灌区灌排体系,推进节水改造,发展农村水电,搞好水土保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是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搞好协调,大力推进,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取得明显成效。结合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按照供需协调、综合平衡、保护生态、厉行节约、合理开源的原则,合理确定各流域和流域内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用水指标,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新型水资源管理制度。按照中央关于完善重要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要求,深化水价改革,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形成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引导公众广泛参与,提高全民节水意识。通过综合应用各种节水措施,有效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四是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促进水利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是建立稳定的水利投入机制。我国水利建设长期缺乏稳定的投资来源,往往出现大灾大治、小灾小治的状况,水利投资呈现周期性波动。要确立公共财政在水利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各级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同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和发展。二是完善农村水利长效发展机制。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以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建立和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三是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深入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的经费,推动水利工程管养分离,完善水价配套制度,保证工程发挥最大效益。四是建立有利于促进水利社会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健全水利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指导约束作用。加快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健全水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化解各种水危机和水事矛盾。完善水库移民利益保障机制,保障移民合法权益,促进库区和安置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7年1月6日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