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发言


2007-11-13

 

    11月13日上午,水利部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班进行交流发言。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在学习班上作《关注民生,促进和谐,努力做好新时期治淮工作》的发言。

 

 

关注民生 促进和谐
努力做好新时期治淮工作


淮河水利委员会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战略部署。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这些重要论断,为新时期治淮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近个时期,我委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水利部党组的部署,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治淮工作。我们提出,以巩固和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扭转流域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提高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为主要目标,加快治淮进程,扩大中游行洪能力和下游河道泄洪能力,改善低洼易涝地区的排涝条件,结合南水北调东线等水源工程建设构建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加强水污染防治和综合治理,改善水利工程调度运行方式,为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防洪保安和水资源保障。

 

    一、继续高度重视淮河防汛工作

 

    淮河经过50多年较系统的治理,初步形成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框架,在历次洪水中发挥了重要的防洪减灾作用。但是,由于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极易孕灾的自然条件不可能改变,今后仍将是暴雨洪水频发的地区之一。正如温总理今年7月在安徽视察调研座谈会上所讲,现在几大河流,防汛抗洪都不可放松,但受灾频率最大的是淮河。

 

    从2003年和2007年的洪水情况看,淮河流域遇流域性洪水时,干支流上游洪水下泄过快,中下游洪量大,水位猛涨,下游排洪能力不够,高水位持续时间长,导致中下游防洪压力巨大的形势并未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防洪保安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提高流域骨干工程防洪标准,尤其要注重增强防御常遇洪水的能力,提高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使流域干支流防洪能力得到整体提升,最大限度的防范洪水灾害,这仍将是治淮的重要任务。

 

    淮河流域防洪工程多建于20世纪50、60年代,作为现状防洪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难以满足当前的要求,急需根据实际情况达标治理或加固重建。

 

    现有防洪减灾体系,还不能适应洪水管理的要求,上游水库拦蓄能力不足,中游行洪蓄洪调控能力差,下游洪水出路不畅,使得洪水管理难以有效操作。同时,流域防洪管理的技术手段落后,防洪预警预报、防汛指挥系统的现代化水平还有待提高,防洪管理的法规制度还不健全。因此,按照人水和谐、给洪水以出路的防洪新理念,努力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要不断完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依法加强淮河行蓄洪区及湖泊洼地的管理,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大力提高防汛抗旱工作水平。

 

    二、努力解决沿淮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

 

    今年淮河洪水后,我委在水利部的指导下,就治淮工作如何解决民生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要在尽快完成19项治淮骨干工程的基础上,着重要进行平原洼地治理、行蓄洪区调整、移民迁安等工作,以解决沿淮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

 

    (一)抓紧开展平原易涝洼地的治理

 

    淮河流域平原广阔,在沿淮、支流河口、分洪道两侧、滨湖和里下河地区分布着大量的低洼地。治淮19项骨干工程仅对部分骨干支流和洼地进行初步治理,局部低洼地区的排涝条件有所改善。但由于缺乏系统的除涝规划和治理,淮河流域平原洼地涝灾仍十分严重,并日显突出。如2007年受灾面积中,涝灾面积仍占2/3以上,与1991年、2003年的“关门淹”和因洪致涝现象相比,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平原易涝洼地灾害频发,使得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居住环境和交通条件恶化,群众脱贫致富较为困难,严重阻碍新农村建设。为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实施淮河重点平原洼地排涝等新3项工程建设,并着手开展治理中小河流,以尽快改变涝灾损失严重的状况。

 

    (二)加快实施行蓄洪区调整和安全建设

 

    行蓄洪区是淮河防汛的焦点和治淮难点。一方面,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启用标准普遍较低,运用频繁,使得区内群众生产、生活极不稳定。另一方面,随着区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行蓄洪区建设与管理的滞后,调度启用决策越来越困难,严重影响行蓄洪特别是行洪的效果,已成为流域防洪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淮河干流行洪区调整采取有退有保、有平有留的方式,对面积较小、标准很低、居住人口少的行洪区予以废弃还给淮河;个别行洪区改为蓄洪区;对部分行洪区堤防进行退建,退出部分还给河道,保留部分改为一般堤防保护区或蓄滞洪保留区;对面积较大、参与河道行洪作用较大的部分行洪区改建为有闸控制的行洪区,提高进洪标准,并保证在汛期能及时启用,通畅排洪,尽快退水。

 

    (三)努力解决行蓄洪区和滩区移民迁建问题

 

    实践证明,移民迁建工作是保证防洪安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措施。目前,淮河行蓄洪区、洪泽湖周边滞洪圩区及干流滩区尚有约200多万人口,妥善解决这些地区群众安居问题事关治淮的全局与淮河治理的成效。淮河移民迁建任务重,情况复杂,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把行蓄洪区和干流滩区移民迁建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安排,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做好规划、财政补助、逐步安置的原则,制订专项规划,由各省分年提出实施方案,逐步实施。同时要结合城镇化发展进程和新农村建设,加强房屋建设规划和管理,引导、鼓励群众逐步外迁,辅以必要的政策扶持,实现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能发展,逐步致富奔小康。

 

    三、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促进生态文明

 

    党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治淮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淮河流域人水争地矛盾多,洪灾发生频率高,涝灾问题突出,洪涝干旱交错,河湖关系复杂;淮河流域属我国缺水地区,又是水污染严重的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流域饮用水水源区整体水质状况较差,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亟待加强。

 

    我委要在流域管理中突出抓好水资源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以落实国务院460号令入手,处理好流域水资源管理与区域管理的关系,继续加强水功能区水质和入河排污监测工作,依法履行取水和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职责,把好取水和退水关。推动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及跨省河湖分水工作,加强用水定额管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继续组织开展水污染联防,减轻污染水体下泄的危害,保障沿淮地区城乡用水安全。加强河道采砂管理,打击非法采砂活动。积极推进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规范建设项目审查程序和防洪评价制度,加大对建设项目开工、施工和竣工验收等重要环节的监督管理力度,坚决遏止流域重要湖泊水域的违章开发行为。

 

    我们将着重抓好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结合防洪规划和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为流域和区域协调发展、维护淮河健康生命提供依据。继续做好淮河重大问题研究及基础工作,不断提高流域治理和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流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当前,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并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加快治淮骨干工程建设步伐,在完成19项骨干工程总体评估的基础上,按照关注民生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巩固和完善淮河流域防洪除涝体系的近期治淮方案,加快进行治淮新3项等的前期工作,持续掀起治淮热潮。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