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3日上午,水利部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班进行交流发言。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高而坤在学习班上发言。
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水资源管理工作
水资源管理司
根据学习十七大报告的体会,结合水资源管理工作实际,谈谈对科学发展观的体会和认识。
一、 科学发展观是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飞跃,应该贯穿水利各项工作
十七大报告是新时期、新阶段党和国家的行动纲领。学习贯彻领会十七大精神至关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大战略思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要落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经济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深化改革触及到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世界经济对我国发展的影响明显加深;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多元化,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历史阶段,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
近年来,水利部党组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根据中央水利工作方针,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新时期治水思路,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证明,新时期治水思路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经过几年的实践,新时期治水思路在全国水利系统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各项水利工作的指导方针。从水资源管理领域来看,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实施了以取水许可为主要内容的取用水管理制度。二是实施了以总量控制为主要内容的水资源配置管理制度。三是实施了以水功能区划为主要内容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四是组织了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节水工作。五是推进了以涉水行政事务统一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水管理体制改革。
二、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水资源管理工作
回顾几年来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我们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要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的原则,抓住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等主要环节,以水资源制度建设为平台,以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工作为重点,以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为保障,基本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践了新时期治水思路。对照十七大报告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 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理念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体现以下理念。
1、协调开发与保护。开发与保护是水资源工作的主要内容,要运用好已有的取水许可与水资源费征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管理手段,在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控制水资源开发规模与水平,做到合理开发。同时要高度重视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工作,利用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入河排污口设置许可、水源保护区设置与管理等手段,做到有效保护。
2、统筹城市与农村。十七大报告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城乡供水、排水是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设施,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规模扩大、总量增加,城乡一体化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或将逐步成为现实。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调度的原则,构建覆盖城乡的多水源区域供水体系或区域水网已经成为城乡供水的发展方向,再按城乡、部门分割的管理模式指导供水工作,难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应努力通过涉水职能调整,实现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管理,推进和完善水务管理体制。
3、平衡供给与需求。在水资源供给方面以水资源配置为重点强化综合规划、取水许可、配置调度、监督检查等管理手段;在水资源需求方面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核心强化计划用水、定额管理、节水考核、阶梯水价等管理手段。开源节流并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和可持续利用。
(二) 把统筹兼顾作为安排工作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是安排各项水资源工作的根本方法,水资源配置是统筹各项水资源工作的主要平台。通过水资源配置统筹生活、生产、生态各项用水需求,实现流域之间、地区之间、上下游、左右岸的公平用水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依据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研究制定水资源配置方案和水资源开发控制指标。通过制定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方案,制定全流域和流域内各省级行政区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是以取水许可的等管理手段实施水资源配置方案的重要指标和关键步骤。
配置、节约、保护是水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而配置是节约保护的基础。从目前的管理实践来看,以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为重点的水资源保护工作、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重点的节水工作已经步入正轨。相比之下,水资源配置在控制指标、管理法规、管理手段等方面都比较薄弱,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目前已列入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正在流域层面上着力推进。
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我们尝试借鉴红、黄、蓝分区的做法,推进水资源的动态管理,使取水许可在现有分级管理的基础上实现分类管理。具体做法是在全国(区域)范围内按一定规则分区,根据各分区的水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状况及相关的生态与环境状况,分析已审批的取水许可总量与水资源可利用量之间的关系,划分红黄蓝区。红区是用水总量超过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地区,停止审批新增水量的取水许可;黄区是用水总量已达到或接近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许可;蓝区是开发利用水平在合理范围内的地区,可以按照需求审批新增取水许可。我们已在福建泉州市启动水资源动态管理试点。
(三) 把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生态文明作为工作重点
一是通过组织实施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建设部等五部委发布的《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构建城市饮用水源监控体系,编制城市供水应急预案,加强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保证城市饮水安全。以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为目标,加快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结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实施,把保障城乡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是抓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做好重点地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通过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解决太湖面临的突出水环境与生态问题。
三是落实《水利部关于加强城市水利工作的若干意见》,尽快发布水利行业标准《城市水系规划导则》,以城市水系整治为重点,统筹考虑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开展城市水利工作。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改善与保护农村水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 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管理工作的主要载体
围绕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各项水资源管理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衡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指标就是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适应和提高资源承载能力,要靠建设节约型社会;适应和提高环境承载能力,要靠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在这两个承载能力中,水资源都是重要因素。“十一五”乃至今后更长的时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是我们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的重点。一方面是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带动和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各项工作要围绕这个核心,向着这个方向,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着力点是制度建设。要坚持已取得的经验,把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深入开展。
(五) 把体制机制创新和能力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一是进一步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现形式与运行模式。
二是推进和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区域涉水行政事务的综合管理,统筹城乡防洪、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工作。
三是建设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一次立项、分级建设的原则,建立覆盖各级水资源管理机构,以城市水源地、主要取用水户、入河排污口、行政边界断面和输水断面为主要监控对象,以水资源业务应用系统为平台,以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为支撑的水资源管理系统,提高水资源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