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副司长张学俭发言


2007-11-13

 

    11月13日上午,水利部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班进行交流发言。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副司长张学俭在学习班上发言。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中扎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保持司



  党的十七大以来,按照部党组的部署,我司多次组织学习,并联系工作实际座谈讨论。概括为以下三点认识。


  一、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作为水土保持工作者,我们对胡总书记的这段话感到十分亲切和鼓舞。大家认为,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大家看到,人类文明已进入一个重要转型期,在人类历史演进的长河中,其文明形态经由原始文明、农业文明而进入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与上两个文明相比较,其显著的区别在于,它凭借科学技术的发展获得了空前的干预自然的能力,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总和还要多的物质财富。然而,工业文明在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张扬的同时,无视自然的价值,把自然看作征服与掠夺的对象,进而不可避免地掉进了增长越多、自然资源损耗越大、生态环境破坏越严重的怪圈。因此,工业文明作为以人为中心,轻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文明形态,不可能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失衡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的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是发展经济的抓手,是体现民生的窗口,是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又一次新的飞跃。标志着生态建设与保护进入了党和国家发展大局,进入了经济社会建设的主战场。同时,也预示着中国水土保持建设事业在可持续发展治水实践中将获得更广阔的空间。大家感到落实十七大报告的各项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须要进一步增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要自觉肩负起新时期的崇高责任,抓住机遇,不辱使命,为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奋斗目标作出新贡献。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水土保持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部党组顺应时代要求,结合水保实际,提出了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近年来,我司认真贯彻中央的治水方针和部党组的治水新思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着力推进“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预报、控制面源污染和改善人居环境”六项任务,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突出以人为本,着力解决水土流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在积极推进水土流失重点治理进程的同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针对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坚持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五年间,全国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3万平方公里,1200多万人通过水土保持解决了温饱,摆脱了贫困。


  (二)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大力促进生态自我修复。水利部党组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出发,创造性地提出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生态自我修复的新思路,将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有机结合,大大加快了水土流失防治步伐。五年来,全国有6个省、170个地(市)、1100多个县实现了全境封禁,198个县实施了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所有国家水保重点工程区全面实现了封育保护,全国封禁范围累计达60多万平方公里。


  (三)突出依法行政,有效控制人为新增水土流失。针对近年来开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各级水利部门深入贯彻《水土保持法》,突出“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依法强化监督管理,加大与各级人大、环保、铁路、交通、国土、电力、煤炭等部门的统筹协调,狠抓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和“三同时”制度的落实。五年来,全国共批准并实施水土保持方案23万多项,其中有1680个国家级大中型项目,开发建设项目投入水土流失防治经费1020亿元。全国累计开展执法检查5万多次,1万多件水土流失违法案件得到查处。


  (四)突出科技支撑,整体提升水土保持科技水平。全国水土保持监测评价体系建设逐步完善,连续五年发布了《中国水土保持公报》。2005年启动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活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土保持领域开展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参与专家最多的一次科学行动,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水土保持科技水平,对水土保持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继续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努力开创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


  按照十七大确立的宏伟目标、战略任务和具体要求,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履行职能、踏踏实实做好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拓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思路,开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新局面。


  在指导思想上:坚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核心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全面落实部党组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根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同时积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强化科技,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在工作布局上,坚持预防监督与综合治理两手抓,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一方面要突出“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完善法律体系,改善执法环境,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减少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新的人为水土流失,变事后治理为事前监督,从源头上遏止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要努力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重点推进长江、黄河、西南石漠化地区和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步伐,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减轻由于水土流失而导致的各种自然灾害和经济损失,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在人口密度小、降雨条件适宜、水土流失比较轻微的广大地区,充分发挥大自然力量,促进大范围生态恢复和改善。


  在具体措施上,按照部党组提出的民生水利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更加重视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水土保持工作直接面向广大农村和农民,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建设能否顺利推进,治理成果能否巩固,关键在于能否妥善处理好生态建设与改善民生的关系。水土保持资金投向、措施布局要紧密围绕当地群众切实需要,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打牢群众长远发展和持续增收的基础。在严重水土流失区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出发,加大坡耕地综合整治、淤地坝建设、坡面水系、农田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水源保护区和城市郊区,把水土保持和村容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以防治面源污染和清除生活污水、垃圾等为主要内容的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满足广大群众实现优质生活、享有优良环境的需求。


  在机制创新上,坚持发挥和调动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具有群众性、基础性、公益性、长期性的特点,人民群众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加快水土保持发展步伐,需要进一步完善水土流失治理开发机制,出台社会力量参与水土保持建设的扶持政策,使治理者分享治理成果和治理效益;建立公开透明的群众参与机制,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建议权、参与权,调动社会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在资源、能源富集地区,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资源合理开发与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的协调统一。

 
  在强化意识上,坚持水土保持国策教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以科学考察成果为基础,积极组织开展面向各级领导的宣讲活动,推动将水土保持纳入国家、地方重点支持领域和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以面向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面向广大农民的技能教育、面向社区群众及开发建设单位的法制教育、面向社会公众的警示教育和面向专业技术人员的生态理念教育为重点的国策教育,促进生态文明的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7年11月13日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