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四一在部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班上的讲话


2007-11-17

在水利部党组中心组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扩大)学习班上的发言
水利部副部长   胡四一
(2007年11月14日)

  考虑到在两次部务会议上,已对分管部门的近期工作重点和值得关注的问题作了强调,今天的学习汇报就十七大报告中我关注的要点与水利发展的关系泛泛地谈点体会。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总书记的政治报告历来是最具权威性的纲领性文件,很多重大战略布局和政策的实施调整都是通过该报告来公布的。十七大报告内容丰富,求真务实,研读后倍感亲切,深受鼓舞。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经,以科学发展观为纬,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广泛论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就我个人而言,就是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十七大的基本观点、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大力宣传、积极贯彻、躬身实践报告的战略部署、重要方针和根本要求。

  十七大报告有不少新提法、新表述,主要体现在重大理论问题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现实问题,彰显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生命力,蕴涵诸多政治新意和政治智慧,也折射出中共作为执政党的理论创新能力和政治上的自信,这些新思维必将在未来以新的行动为国家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1.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看,都是目前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性理论。写入党章,无疑是历史性贡献,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倡导平衡发展,将富裕扩展到贫困及弱势群众的理念;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发展的纵深性、整体性、平衡性,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一个路径修正和模式调整的关键时期,水利发展也进入一个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利投入机制发生变化、水管理体制亟待改革等深层次问题的瓶颈阶段。在陈部长的动员报告中,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思路和目标,对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并对今后一个时期扎实做好各项水利工作作出了明确、具体的安排。我们要紧紧围绕水利协调发展和深化改革这一主线,结合各自工作,贯彻落实陈部长动员报告的精神,深入思考,深刻领会,积极实践,扎实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

  近九年来水利发展实践表明,我们的治水思路在理论上是超前的、先进的,在实践上是行之有效的。98大洪水后,我们开始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探索,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防洪上提出给洪水以出路,从洪水控制转变为洪水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率先试点,致力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试点建设卓有成效,正全面推进,等等。这些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国家发展理念的形成和完善,并起到了很好的先导作用,《国家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已成为国家战略行动。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在实务操作上取得了显著的实际效果,具体体现在构筑长江防洪体系、缓解黄河断流、规划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修订实施新水法、建设节水型社会、维护河流健康等工作上。

  时至今日,这些先进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水利人已经把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水利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需要进一步加以落实的是:如何在水利发展实践中找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把这些先进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开发利用规划、工程设计、对策措施和政策法律,并付诸实施。具体到制度建设方面,还要进一步把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与技术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找到理念、制度、技术的结合点,制度安排要体现理念和价值观,机制设计也需要技术操作来具体规范。

  2.十七大报告要求积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一次新飞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将生态建设提到文明的高度,说明对其认识越来越深。其本质是要求我们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时,转变发展方式,保护生态与环境。

  近年来,我部在解决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方面作了大量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实践中也逐渐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其中核心理念就是要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具体有如下5个要点:第一,大自然生态是自我平衡的,面对大自然,人类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第二,人类过多的干预,往往适得其反,造成破坏,要处理好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的关系,人工治理要为自然修复提供条件。第三,在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上,必须把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作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保护好大自然,实行封山禁牧(禁柴),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等措施。第四,实施时要依据科学规律,考虑生物学地带性规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第五,要做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寻求合理利用模式,不能就生态而生态,而是要把老百姓吃饭、烧柴等基本生活问题统筹好,解决好。目前开展的淤地坝、牧区水利、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都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进行的。

  另外,对生态脆弱或者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河流(湖泊),加强水资源配置,实施生态调水,保护、改善或修复生态。近年来水利部实施了塔河下游生态应急输水、黑河分水、扎龙湿地生态补水、引江济太等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河流下游或湖泊的水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缓解,这也是近年来水利工作的一个新方向,需要继续推进和深化,充分发挥水利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表达权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是亮点之一,充分体现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步,保障公民表达权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科学民主决策。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成熟,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社会分工和高度分化的利益群体格局,使得社会表达更加复杂多样。要协调好如此复杂的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达到社会和谐,没有高效、畅通的表达是难以想象的。正是在广泛的社会表达中我们能够正确地整合出社会的共同利益,同样,广泛充分的表达也能使我们准确地把握其利益的差别,更重要的是能够及时地进行利益的协调,避免形成严重的社会分化和利益冲突,以保证社会健康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水资源管理,要求重新审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要在水资源管理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引入民主管理和广泛参与。鼓励各种用水者协会的建立,使其成为连接政府与公众的组织桥梁,国家与社会达成共识的制度渠道。提高政策制定过程的开放度和信息透明度,建立水相关利益团体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制度化表达机制和参与机制。建立地方之间分水和用水的民主协商机制,水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制度。探索建立水价听证会制度,形成水价管理的公共决策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在水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作用,扩大专家在决策制定中的发言权和参与权。建立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准确、全面向全社会发布各种用水信息。总之,社会在进步,越来越多元化,需要民主管理,需要利益相关者参与,需要保障人民的知情、参与、表达、监督权,以体现水利发展的社会性。

  4.十七大报告,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出了宏观、具体、可操作的改革思路。一是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二是要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大部制"是欧盟和OECD国家的政府组成特征,内阁组成机构15个左右),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这一作为改革进入"深水区"阶段的首要命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过去的机构改革方案主要是针对当前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展开的(摸着石头过河),缺乏长远的、整体的制度性设计,使一些深层次问题不断被积累。现在进入深水区,显然不能摸着石头过河,要用大船,要架桥,浩浩荡荡过大江,需要跳出行政层面的单一思维,系统运筹,整体推进,解决政府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崭新的提法,预示了未来政府机构调整和改革的方向,大部门体制,把性质类同的部门进行合并,把密切相关的职能集中在一个大的部门统一行使,从逻辑上来看,可以减少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和权力冲突,简化处理公务的手续和环节,有利于建立统一、精简、高效的服务政府和责任政府,有利于集中和综合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于部门职能交叉和职权冲突,正如汪恕诚老部长所言,水利改革走得快一些,着力点又在生产关系的调整,必然与其他部门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部门分割,多龙管水是我国水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冲突较为突出的是水利部门和环保部门之间,水污染防治的行政主管部门是环保,水资源保护的行政主管部门是水利。由于水量管理和水质管理很难分开,水质管理实践中不可避免是由水利和环保共管的,如果两者不能有效协调,很容易导致冲突,特别是现行《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中,在水质水量管理方面存在相互不协调的规定,使得情况更加复杂化了。

  治水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当代中国治水的内涵非常丰富,涵盖越来越多方面(防洪、灌溉、水电、除涝、水保、城镇供水、人畜饮水、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以及转型期中国水危机的严峻挑战,水利使命重大,任重道远。鉴于解决中国水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中国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环保的重要性,目前的资环管理体制安排有其相对合理性和现实性。我个人认为,近期似应进一步增强国家和流域层面的协调管理机制和职能整合。

  当然,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一些部门的既得利益,继续推进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还需要决策者的勇气及更细致的制度设计。作为水利部门,应该关注这一问题,要研究这一问题,要研究世界各类国家的资环管理体制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总结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处理资环问题所做出的相应体制安排和取得的经验教训,把握其发展方向;要通过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和决策者对水利重要性的认识,引导社会各阶层理解水利和支持水利,为水利更好更快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在中国国情和当前发展形势的背景下,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各方面的工作,为水利的长远发展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创造更好的体制环境。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