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河水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肖幼同志发言,他交流发言的题目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弘扬水利行业精神,认真做好淮河防汛抗洪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弘扬水利行业精神
认真做好淮河防汛抗洪工作
淮河水利委员会
今年7月,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防总和水利部的统一指挥下,淮委和沿淮各省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依法防洪,科学防控,从容应对,取得了2007年淮河防汛抗洪的重大胜利。在这场防汛抗洪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治淮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水利行业精神,生动展示了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依法防洪、科学防控
(一)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在防汛抗洪中,就是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贯穿于防汛抗洪抢险的全过程。从中央领导作出的指示,到国家防总下达的指令;从治淮工程的安全度汛,到防御洪水方案的制订;从控制性枢纽工程的调度,到行蓄洪区的运用,无一不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崇高理念。在淮河防汛抗洪最为关键的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安全放在第一位,确保淮河堤防和沿淮地区人民群众安全。7月13日,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亲临淮河抗洪一线,深入行蓄洪区,慰问灾区群众,对抗洪救灾和治淮工作做出全面部署。7月5日,回良玉副总理来到王家坝闸,察看汛情,提出了“五个到位”和“五个确保”的要求,强调要时刻牢记人民的生命安全重于泰山。国家防总、水利部的领导靠前指挥,亲赴一线指导,极大地鼓舞了流域人民防汛抗洪救灾的斗志。
淮河防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防汛抗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领导的指示,主动协调,精心组织,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既给洪水以出路,又尽可能把人民群众财产损失降到最低。流域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防汛抗洪责任制,加大巡堤查险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做好人员转移、抗洪抢险和救灾安置等工作。对于启用每一个行蓄洪区,都进行拉网式的反复检查,在确定所有人员全部撤离后,才启用。经过共同努力,保证了行蓄洪区群众转移无一伤亡,赢得了“暴雨虽强,但应对有序;洪水虽大,但防范有力;灾害虽重,但损失较小”的局面。
(二)全面协调防控。
人水和谐,是我们对洪水的自然属性和规律认识的理性升华;科学防控,是我们多年防控洪水的经验总结和基本方针。人水和谐,科学防控,体现了防洪方略的根本性转变,即由过去的控制洪水、与洪水抗争向现在的洪水管理、主动防御和疏导转变。在洪水防控调度中,既加强防守,又适时启用行蓄洪区,主动给洪水以出路,保证了重要堤防无一决口,水库无一垮坝。同2003年相比,沿淮三省堤防险情减少3/5,淹没面积减少2/5,转移人数减少2/3,倒塌房屋减少4/5,农作物受灾面积减少1/2,直接经济总损失不到2003年的一半,将灾害损失减到最低程度。
因势利导主动启用行蓄洪区,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诠释了尊重规律、科学防控的内涵。如蒙洼的主动分洪,虽淹没了18万亩耕地,转移了区内3684名临时生产群众,却换来沿淮千万人的平安,保住沿淮城市、工矿企业和交通干线的安全。
2003年大水后,加强淮河流域行蓄洪区的建设,实施移民迁建工程,使40万群众远离洪水威胁,人水和谐相处。1991年后,尤其是2003年以来,淮河流域已初步形成由大型水库、控制性工程、分洪河道、堤防和行蓄洪区等组成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为科学防控洪水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统筹科学调度。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的理念,健全的法规,正确的思路,使今年淮河防汛抗洪工作呈现从容应对、紧张有序的新特点。
坚持依法防洪。《防洪法》、《防汛条例》和《淮河防御洪水方案》等法规,为防汛抗洪奠定了法制基础。国家防总首次启动了防汛应急Ⅰ级响应,各级防指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水利、气象、通信、民政、公安和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形成政府有效进行社会应急管理的合力。使洪水的预测预报、工程运用、物资调配到社会治安、灾民救助、行蓄洪区运用补偿等各项工作依法有序进行。
加强雨情、水情和工情的预测预报,把握时机,及时会商,统筹上下游,兼顾左右岸,科学调度,果断决策,牢牢掌握防汛抗洪的主动权。为了确保淮北大堤、洪泽湖大堤等重要堤防的安全,确保水库不跨坝,确保运用行蓄洪区时不死人,少损失。坚持“上控、中畅、下泄”的方针,相机采取了“拦、泄、蓄、分、行、排”等防控调度措施,取得明显的成效。
7月9日,淮河干流水位迅速攀升,全线超警。10日11时,素有淮河洪水“风向标”之称的王家坝,水位超过29.30m的保证水位0.08 m。据水文部门预测,11日中午王家坝将出现29.60m左右的洪峰水位。此时,如不运用蒙洼蓄洪区削峰分洪,或错过最佳蓄洪时机,洪水将对淮河重要防洪堤防构成严重威胁,后果不堪设想。若启用蒙洼蓄洪,要淹没18万亩耕地、转移3000多人。
在紧要关头的7月10日上午,回良玉副总理亲临国家防总指挥中心主持防汛紧急会商会,听取淮河防总、河南、安徽及江苏省防指对防汛调度的意见,在全面分析研究雨情、水情和工情的基础上,权衡利弊,果断决策,下达了启用蒙洼蓄洪区蓄洪的命令。7月10日12时28分王家坝开闸分洪,有效缓解了淮河干流的防洪压力。
科学的决策,赢得了淮河抗洪的主动权。有专家分析,如果蒙洼不分洪,王家坝洪峰水位将超过29.8m。如此高水位,极有可能导致支流洪汝河下游和淮河上游圩区出现决口和漫溢。蒙洼的运用,避免了更大危险的发生。
为减轻中游防洪压力,确保淮北大堤安全,10日12时启用入海水道分洪,同样彰显科学防控的巨大效益。
二、努力践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弘扬献身精神。
“献身”精神,体现的就是把毕生精力和聪明才智献给水利事业的奉献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今年淮河防汛抗洪中,淮委各级党员干部牢记宗旨,心系人民,靠前指挥,深入一线,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大家以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立足岗位,尽职尽责,用实际行动生动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自觉奉献的诗篇。
在防汛抗洪的各个岗位上,夜以继日,忘我工作。防办、水文、通信等部门的干部职工,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为了防汛,有的同志无暇照顾即将生育的妻子;有的老伴住院却不能陪伴身边;有的儿子填报高考志愿却不能帮着拿个主意;还有的带病奔赴在抗洪一线,等等,感人的故事不胜枚举。从领导干部到普通职工,从退休的老同志到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从防汛专业部门到后勤服务单位,全委上下形成一个高度统一、团结战斗的集体。许多同志说,为了淮河的安澜,为了群众的安全,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
面对洪水和灾害,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发扬抗洪精神,表现出了很高的政治觉悟和献身精神,大家以全局为重,服从统一调度,舍小家、顾大家,众志成城,谱写了团结抗洪新篇章。
(二)对人民极端负责。
“负责”精神,就是视水利工作为己任,一丝不苟、敢挑重担的精神;就是各尽其责、迎接挑战的精神。广大干部职工怀着对国家财产、对流域人民生命安全负责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尽心尽责,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在思想上始终绷紧防汛抗灾这根弦,在工作上未雨绸缪早准备。据长期气象预测,今年淮河流域降雨偏少。对此,我们没有丝毫的麻痹和懈怠,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汛前,淮委和流域四省及时调整了防汛指挥机构和人员,落实防汛责任制。3月,淮委派出多个检查组,分赴各地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防汛隐患。5月,国务院批复《淮河防御洪水方案》后,随即完成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机制;进一步修订完善行蓄洪区运用等专项预案。打有准备之仗,为夺取今年淮河防汛抗洪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今年淮河洪水来得快、涨得猛。如何应对这场洪水,是严峻的考验。责任之重,重于泰山。我们始终本着执政为民的崇高使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己任。仅7月份,淮河防总就召开了30多次会商会。如启用蒙洼、使用入海水道,都是反复比选,扬长补短,果断决策,体现了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汛期,我们派出多个工作组,赴一线协助地方抗洪抢险。无论是行蓄洪区运用之时,还是关键工程分洪之处,都有淮委专家的身影。
怀洪新河的适时运用是负责精神的又一体现。在淮河防洪进入最后关键阶段,蚌埠以下河段退水十分缓慢,堤防经长时间高水位浸泡,防守压力加大。淮河防总纵观全局防汛形势,协调江苏、安徽防指,于7月29日开启何巷闸分泄淮河干流洪水,有效减缓了干流风险。怀洪新河的分洪,让11万转移群众提前4天重返家园,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三)求真务实作风。
“求实”精神,就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严格认真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做好防汛抗洪工作,既要有奉献的精神、负责的态度,更需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防汛工作无小事。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方案、每一个决策都牵涉到流域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对每一个调度方案必须慎之又慎,每一个环节落实必须细之又细,需要科学求实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做好雨情、水情和工情的预报,为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在蒙洼分洪前,水文部门密切关注雨情的发展,跟踪预测,综合分析,预报11日中午王家坝将出现29.60m左右的洪峰水位。国家防总和淮河防总在早、中、晚和深夜连续召开4次会商会,随即作出了启用蒙洼蓄洪区分洪的决定。事实证明水位的预报是准确的,蒙洼分洪的决策是正确的。事后,参加预报和会商的同志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信心和决心来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三、几点启示
回顾和总结2007年淮河防汛抗洪工作,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服务和保障的角度,得到的主要体会有: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是夺取防汛抗洪胜利的根本保证。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治淮工作的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把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汛抗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人水和谐,统筹兼顾,依法防洪,科学防控,是夺取防汛抗洪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弘扬水利行业精神是夺取防汛抗洪胜利的思想基础。
“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表现,是水利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真实写照。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靠前指挥,广大干部职工恪守职责、乐于奉献,把确保淮河安澜,确保流域人民生命安全为己任,以强烈的责任感做好防汛抗洪各项工作,表现出了良好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为夺取防汛抗洪胜利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
(三)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是夺取防汛抗洪胜利的有效举措。
在这场防汛抗洪斗争中,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和引导群众的作用。各新闻媒体运用多种宣传方式,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各级党组织及时传达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把大家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正确决策上来,把人们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战胜洪涝灾害上来,极大地增强了干部职工投身防汛、战胜洪水的信心和决心。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夺取防汛抗洪胜利的重要保障。
做好防汛抗洪工作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需要坚实的防汛抗洪体系作支持,更需要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四有”职工队伍。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塑造了艰苦奋斗、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优良作风,培育了一支求真务实、乐于奉献、敢打硬仗的职工队伍,为加快治淮建设,为夺取防汛抗洪的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7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