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灌区农田灌溉

改造完的防渗支渠、斗渠

采访灌区农民
本站10月11日讯(记者 徐文青)“原来用水,辛辛苦苦地引过来,还得担心被人抢,到了农忙时没日没夜地守在田里。防渗渠改造后,水闸一开就不用管了。”沈阳市沈北新区尹家乡尹家村村民张波笑呵呵地说,“闲下来的时间,自己就出去打工,一个月能赚1000多块呢。”
据了解,石佛寺灌区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的实施,使灌区提水、输水及设备自动化控制保护能力明显提高,节电和节水效果显著,在灌区水田灌溉中发挥了巨大效益。据测算,节约提水用电30%,节水15%以上。由于调配水能力增强,水田插秧时间由改造前的25天减少到15天,轮灌周期也相应缩短,提高了灌溉保证率和抗旱能力,在用水高度集中及干旱年份避免了争水现象发生,供水秩序明显好转。沈北新区水利局农水科负责人吴秀春告诉记者,改造后灌区每年每亩可增产粮食五六十公斤,节水200至230立方米,节约维修费20元左右,亩效110元,10.1万亩水田将实现经济效益1100万元。
另外,由于有了充足的水源保证,部分农户开展了稻田养殖项目,且规模逐年扩大,在提高土地资源产出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整个灌区内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促进了灌区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