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中国行之辽宁:一支清渠 致富的源泉


2007-10-11

葫芦岛市绥中县王石灌区渠首水源地——大风口水库

 

 

干渠从这里引水

 

 

王石灌区王宝干渠

 

 

村里建起了休闲广场,孩子们在愉快地嬉戏

 

 

采访腰岭子村节水灌溉

 

    本站10月10日讯 (记者 徐文青)“原来浇地一小时得花100多块,而且水少,就舍不得用水,因此果子产量很低。灌区修好以后,现在灌溉一小时只要不到20块钱,用水量也很充足,大伙不用抢水了,果子产量大增,俺们的腰包也鼓起来了。”站在水渠旁边,葫芦岛市绥中县腰岭子村村民何廷佑满心欢喜地说,村民收入由原来人均不到千元,一下子变成了现在的2300多元,有了钱,村里建起了宽敞优美的文化广场,白天科学种田,晚上跳舞唱歌、扭秧歌,生活越来越滋润了。

 

    村民们都说,新生活的“光临”无不得益于村里的节水灌溉工程。秋子沟乡腰岭子村有农民240户,910多人,有耕地1300亩,老果树6万株。未实施节水灌溉前,村里用水非常困难,漏、冒水也很严重,严重影响了粮食、果子的产量,制约了村里农业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县水利局设计下,2003年村里兴建了水田灌溉工程,灌溉面积600余亩;2005年又修建了果树节水灌溉工程,灌溉果树3万余株。一条条清水渠流入田间地头,大伙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通过节水工程兴修,水稻、水果灌溉条件得到大大的改善,农民用水方便了、便宜了,粮食、果子得到了大幅增产增收。2006年,村里在荒山上又新建了一个千亩万株核桃园,农民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

 

    当日,采访组还考察采访了位于绥中县东南部的王石灌区。清水汩汩,沿着干净整洁的水泥渠道蜿蜒于田间地头。渠边是一望无际的麦田,金色的麦穗在微风下欢快地摇曳。辽宁省水利厅副厅长赵福祥告诉记者,灌区节水工程改造后,蓄住了降雨,减少了水源流失;减少了灌溉时滴、漏、冒等问题,节约了用水;改变了灌区管理方式;更可以科学合理地调度渠段用水。

 

    “再也没有人找我上访,找我要水了。”县水利局局长赵洪元欣慰地说,节水灌溉工程给农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也让水利部门“威信”大增。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7年10月11日

作者:徐文青
SRC-54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