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清波,这位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民,或许是沾他名字上的“水”,而于2004年当上了河南省原阳县葛埠口乡葛庄村农民用水协会的会长。虽然他已经66岁,可看上去不过50多岁。老娄很要强,头发染得黑黑的,身材不高,但衣服穿得朴素大方。他更是个工作上要强的人。县水利局的干部介绍说,老娄没私心,在村里的威望特别高。
老娄不大的眼睛笑成一条线:“不信你到俺村问问。”
让老娄展示才能的是原阳县韩董庄引黄灌区的改造。韩董庄引黄灌区节水续建配套项目,2000年正式拉开了建设的序幕。这个总投资1.7亿元的项目,目前已经完成6100.22万元。7年来,项目共完成6条干渠的防渗衬砌58.7公里,完成斗渠19条,农渠88条。这一改省出土地5000亩,每年节水4000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3.6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2万多亩,年增产粮食9380万公斤。
灌区这些大面上的变化老娄感受最具体、深切:2004年前,俺们这里是土渠,在原本是黄河故道的沙质土上搞的渠,水一走常是决口坍塌,水走得慢,浇了你家,误了他家,农民意见大,水费拖欠是常事,水费缴不齐,人家黄河管理委员会不给水,真是守着黄河没水浇地,小麦轮种水稻,一年一亩地闹好了也就收入个500元。2003年,大家干脆就改种旱作物玉米、小杂粮。可这老天爷那年是狠下雨,把个旱作物全淹了,收成损失了60%,合计120万元,那能买好多辆桑塔纳小汽车啊!2004年后,俺们村的斗、毛渠都硬化了,村里成立了农民用水协会,俺以最高票数当选。刚开始俺这个会长也不好当,农民习惯了大水漫灌,一亩地最多浇1400方水,可改造后的计量准,管得严,你缴多少钱,人家放多少水,为这俺和村里人没少费口舌。现在好了,一亩地用600~700方水。要紧得是乡亲们收入上去了,小麦轮种水稻,一亩地纯收入1500多元,还节省一多半劳力,妇女在家也能侍弄了,全村男劳力全出去打工了。拿俺家说,5口人10亩地,人均纯收入2200多元,还没算种粮直补。
老娄告诉记者,他和协会4个会员每年的管水报酬,从全村1317人缴纳的8万元水费中提取15%,一人1500多元,他虽是会长也一样。
老娄春灌要在斗渠口管水闸放水,吃住在斗渠口简易的小房里半个月;秋灌要住2个月。“1500元你不嫌少?”“钱俺没看太重,俺就是想给村里人办点儿事,做点儿贡献。”老娄是个生活趣味很浓的人,他说,他会唱戏、拉二胡、还会泥瓦匠的活儿。和记者临别时,他唱了河南豫剧,有板有眼的。
来源:农民日报 2007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