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好水才能"用"好水 |
——陕西省节水农业小记 |
2007-05-30
|
“缺水是现实,怎么让有限的水发挥最大的作用,是我们考虑最多的问题。”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李润锁说,“陕西的农业用水有个特点,是按立方米收费,用水量通过斗渠斗口的量水堰来计量,用水时间的长短和水费是有关系的。而在具体实践中,我们的办法叫做‘软硬兼施’。”
节水改造,改善水利设施,是陕西节水的“硬”。据了解,陕西省从1996年开始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截至2006年底,累计完成干支渠衬砌824公里,改造干支渠建筑物3688座,处理险工段302处,改造大型泵站40处。项目实施后,新增灌溉面积9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450万亩。由于各类渠道及建筑物的续建配套,渠道输水能力有了提高,灌溉周期由改造前的20天至52天,缩短为8天至40天。
“渠道重修以后,现在用水方便多了。”泾惠渠灌区泾阳县封家村四明组农民封双成说,“过去要用一个小时左右,现在20分钟水就到田了。节约了时间就是节约了钱啊,一亩地一年能少掏5块钱。水能供上,产量就能上去。去年小麦每亩增加了近200斤!”
“软”是在用水的管理上下功夫。“我们主要有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通过斗渠经营人来管理斗渠以下的各类渠道,就是单户农民承包经营的方式。另一种是通过建立农民用水协会,来解决水有人用没人管的问题。”李润锁说。
在素有“三秦第一大粮仓”之称的宝鸡峡灌区,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灌区组建用水户协会36个,改制斗渠457条,控制面积67.7万亩。以宝鸡峡总二支渠五泉用水协会为例,该协会管辖杨凌示范区五泉镇16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3060个用水户,年平均用水量210万立方米,协会成员由各受益村组选举的46名用水户代表组成。
协会主席巨高明告诉记者:“在用水上,协会通过适时组织用水户进行支斗分渠铲草清淤,组织专业浇地队,实行护渠、送水、结量、收费到户;同时,推行价、量、费、账向农民公开,大家交了多少水费在网上都可以查到。”问到协会的资金来源,巨高明指着墙上的水价公布栏说:“水费两毛四分五,由3部分组成,一是国有水电费一立方米水一毛七分五,二是基层管理费是三分五,三是浇地费三分五,后两部分就是我们协会运转资金的来源。” “过去是有人用水,无人管护,毁渠断渠、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时常出现,用老百姓的话就是‘渠越管越短,越护越浅,夏灌伏旱拿不上水干瞪眼’。”李润锁不无感慨地告诉记者:“有了用水协会后,将斗分渠管护责任落实到用水户代表,实行自己管理、自己维修,大的问题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管理环节减少,农民负担也大大减轻。”
来源:经济日报 2007年5月30日
|
|
作者:冯其予 |
SRC-10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