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去年率先在都江堰灌区开展了末级渠系建设的省级试点,安排了郫县、青白江区、什邡市、眉山市东坡区等试点项目。近日,“节水中国行”采访团的记者们来到这里,看到实施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还有一定的节水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并具有省工、节地、节约维修费用等效益。由于末级渠系建设取得四大效益,都江堰灌区的试点受到老百姓们的一致好评,并正在成为全国的农业节水示范。

“节水中国行”采访团的记者们深入一线采访,不仅很好地宣传了节水工作,也成为节水工作的积极推动者。(摄影 新华网朱继东)
首先是经济效益,末级渠系项目建成后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项目区内粮食等农作物产量普遍提高10%,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的,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记者了解到,郫县已成项目区内由于灌溉水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的提高,扩大秋季和反季节蔬菜种植,经济作物年可增加产值89万元,并可节省淘淤、岁修工日0.25万个,节地5.97亩。青白江区弥牟镇已经有20多年没有进行渠系建设,以前粮食亩产在420-484公斤之间。去年项目建成后,在大旱的情况下实现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稳产高产。项目实施后平均亩产达到了528公斤,增产63.2万公斤,增产效益达101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56元。
末级渠系项目的实施,更在三个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第一个方面是农民增收。通过粮经作物增产直接增收;通过减少灌溉用水量、减少灌水用工和提水费用,减少水费支出,降低生产成本开支,从而间接增收。提高复种指数,也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个方面是项目建成后,试点项目区末级渠系输水畅通了,水量损失减少了,农民水费支出降低了16.6-40%以上。由于各农、毛渠闸口计量用水设施及田间配套工程得到完善,有用水户协会的统一管理,按用水章程办事,上下游统一协调,建立了良好灌水秩序,减少了水事纠纷。都江堰东风渠赵山斗渠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建成投入试运行后,工程安全可靠,水流顺畅,渠道淤积减少,灌溉周期缩短了40-53%,防渗及节水效果明显,末级渠系灌溉水利用率从0.37提高到了0.71,提高了92%。项目区管理成本由22元/亩降低到7元/亩,水费总支出从53元/亩减少到30元/亩左右(其中计量水费23元,管理成本7元/亩),减少40%以上,做到了真真正正减负。为当地及邻近地区末级渠系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第三个方面是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建设中,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鼓励农民参与投劳,工程建成后由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可大大提高群众的参与意识和爱护工程的意识。项目建成后实行计量用水和计量收费,可提高农民的节约用水意识和爱护工程的自觉性,有利于工程管理,促进了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和水利管理体制改革。
在项目实施中,四川各试点县(市、区)都将工程建设与管理改革同步进行,建立了青白江区北四支五斗渠、郫县友爱六-七斗渠农民用水户协会等群众管水组织,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末级渠系工程建后管理得到了有效落实。当地农民告诉记者,青白江区北四支五斗渠灌区以前用水期间经常出现争水、抢水、偷水现象,用水矛盾大,基层干部经常要花费精力调解用水纠纷。项目建成后输水畅通了,斗渠输水时间由过去的半天缩短为半小时,用水条件大为改善,杜绝了因争水、抢水引发的打架斗殴事件,邻里关系和谐了,干群关系融洽了,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
节水效益同样是一个很大的亮点。项目区内渠系水利用系数均可提高15%以上,大大节约灌溉用水量,亩均用水量下降20%左右。4个项目年可节水110万立方米以上。郫县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建成后,末级渠系改造与干渠、支渠的节水改造大大提高了渠系水利用率,渠系水利用系数从0.55提高至0.65,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8%,亩平节水110方,可节水近50万立方米。并且,工程改造后防渗及节水效果明显,渠系水利用系数普遍提高15%以上,年可节水160万立方米以上。如青白江区2006年实施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后,年可节水60万立方米。
环境效益也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末级渠系试点项目实施后,将保证灌区急需的水量及时迅速地到达灌区,保证农作物的按时栽插,保障工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环境与生产用水条件逐步改善,特别是当地水产业用水得到保障,为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证。眉山市是血吸虫病地区,东风渠末级渠系试点项目实施后,将减少钉螺滋生,对血吸虫病的防治起到积极的作用;郫县项目区实施过程中采取“渠、田、林、路、房”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台阶;青白江区项目实施后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和农村居住环境。末级渠系试点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目前,四川省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已全面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水利部有关专家认为,末级渠改造具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新农村建设中的节水措施。
来源:新华网 2007年5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