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水灌溉提升山东农业 |
|
2007-05-22
|
中宣部、水利部等部门最近联合组织了以“农业节水与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节水中国行”大型采访活动,记者赴山东、四川等8省、区进行采访,重点报道农村、农业、灌区和粮食主产区的节水经验。本报从今天起,陆续刊发相关报道。
近10年山东省累计投入节水灌溉资金50亿元,大力实施农业节水,全省年均农田灌溉用水量由185亿立方米下降到135亿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5,灌区每年节水量相当于新建10座大型水库,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山东省水利厅农水处副处长赵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粮食主产省,又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节水灌溉成为关系全省粮食安全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全局性战略。为此,山东省创新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下发《山东省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办法》,规定“谁建、谁有,谁投资、谁受益”的改革原则,鼓励个人、企业、外商投入节水工程建设,并享有财政补助政策,大大提高了社会办水利的积极性,目前全省已发展民营水利工程50万处,吸纳社会资金15亿元。 赵琳说,“以效益为中心发展节水灌溉,搭建起一个利益共享的节水平台,根据农业结构调整抓节水,坚持农业结构调整到哪里,节水工程就配套到哪里,以调整促节水技术推广,靠节水技术推广支撑农民增产增效,是山东省实施节水灌溉提升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烟台市结合葡萄等经济作物种植发展高标准喷灌26万亩,亩均增效近千元;全国著名的蔬菜生产基地寿光市60万亩蔬菜全部采用了高标准节水灌溉技术,亩均收入过万元,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自“九五”以来,山东省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元对千亩以上节水工程实行以奖代补,给予总投资额30%的补助,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节水发展;“十五”以来,全省灌区改造投入达到30亿元,规模为历史最高水平。全省初步形成了从输水到田间、从微观到宏观的立体化、系统化节水灌溉工程格局,基本建成了布局合理、形式多样、技术先进、设施配套的农业节水灌溉工程体系。
山东省还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龙头基地和农业园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微灌、滴灌等现代灌水技术,推动传统农村水利向现代化农村水利发展,推行“骨干渠道节水改造+田间节水工程规范化建设+用水户参与管理”的发展模式。针对山区河道,他们按照“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道风景线、一根产业链”的治理模式,层层拦蓄,涵养水源,构建新型节水灌区,彻底改变了过去“水出干渠口、顺坡满山流”的局面,走出了“治理一条渠道,剔除一片风沙区,建设一条绿色风光带,构筑一条绿色通道”的良性发展模式,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水源保障,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山东省招远市市长张伟说,“没有节水措施的支撑与配套,农业结构就调不高、调不优;没有结构调整的保障与巩固,节水农业也推不开、推不广。只有结合现行生产体制抓节水,才能让农民对节水技术用的舒心、管的省心、投的放心。”
节水灌溉有效地推动了山东省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改变了农民的用水观念,通过对农作物实施科学灌溉,改善了农作物品质、提高了作物产量,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据了解,2006年山东省农田灌溉年用水量减少了24.35亿立方米,下降了14.7%。
来源:经济日报 2007年5月19日
|
|
作者:张进中 |
SRC-10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