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水铺就致富路——东北三省节水灌溉见闻 |
|
2007-10-30
|
谈起用水难,皮肤黝黑的东北汉子张波紧锁眉头:“原来用水,辛辛苦苦地引过来,还得担心被人抢走,到了农忙时更是没日没夜地守在田里。”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尹家乡尹家村祖祖辈辈缺水。如今,防渗渠改造后,水闸一开,水便哗哗地流入田里,“守望稻田”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开着轿车到田头
与张波相似,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洮儿河灌区农民吴贤日,家有农田三垧。原来,灌溉用土渠,而稻田又处于末级渠系,农忙时根本灌溉不上。这三垧地投入巨大,却收益甚微,让他很是头疼。 后来,灌区大力实施节水工程改造,土渠变成了防渗渠,末级渠系也是畅通无阻。吴贤日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不仅节约了时间,也节约了灌溉成本。而且由于水质比原来好,稻田每亩增产150斤到200斤。“近年来,国家实行政策性免税,粮食也有保护价。”吴贤日看中了这些好条件,一下子承包了9垧地。如今,他的年纯收入已经达到10多万元,家里买起了小轿车,每到农忙插秧季节,他都是开着轿车到田头去,成为当地一段佳话。 用水有保证,收成有保障,农民致富才有基础。 在洮儿河灌区,和吴贤日一样的大承包户大概占到20%。洮儿河灌区建设管理局局长任陶海告诉记者,农民致富说明灌区节水工程改造是成功的。几年来,灌区共完成干、支渠防渗衬砌72公里,年可节水2400多万立方米。同时,加大灌区工程维修,不断完善了田间渠系防漏,灌区支、斗渠跑、冒、滴、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洮儿河灌区,折射出我国节水灌溉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水利部农水司有关人员介绍,农业是我国用水大户,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60%以上。然而,目前农业用水浪费很大,不少灌区由于大部分为土渠,采用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灌溉水利用率很低,节水潜力巨大。他认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促进高效节水农业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水改造当为先
农业灌溉要取得效益,节水工程改造当为先。 黑龙江省庆安县久胜镇和平灌区道路平整,杨树成荫,衬砌一新的干、支、斗、农渠蜿蜒于田间地头,水闸门连接着稻田与渠道,只需轻轻提起,清水就可哗哗流入,一切显得轻松、简捷。 这是我国各灌区节水改造的一个缩影。以黑吉辽三省为例。1997年以来,吉林省累计投入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8.79亿元,目前全省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850万亩。1998年以来,辽宁省8个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下达计划投资6.15亿元,全国节水增效灌溉示范项目下达计划总投资2.27亿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建改造下达计划投资2.54亿元。在黑龙江省,2000年以来,中央、省和地方共投入各类节水灌溉资金15.46亿元,对20个大型灌区和120个中型灌区的骨干工程进行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在68个县市区建设了260个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区,年节水能力增加49亿立方米。 节水改造为灌区带来了巨大效益。记者在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灌区了解到,工程实施后,节约提水用电30%,节水15%以上。由于调配水能力增强,水田插秧时间由改造前的25天减少到15天,轮灌周期也相应缩短,提高了灌溉保证率和抗旱能力。沈北新区水利局农水科吴秀春告诉记者,改造后的石佛寺灌区每年每亩可增产粮食五六十公斤,节水200至230立方米,节约维修费20元左右。
节水增产又增收
节水灌溉工程改造到底为农民带来了哪些实惠,为新农村建设又注入了多少能量?记者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腰岭子村找到了答案。 村民何廷佑掐着指头为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原来浇地,基本上都是打井,还得租用柴油泵,抽一小时得花100多块钱。水少成本又高,因此舍不得用,果子产量很低。自从山上修建“天池”以后,水管直接接到果树下,灌溉一小时只要不到20块钱,用水量也很充足,果子产量大增。“俺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穷村变富村,村民们都说,这无不得益于村里的节水灌溉工程。腰岭子村2003年兴建了水田灌溉工程,2005年又修建了果树节水灌溉工程。一条条清水渠流入田间地头,农民用水方便了、便宜了,粮食、果子得到了大幅增产增收。2006年,村里在荒山上又新建了一个千亩万株核桃园,农民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 “再也没有人找我上访,找我要水了。”绥中县水利局局长赵洪元欣慰地说,节水灌溉工程给农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也让水利部门“威信”大增。 无独有偶,因节水改造后,放水有了保障,黑龙江省庆安县丰收乡综合节水示范园农民用大棚养起了蘑菇,每平方米净收入60多元,一个大棚一年就能赚七八千块钱。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东风乡东兴村董永久,几年前引进了滴灌技术,种起了大棚芦笋,省水省电,芦笋品质也比别人好,一年净收入好几万元。 另外,由于有了充足的水源保证,部分农户纷纷开展稻田养殖项目,庆安县丰收乡农民就搞起了稻鸭共育,且规模逐年扩大,在提高土地资源产出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生态与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
|
作者:徐文青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