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江河行之二】湖南:让“长江之胃”吐纳自如


2007-05-29

□本报记者  徐文青

        “洞庭天下水”。洞庭湖古称“云梦泽”,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风光之绮丽迷人自不必说,其更与长江血肉相连,成为长江洪水的天然调蓄场所,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更是湖区广大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被誉为“长江之胃”。
      这个“胃”,“上下都有口”,接纳湘、资、沅、澧四水,吞吐长江,为过水性湖泊,每年吞吐的水量,将近3000亿立方米,是鄱阳湖的3倍,可见其调节长江洪水的作用之大。每年汛期,长江三五成洪水,从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进入湖里暂时储存,进而减轻洪峰对下游武汉地区的压力。
        近年,由于江湖水情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泥沙淤积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加剧,洞庭湖防汛形势变得严峻,治理显得十分急迫,它不仅关系到洞庭湖区的局部利益,还关系整个长江中下游的整体利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长江与洞庭湖治理,特别是1998年长江大水以后,中央提出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的治理江湖方针。经过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和有效保护,洞庭湖区水面有所扩大,调蓄能力得到增强,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加固堤防
提高防洪能力
        千里金堤毁于蚁穴。加强一线防洪大堤险工险段治理,消除堤防隐患,显得尤为重要。据湖南省防办负责人介绍,从1986年到1996年实施的洞庭湖一期治理,主要是对重点堤垸进行堤防除险加固,对蓄洪安全建设、洪道整治进行试验性建设,改善了防汛通信报警设施。通过工程的实施,湖区11个重点垸1191公里防洪大堤普遍比上世纪80年代以前加高了1~2米,加宽了2~3米,24个蓄洪垸紧急救生转移、安全建设得到加强,较大地提高了湖区堤防的抗洪能力。
        在此基础上,1996年至今,洞庭湖二期治理开始实施,共完成国家投资81.01亿元。其中,洞庭湖区11个重点垸堤防加固工程于1996年由国家计委审批立项,1997年水利部批复初设。工程自1996年开始组织实施,到2005年年底3个单项工程的重点垸加固完成大堤培修210.9公里,护坡290公里,护脚193公里,涵闸整修接长467处,基础处理315.4公里,大堤灌浆624公里,堤顶防汛公路943公里。至此,各主要大堤的抗洪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河湖疏浚
确保行洪安全
        洞庭湖在每年的汛期,湘、资、沅、澧四水及长江四口的洪水携带大量泥沙入湖,加之主洪道的阻洪作物降低了水流速度,加速了泥沙的淤积速度,严重影响了洞庭湖的行蓄洪能力。为此,1999年国家开始投入资金进行洞庭湖区河湖疏浚建设,到2005年年底共安排国债专项资金4.08亿元,结合堤防加固,洞庭湖区共完成河湖疏挖土方4628万立方米,拆迁房屋42.91万平方米。同时,三峡工程建成运用后,也将相应地减轻长江洪水对洞庭湖区的威胁,洞庭湖区的严重累积性淤积量也将大幅度减少。
        河湖洪道疏浚,扩大了过水断面,大大地提高了安全行洪能力,同时利用疏挖的泥土用于堤防的固堤护脚,又加大了堤防的抗洪能力,提高了防洪标准。

退田还湖
提高蓄洪能力
        堤防加固、河湖疏浚大大地提高了湖区防洪抗洪能力,然而,由于历年围湖造田,导至湖区水面锐减,洞庭湖蓄洪量减少,防洪安全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解决这一难题,1998年起,湖南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组织实施洞庭湖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到2005年底共完成15.8万户、55万多人的搬迁任务,完成移民迁建资金26.5亿元。同时,为充分发挥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程的效益,巩固建成成果,1999年以来湖南省先后完成了澧南、围堤湖2处进洪闸建设和112处双退堤垸的阻洪堤坝的平废,建设了5处单退堤垸的进退洪设施,目前正进行西官垸分洪闸的建设,截至2005年底共完成巩固工程投资2.4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76亿元。这一工程的建设,使得洞庭湖区水面有所扩大,调蓄能力得到增强。
        洞庭湖的防洪整治不仅仅停留在工程措施上,“加大上游水土保持”、“建立健全防汛保障制度”、“备齐备足防汛物资”等非工程措施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这些都将为洞庭湖区乃至长江流域各地区的防洪度汛工作带来福音。

解决水问题
核心在于处理好江湖关系
        洞庭湖并非因此而高枕无忧。有关人士表示,洞庭湖治理的现状距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洞庭湖区防洪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湖区泥沙淤积和内涝渍灾依然严重,堤防的抗洪能力依然低下,分蓄洪区建设任务依然艰巨,湖区枯水期生活、生产与生态缺水以及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今年4月,以“长江与洞庭湖”为主题的第二届长江论坛提出:妥善解决长江中游的一系列水问题,核心在于处理好江湖关系。检验江湖关系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一是湖面不萎缩,最终扩大到与调蓄长江洪水、维护湖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洞庭湖湿地功能需求相协调的湖泊面积。二是水质不超标,达到与人类饮用水安全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相匹配的水质标准。要形成合理的江湖关系,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江湖治理思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人给水让路”和“水给人出路”相结合,从单纯的江湖整治向江湖管理、保护和综合治理转变,结合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的修编,切实做好湖区综合规划,建设生态洞庭。必须坚持“江湖两利”、“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的方针,加紧分蓄洪区建设、洞庭湖区堤防建设以及治涝工程、电力排涝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强化江湖互通,建立人与湖泊协调共处的防洪减灾体系。

 

中国水利报 2007年5月22日

作者: 中国水利报 徐文青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