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文青
长江防洪备汛工作已全面拉开。5月9—13日,“防汛江河行”采访组马不停蹄,走湖北,进湖南,跑上海,到达防汛一线,深入采访了当地行政部门有关负责人以及长江沿岸群众,深切地感受到各地全力备汛的工作热情和不懈努力。
“长江防洪已初步形成了综合治理体系。”长江防汛总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三峡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长江中下游防洪已逐步达到以三峡水库为骨干、堤防为基础,配合其他干支流水库、分蓄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及防洪非工程措施,使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她说,即便再发生1998年的大洪水,只要各项准备工作到位,各省市严格执行有关制度、纪律,就可以避免“千军万马上堤抢险”的紧张局面,从而确保长江防汛安全。
修水库固堤岸
工程体系支撑防汛
三峡工程大坝于2006年5月全线达到设计高程185米,并于同年10月顺利实现了156米水位蓄水,这标志着三峡工程由围堰挡水发电期正式转入水库初期运行期,开始初步发挥防洪、发电、通航等综合效益。
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主任赵坤云介绍说,三峡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长江中下游各地区防洪能力将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荆江地区防洪形势将发生根本变化。遇小于百年一遇洪水(如1931年、1935年、1954年洪水),可使沙市水位不超过44.5米至45米,不启用荆江分洪区;遇千年一遇或1870年那样的历史特大洪水,配合荆江地区分洪区的运用,可使沙市水位不超过45米,从而保证荆江两岸的安全。
城陵矶附近地区,一般年份可以基本不分洪;遇特大洪水,可减少本地区的分蓄洪量和土地淹没。武汉地区由于长江上游洪水得到有效控制,可以避免荆江大堤溃决后洪水取捷径直趋武汉的威胁;通过水库控制,大大提高防洪调度的灵活性。
长江流域各地并未因为有了三峡工程的支撑而有丝毫懈怠,赵坤云表示,各地都高度重视水毁水利工程的修复和险工险段隐患的处理,大力开展了水毁水利工程修复、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防汛应急工程建设。各省市还十分重视在建工程的安全度汛,加大了对在建工程建设的检查,要求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在建工程施工进度,确保汛期来临前达到安全度汛要求。
科学防控科学调度
先进理念提升备汛水平
堤防加高加固、险工险段抢修等工程体系建设是防洪度汛的基础,而借助科学防控、科学调度,“给洪水出路”“与洪水和谐相处”等先进理念的指导越来越显重要。
蔡其华指出,长江委已启动了以三峡水利枢纽为中心的五库联合运用研究和以丹江口为中心的汉江上游五库联合运用研究。组织了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2007年防洪调度方案及三峡初期运行期、正常运行期水库调度方案的研究,着手修订丹江口水利枢纽2007年度汛方案,并将对三峡、丹江口、隔河岩、陆水等水库2007年度汛方案进行批复。
据介绍,今年3月份,长江防总对沿江省市开展了防汛检查,各省市防汛部门十分重视河道清理整治工作,加大了河道管理、执法力度,按照“谁设障,谁清障”的原则,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负责制,积极开展了汛前清障行动。累计已拆除房屋约22万平方米、违章圈圩1267亩,清除阻水码头168处,清除弃渣、垃圾419处114.49万立方米,真正做到了“给洪水出路”。
早部署严落实
沿江备汛全面拉开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党的十七大将要召开,全面做好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对于保障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沿江各省市对防汛工作无不高度重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0省(直辖市)都提前对今年的防汛工作进行了部署,明确了防汛准备工作要求,并开展了各种层次的防汛检查。
蔡其华指出,各省、直辖市高度重视防汛责任制度的落实,汛前,各省市防指将在新闻媒体上公布大江、大河、大水库、蓄滞洪区、重点防洪城市和重点流域性工程的行政防汛责任人和技术防汛责任人名单,同时要求地(市)或区县公布其辖区内江河、水库、城市等行政首长防汛责任人名单,接受社会各界对防汛工作的监督。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防洪预案进行了编制、修订和完善,并切实加强了防汛抢险队伍、物资、通信、水文测报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对照储备定额,正在抓紧补充、筹集防汛物资。
新问题新挑战
积极应对不断完善
长江防洪综合治理体系已初步形成,但今年及今后若干年长江防汛工作仍然面临严峻挑战。蔡其华指出,首先,长江巨大洪量与河道泄洪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若发生流域大洪水,特别是1870年型的特大洪水,防洪形势依然严峻。其次,三峡工程蓄水以来,河道蓄泄能力、江湖关系、河势等都发生变化。由于清水下泄,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沿程冲刷,引起局部河势变化,对已守护险工险段产生影响,还可能会产生新的堤防险工险段。此外,由于防洪规划未能充分落实,一些支、干流堤防并未完全形成封闭圈,一些中小河流、中小水库依然是防汛的隐患。
对此,蔡其华表示,应加强监测、积极应对,实现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同时,记者采访时发现,资金投入不足致使部分地区蓄滞洪区建设滞后,也是一大问题。钱粮湖垸安全区防汛工程因为资金问题一直无法启动,荆江分蓄洪区安置房老化失修亟待改造,一些安全区内水利设施亟须配套,部分分洪区转移道路、抢险物资仍旧欠缺……据了解,蓄滞洪区工程投入分中央与地方两级共担。采访过程中,基层水利干部普遍反映,蓄滞洪区建设属于水利基本建设,行洪区百姓已经作出了牺牲,再要他们出钱搞蓄滞洪区安全工程建设,难度较大。另外,地方财政比较困难,配套中央资金搞蓄滞洪区建设的积极性有,但出钱难度大,所以类似钱粮湖这样的蓄滞洪区要得到全面建设,肯定还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
中国水利报 2007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