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2007年抗旱工作总结

2007-12-06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
2007年抗旱工作总结


2007年11月

  2007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干旱,部分地区旱情严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总及时部署、科学决策,有关部门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旱区各级党委、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精心组织,采取有力措施,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抗灾,最大限度减少了旱灾影响和损失,取得了抗旱工作的重大胜利。


  一、旱情和灾情


  2007年,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许多地区持续高温少雨,抗旱水源短缺,旱情频繁,旱灾损失和影响十分严重。


  (一)旱情


  今年我国干旱主要以春旱和夏旱为主,部分地区秋旱也较严重。春季,受暖冬和持续高温少雨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出现不同程度旱情,部分地区抗旱水源短缺突出。川渝地区受2006年大旱影响,岷江、嘉陵江2月份来水严重偏少,重庆市区供水一度告急。开春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次出现1951年以来同期最高气温。5月上旬,全国有961座水库干枯;西北和西南地区大量水窖干涸。5月下旬,长江下游干流部分河段出现历史同期最低水位;太湖受高温少雨等因素影响,部分湖区蓝藻暴发,水质恶化。5月上旬春旱高峰期,全国受旱面积达到2.24亿亩,比多年同期多4500万亩,有897万人、752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


  入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气候仍然异常。6月份和8月份,全国月平均气温均为1951年以来同期次高值,东北大部、内蒙古东部,江南大部和华南部分地区多次出现创历史纪录的极端高温,一些地区35℃以上高温持续25天以上。东北大部和内蒙古东部,以及江南、华南等地降水严重偏少,辽宁、吉林一些地区连续无雨日达40天,为历史同期之最。华北大部、西北东北部也由于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旱情不断发生。


  6月上旬,华北和西北大部分中小河流断流,有1074座水库干涸,近17万眼机井出水不足。6月中旬,东北中南部、内蒙古东部旱情迅速发展,辽宁、吉林两省耕地受旱面积以平均每天300~400万亩的速度扩展,两省有178座水库干涸、7.7万眼机电井出水不足。江西、湖南、云南等省受副高控制,持续高温少雨,旱情发展。6月底,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2.12亿亩,比多年同期多6200万亩,有847万人、666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其中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黑龙江6省(区)受旱面积1.77亿亩,占全国耕地受旱面积的83%;辽宁、吉林两省受旱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61%和78%。


  7月上旬,东北南部、华北大部旱情缓解。但7月中旬,黑龙江东部和江南大部又出现伏旱并迅速发展。7月下旬,黑龙江省13个地市全部受旱,全省有101座水库干涸,2.6万眼机电井出水不足,农作物受旱面积达970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55%。吉林省西部和内蒙古东部也发生了严重伏旱。湘、赣两省大部分中小河流断流,2169座小型水库、42万处山塘干涸,40%以上的耕地受旱。广西、广东、福建、浙江等地部分地区旱情也很严重。8月上旬伏旱高峰期,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1.73亿亩,比多年同期多3200万亩,有770万人、631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


  进入秋季,受降水偏少影响,华北北部,以及江南、华南的部分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秋旱。长江、珠江等流域江河水位严重偏低,部分河段航运受阻,南昌等部分城市供水受到影响。江西、湖北、湖南、广西等省(区)部分在田作物受旱。


  今年旱情的主要特点:


  一是干旱发生在传统的多雨区和易涝区。江南、华南是我国降水量相对丰沛的区域,往年发生伏旱持续时间一般是一二十天,但今年江南大部分地区伏旱持续时间达1个月,重旱区超过40天。黑龙江东部三江平原是我国有名的易涝区,一般年景根本不会发生干旱,但今年却发生建国以来第二位的严重旱灾。


  二是干旱发生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期。5月份是北方冬小麦灌浆乳熟、产量形成的关键期,但持续高温少雨导致黄淮海地区旱地小麦严重减产。6~7月份是北方大部分地区玉米拔节、抽雄授粉和大豆开花结荚,南方中稻分蘖、扬花孕穗、晚稻栽插的关键时期,严重的干旱导致旱区作物生长受阻或播期推迟,产量下降和大面积绝收。


  三是干旱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江西、湖南等地都是我国粮食主产地,今年上述地区都先后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的旱情,特别是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反复受旱,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影响。


  四是夏旱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今年全国有22个省(区)先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夏旱,受旱范围之广在近年来是少见的。其中,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西、江西、湖南等地基本上是全省(区)受旱。另外,夏旱持续时间长也是近年来没有的。吉林西部、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大部、山西、宁夏、河北北部、辽宁西部等地累计受旱时间超过60天。


  (二)灾情


  初步统计,2007年全国农作物累计受旱面积达5.99亿亩,其中受灾面积3.56亿亩,成灾2.5亿亩,绝收5239万亩,因旱造成粮食损失373.6亿公斤、经济作物损失422.4亿元,林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直接经济损失92.6亿元,减少水力发电43.3亿千瓦时;全年共有2756万农村人口、2060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有17个省(区、市)的106座城市出现不同程度供水短缺,影响人口2044万人、工业产值123.7亿元。


  与近十年来旱情比较,今年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明显大于1998以来的平均值2.16亿亩,绝收面积也大于1998年以来均值5118万亩,因旱造成的粮食损失和经济作物损失高于1998年以来的平均值341亿公斤和334亿元,林牧业和水产养殖业损失也大于2003年有统计资料以来的平均值66.8亿元,因旱农村饮水困难人口超过1998年以来多年平均值2432万人。按旱灾等级划分标准,今年我国属于严重旱灾年。


  二、抗旱工作


  虽然2007年我国旱情严重,部分地区发生了特大干旱,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总正确指挥,及时决策,周密部署,科学调度;各有关部门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大力支持;旱区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大旱面前主动防御,积极应对,全力以赴组织动员旱区广大干部群众抗旱救灾,确保了旱区群众的饮水安全,维护了旱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抗旱斗争的重大胜利。


  据统计,抗旱高峰期,全国投入抗旱劳力9217万人,日开动机电井360万眼、泵站13.6万处、机动抗旱设备790万台(套),出动各类机动运水车辆262.5万辆。全年累计投入抗旱资金108.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7.23亿元)、抗旱用电64.1亿度、用油56.5万吨,完成抗旱浇地面积3.98亿亩,抗旱挽回粮食损失455.6亿公斤、经济作物损失437亿元。此外,通过组织实施珠江压咸补淡、引江济太、引黄济淀,以及协调嘉陵江重点水库调度等跨省区和跨流域紧急调水,化解了澳门、珠海、无锡、重庆等城市用水危机,改善了珠江三角洲、太湖和白洋淀等地的生态环境。各地还通过拉水送水等应急措施,解决了3101万农村群众和2343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保障了旱区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社会稳定。


  今年抗旱工作的主要经验:


  (一)领导重视,靠前指挥,是夺取抗旱工作胜利的根本保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今年抗旱工作。在抗旱紧急时期,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对抗旱救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4月11~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期间,专门深入旱区考察旱情,鼓励旱区群众齐心协力抗灾自救,千方百计增产增收。5月6~7日,温家宝总理专程到宁夏中宁县和同心县视察旱情,指导抗旱救灾工作。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先后深入甘肃、河南、吉林、辽宁、江西等省,检查旱情,指导抗旱救灾工作。


  国家防总密切监视旱情发展变化情况,及时分析评估旱情,研究部署抗旱工作,先后派出20多个工作组深入抗旱一线,了解旱情,协助地方抗旱。国家防总有关成员单位对抗旱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今年财政部下达的中央特大抗旱补助费不仅是历年来最多的,而且下达的也很及时,使抗旱资金使用效益得到有效提高;为支持白洋淀应急生态调水,发改委和财政部分别安排了引黄济淀跨流域调水专项补助资金;民政部为加强抗旱救灾工作,今年专门制订了旱灾应急救助机制,并多次派出工作组深入重旱区检查指导抗旱救灾工作;中央财政今年新设特大旱灾生活救助项目,对重旱灾区缺水缺粮需政府救济灾民给予补助;为确保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农业部多次召开农业抗旱会商会,下发紧急通知,部署抗旱工作,先后派出28个工作组深入旱区,并及时下拨抗旱救灾资金1.31亿元;中国气象局及时对气候干旱形势作出监测、预测、预警和评估,并多次组织协调旱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旱区各级党委、政府对今年抗旱工作之重视更是近年来所未有。不仅重旱区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抗旱一线,指挥协调部署抗旱,非重旱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也高度重视抗旱,提前对抗旱工作进行具体部署。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今年春旱期间先后两次深入旱区检查指导抗旱,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抗春旱工作。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省长张文岳,重庆市委书记汪洋,甘肃省委书记陆浩,宁夏自治区代主席王正伟,吉林省委书记王岷、省长韩长赋,黑龙江省委书记钱运录、省长张左己,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省长吴新雄,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省长周强,四川省委书记杜青林,广西自治区书记刘奇葆,河南省长李成玉等旱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都多次深入抗旱第一线,检查指导抗旱,帮助基层解决抗旱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靠前指挥,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抗旱工作的开展,为夺取抗旱工作的最后胜利奠定了根本保证。


  (二)提前部署,主动防御,是掌握抗旱工作主动权的关键


  为争取抗旱工作主动权,国家防总对今年抗旱工作及早部署,并根据旱情发展态势及时启动抗旱预案,指导各地积极主动防御干旱灾害。早在今年1月下旬全国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上,国家防总就对全年抗旱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要求各地及早谋划,提前安排布置抗旱工作。4月4日国家防总又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对抗春旱工作作出有针对性的部署。2月28日和8月2日国家防总先后两次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切实抓好抗春旱和抗夏旱工作。在东北和江南、华南发生严重夏旱的关键时期,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多次听取抗旱工作情况汇报,并对抗旱工作及时做出部署,提出要求;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分别在6月25日和8月12日两次主持召开抗旱异地会商会,会同国家防总有关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和重旱省区防指分析旱情,研究部署抗旱工作。与此同时,针对东北和江南、华南伏旱急剧发展的态势, 8月1日,国家防总及时启动了Ⅲ级抗旱应急响应,对抗旱工作进行紧急部署。有关成员单位负责同志,也多次带领工作组深入旱区检查指导抗旱,帮助基层解决困难。


  旱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抗旱预案,也及时启动抗旱应急响应。在春和夏抗旱紧急期,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4省(区)分别启动了Ⅱ级抗旱应急响应;江西、湖南、广西3省(区)分别启动了Ⅲ级抗旱应急响应;黑龙江鹤岗和佳木斯市分别启动了Ⅰ级抗旱应急响应;湖南长沙市和广西桂林市分别启动了Ⅱ级抗旱应急响应。由于事前准备充分,预案落实,保证了旱区各地抗旱责任制、资金、队伍、调度等各项措施的落实,使抗旱工作得以紧张有序地进行。


  (三)以人为本,突出重点,确保群众饮水安全是抗旱工作的首要任务
今年的严重旱情,使全国4700多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部分重旱区群众要到80公里以外地方取水,有的饮水困难持续时间超过半年。面对严重干旱缺水的局面,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群众饮水安全放在抗旱工作的首位,千方百计采取措施,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难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水利部安排64亿元中央资金,解决了315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宁夏自治区针对去年各类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春季就提前安排了2100万元应急资金,重点解决旱区人畜饮水困难,通过扬黄工程提前提水,补充干渠沿线水窖蓄水,兴建供水工程,改造水窖集水场,并加强对水库、塘坝、水窖等蓄水工程的管理等综合措施,缓解了旱区76万人的饮水困难。甘肃省今年春季也提前安排1577万元应急资金,用于重旱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和拉运水补助。云南省通过各种应急措施,解决了247万人、138万头大牲畜的临时饮水困难。辽宁省今年春季为辽西易旱地区安排9000万元专项资金,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江西省对100多万饮水困难群众采取逐村逐户排查方式,落实不同解困措施。浙江省今年春季部分海岛群众饮水困难,舟山市以及岱山、嵊泗、玉环、洞头等海岛县采取从大陆引水、船只运水、淡化海水、岛内和岛际调水等综合措施,基本保证了海岛居民的生活用水安全。在抗旱紧急期,旱区各地和有关部门还通过打井、挖泉、引水、调水、修建蓄水设施、组织抗旱服务队和其他社会力量集中拉水送水等应急措施,帮助群众度过难关,累计解决了3101万人、2343万头大牲畜的临时饮水困难,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四)科学抗旱,合理调度,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骨干作用是做好抗旱工作的重要基础


  针对去冬今春珠江来水偏枯,以及上游龙滩水电站蓄水减少下游河道水量的不利局面,珠江防总按照制订的枯水期骨干水库联合调度预案,采取“月计划、旬调度、周调整、日跟踪”的工作方式,科学调度流域水量,在咸潮明显重于往年的情况下,确保了澳门、珠海等城市供水安全。今年2月底,嘉陵江来水严重偏少,重庆市有7个自来水厂无法取水,市区120多万人饮水受到严重威胁,为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防总紧急协调国家电网公司和地方有关部门加强对嘉陵江上游水量的控制调度,保证了重庆市的供水安全。为解决白洋淀干淀对湖区群众和生态环境的影响,2006年11月至2007年3月,国家防总再次组织协调黄委、海委和河北、山东等地方有关部门实施引黄济淀应急调水,为白洋淀补水1.0亿立方米,有效改善了白洋淀生态环境。5月份,受高温少雨影响,太湖蓝藻暴发,水质恶化,导致无锡等沿湖城市供水出现危机,太湖流域管理局紧急启动引江济太工程,从长江引水22亿立方米置换湖区和河网水体,有效改善了太湖水质,化解了沿湖城市的供水危机。


  在今年抗旱中,地方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也强化了抗旱水源的统一管理和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抗旱骨干作用,有效地减轻了旱灾影响和损失。


  春旱期间,新疆自治区针对乌伦古河下游断流的严峻形势,通过“引额济克”调水工程西干渠,向乌伦古河下游福海县福海水库调水4000万立方米,解决了30余万亩受旱农田的灌溉用水,缓解了乌伦古河下游河道生态林的旱情。在夏旱严重的紧急关头,黑龙江省加强与尼尔基水库协调,通过加大泄流,优化泵站调度、应急开源等措施,解决了嫩江和松花江沿岸320万亩水田的补灌,保证了153万亩经济作物的用水,缓解了675万亩旱田作物的旱情。辽宁省夏旱期间开动各类水利工程34.9万处,累计供水30.6亿立方米,保证了城市供水和水田生产用水。江西省抓住长江水倒灌鄱阳湖的有利时机,利用水利工程增加引水3.8亿立方米,扩种晚稻70余万亩。同时,通过加强水库调度和用水管理,抢修小型抗旱工程等措施,保证了灌区用水,并增加灌溉面积481万亩。湖南省防指联合调度湘江流域各水利工程,保证了旱期湘江干流流量和水质的稳定,保障了沿江城市的饮水和农业生产的用水。安徽省汛前科学调度巢湖涵闸,利用7.65亿立方米的动态库容,有效控制了巢湖蓝藻的暴发,保障了沿湖地区供水安全。


  (五)夯实基础,加强管理,是推动抗旱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今年以来,国家防总和地方各级防指继续加强抗旱基础工作的研究和推进。


  一是抗旱法规制度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审定稿)上报国务院法制办后,已完成第二次意见征求,目前在做最后阶段的修改,计划今年底报总理办公会审议。《国务院关于加强抗旱工作的意见》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后,近期有望正式印发。今年地方各级政府也加快了抗旱法规建设,继安徽省第一个出台地方性抗旱条例后,今年浙江、云南、天津等省(市)也先后出台了抗旱条例或防汛抗旱条例。


  二是继续加强抗旱预案制度的建设。今年全国又有6个省(区、市)、22%的地级市(州)和18%的县(市)完成了总体抗旱预案的编制。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兵团)、89%的市(地、州)和77%的县完成了总体抗旱预案的编制。同时,有24%的地级市和62%的县级市完成了城市专项抗旱预案的编制。七大流域机构除松辽委外,其他都已着手编制本流域的抗旱预案。


  三是继续推进抗旱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前已完成编制,并报有关部门审查。国家防办抗旱会商系统框架已经完成。《全国历史旱灾数据库》目前也已进入收尾阶段,争取明年春季投入使用。此外,宁夏、河南、青海等省(区)市也在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抗旱信息系统的建设。


  四是继续加强抗旱基础工作的研究。国家防办组织制订的《旱情等级标准》经过一年多的试行验证,目前修订工作已近尾声,争取年底完成验收,并申报部颁标准。国家防办组织开展的《旱灾评估方法》研究工作也已启动。各地今年抗旱基础工作也有新的进展,如安徽省防办编制印发了《抗旱手册》和《抗旱规划》;河北省防指针对坝上地区防旱抗旱问题突出的实际情况,专门制订了《张家口市坝上地区抗旱工作指导意见》等。


  2007年抗旱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防汛抗旱工作“一手硬,一手软”问题仍然突出。一些地区领导干部对抗旱工作重视不够,对抗旱工作始终心存侥幸,没有树立抗大旱、抗长旱思想,抗旱工作短期行为突出,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抗旱决策和处置措施随意性大,缺乏长远考虑,造成重复建设和浪费等。


  二是抗旱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能力低。目前全国仍有一半以上的耕地没有灌溉条件,农业丰歉完全受制于天。而有水利灌溉条件的农田灌溉保证率也不高,大部分灌溉工程建设标准低,老化失修严重。


  三是应急抗旱能力严重不足。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缺乏,相当一部分城市供水体系极其脆弱,应对重大旱灾和突发水污染事件能力严重不足,全国平均每年有近3000万农民因旱发生饮水困难,2000多万城市居民饮水安全受到干旱的威胁。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面临很大隐患。在推行抗旱预案制度方面,虽然目前省级抗旱预案大部分已经出台,但市、县级抗旱预案大部分还未制订,已编制的抗旱预案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还比较突出,亟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四是抗旱保障机制不健全。首先是防汛抗旱救灾分级管理和投入机制不健全,部分地方政府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其次,在组织机构建设上,许多省(区、市)防办抗旱能力仍然严重不足,抗旱基础工作薄弱,难以适应新时期抗旱工作的要求。再次是大部分省(区、市)近年来抗旱服务组织建设投入大幅削减,服务队抗旱能力严重下滑。另外,抗旱应急物资储备缺乏,在抗旱的关键时期,无法满足抗旱需要,贻误抗旱时机。


  三、今后抗旱工作意见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更加突出,旱灾影响和损失日益严重,做好抗旱减灾工作,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对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抗旱工作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抗旱工作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最大限度减轻旱灾影响和损失。为此,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和抗旱水源的管理


  加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是做好抗旱工作的基本前提。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


  一要加强控制性水源工程的建设;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继续实施中部地区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组织群众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在易旱山丘区要鼓励群众大力开展小微型抗旱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业抗旱减灾能力。


  二要加快各类应急抗旱备用水源工程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做好应急水源储备。目前,我国城乡供水安全面临很大威胁,各地始终要把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放在抗旱工作的首位。城市是人口密集区和经济中心区,一旦出现供水危机不仅损失巨大,而且后果严重,影响极大。各地要高度重视城市抗旱工作,特别是抗旱水源单一、供水保证率低的城市,一定要尽快改变现状,提高供水保证率。各地要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在人口相对集中区域建设一批规模合理、保证率高的抗旱备用水源,以应对特大干旱和各类影响城乡居民生活供水安全的突发事件。对中西部老旱区要加强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建设力度。对干旱频繁、人口分散、不易集中建设抗旱水源工程的山丘区,要通过建设水窖等雨水集流工程,切实解决群众饮水难的问题。


  三要提高耕地抗旱保墒能力。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复垦、整治力度。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继续实施沃土工程,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加快中低产田改造。


  四要加强对抗旱设施和抗旱水源的管理和保护。要结合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抗旱基础设施管理制度。加强对空中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监测,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证抗旱水源的安全供给。要科学利用雨洪资源,在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抗旱用水。对重要抗旱水源,要制订具体的用水计划,落实专人看管,实行严格管理和保护,确保发生大旱时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不发生大的问题。


  (二)强化抗旱应急体系的建设和管理


  一要全面推行抗旱预案制度。要把执行抗旱预案作为组织开展抗旱工作的重要措施。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要组织编制各类抗旱预案,并强化抗旱预案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干旱灾害发生后,各级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要根据干旱发展情况及时启动抗旱应急预案,组织开展抗旱工作。


  二要强化抗旱工作的统一指挥。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抗旱工作的领导。防汛抗旱指挥部要加强指挥和协调,干旱期间,要强化辖区内水库、水电站、闸坝、湖泊、河流等水量的统一调度,协调好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生态用水;旱情紧急时,要采取应急开源和节流措施,必要时可征用辖区内有关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和人力等,保证抗旱工作的顺利进行。流域机构要强化抗旱工作职能,加强流域抗旱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三要加强抗旱信息的管理和发布。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要规范抗旱信息的管理,旱情发生后,要及时统计和核实所管辖范围内的旱情、旱灾和抗旱行动等抗旱信息,并报上一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和本级人民政府。要建立抗旱信息统一发布制度。县级以上防汛抗旱指挥部要加强旱情、旱灾等抗旱信息的审核,并向社会统一发布。


  (三)加强抗旱保障体系建设


  一要加强抗旱法规制度建设。按照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水利部将加快争取国家《抗旱条例》的出台;各地也要加强地方抗旱法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加快推进依法抗旱,促进抗旱工作的规范化和法治化。


  二要加强抗旱责任制的落实。抗旱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首长负责制,实行统一指挥、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落实;要结合实际建立有效的抗旱责任监督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制度;要像抓防汛一样把旱灾的灾前防范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要把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的责任制和措施落实到位。


  三要建立健全抗旱救灾分级管理和投入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必要资金,保障抗旱减灾投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抗旱用油、用电优惠政策,制订和完善抗旱油、电费用补贴政策和管理办法。旱情紧急时,要优先保证抗旱用油、用电。干旱频繁地区要根据干旱灾害特点、规律和分布情况,优化抗旱物资储备方案,以提高应急抗旱能力。


  四要做好灾后救助和恢复。对重旱地区,各级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妥善安排群众生活,并帮助群众恢复生产和开展灾后自救。各地要积极开展农业旱灾保险的研究,提高旱灾风险防范能力,减轻农民负担,维护社会稳定。


  (四)加强抗旱队伍能力建设


  一要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抗旱服务组织是现阶段我国农村抗旱减灾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对解决旱区群众饮水难、浇地难、维修抗旱机具难,帮助农村老弱病残、鳏寡孤独困难户抗旱减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地要充分认识抗旱服务组织建设的重要性,继续加强对抗旱服务组织扶持和引导,要增加投入,加强管理,完善网络,不断提高其抗旱能力和服务水平。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各种形式的抗旱服务组织。


  二要加强抗旱专业能力建设。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要进一步加强抗旱专业能力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要内设抗旱机构,配备满足工作要求的抗旱专职人员。要加强领导,强化抗旱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素质、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要加强防汛抗旱指挥部及其办公室抗旱硬件能力建设。今后3~5年各地防汛抗旱指挥部要充分结合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的实施,尽快建成满足抗旱工作需要的旱情监测、预警、分析、会商、评估决策支持系统,以提高抗旱指挥决策支持能力。


  (五)加强抗旱科研和抗旱新技术推广应用


  干旱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旱灾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影响危害极大。我国也是世界上旱灾影响和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长期以来,我国抗旱科研工作始终很薄弱,至今全国没有一个独立的抗旱研究机构,也没有完整的抗旱减灾学科;在抗旱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进展缓慢。加强抗旱科学研究,以及抗旱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是做好抗旱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我们要积极呼吁有关部门制订政策,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强化力量,支持科研部门开展抗旱科学研究,建立稳定的抗旱科研队伍;支持高等院校建立抗旱减灾学科,培养抗旱专门人才。


  同时,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要把抗旱科研成果的应用列入工作计划,推动抗旱科研成果的应用,使抗旱科学技术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当前的工作重点是要加快推进抗旱节水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加强抗旱监测自动化和遥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快抗旱管理工作规范化、现代化的建设。


  (六)切实做好今冬明春抗旱工作


  2007年我国大部地区降水严重不均。入秋以来,全国大部分大江大河来水依然偏枯,大部分地区水利工程蓄水不足问题依然没有改变,今冬明春抗旱水源短缺问题不容乐观。各地要密切注意旱情发展变化情况,对今冬明春抗旱工作要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动、早落实。各地要利用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抗旱水源工程的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抗旱水源的统一管理,做好节约用水和优化调度。珠委、黄委、海委等流域管理机构要加强流域水量的管理,密切监视水情,在协调好流域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同时,切实做好珠江三角洲压咸补淡调水和引黄济淀跨流域调水。有关地区和部门要顾全大局,密切配合,团结协作。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7年12月7日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