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2007年台风防御工作总结

2007-12-06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2007年台风防御工作总结


2007年11月

  2007年西北太平洋(含南海)上共生成25个台风或热带风暴,其中8个在我国登陆。台风影响范围涉及浙江、福建、江苏、上海、广东、广西、海南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跨太湖、珠江、长江、淮河、辽河等5大流域。受台风影响,部分地区遭受了严重的灾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台风防御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华建敏国务委员等中央领导就台风防御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回良玉副总理亲自主持召开国家防总紧急办公会议,研究部署台风防御工作。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对每一个台风的防御工作都自始至终亲自部署、周密安排。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总统一指挥,国务院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紧紧围绕“不死人、少伤人”的目标,突出重点、科学决策、精心组织,有力、有序开展各项防御工作,广大军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夺取了2007年防台风的全面胜利。


  一、台风基本情况


  2007年登陆我国的台风共有8个,其中强台风1个(“韦帕”),台风2个(“圣帕”和“罗莎”),热带风暴5个(“桃芝”、“帕布”、“蝴蝶”、“范斯高”和“利奇马”)。

 

 

 

  2007年登陆我国的台风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登陆时间晚。2007年第1个登陆我国的台风“桃芝”于7月5日在广西东兴沿海登陆,比常年首次登陆时间(6月27日)晚8天。第16号台风“罗莎”于10月7日在浙江苍南和福建福鼎交界处登陆,是近年来在浙闽地区登陆的强度在12级以上的台风中最晚的一个。二是登陆时间集中。仅8月8日至19日这12天内,就有3个台风登陆我国,分别是“帕布”、“蝴蝶”和“圣帕”;自9月19日至10月7日这18天内,又有4个台风接连登陆我国,分别是“韦帕”、“范斯高”、“利奇马”和“罗莎”。三是台风强度大。第9号台风“圣帕”、第13号台风“韦帕”和第16号台风“罗莎”鼎盛时期强度都达到超强台风量级。四是影响范围广。第13号台风“韦帕”先后影响浙江、福建、江苏、上海、江西、安徽、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0个省市,跨太湖、长江、淮河、辽河四大流域和浙闽地区。第16号台风“罗莎”先后影响浙江、福建、江苏、上海、江西、安徽等6个省市。


  受台风影响,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江河水位陡涨,库塘暴满,风、雨、洪、涝多灾并发,有些省市重复受灾。


  据统计,2007年台风共造成福建、浙江、广东、江苏、上海、海南、广西、湖南、江西、安徽、山东、湖北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216.85万人受灾,死亡62人,失踪23人,农作物受灾3119.12万亩,成灾1314.84万亩,倒塌房屋7.92万间,紧急转移群众724.1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97.57亿元。


  

 

  二、台风防御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台风防御工作,国家防总统一部署、精心安排,国务院有关部门反应迅速、密切配合,有关省(区、市)党委、政府广泛动员,防汛抗旱指挥部及时启动相关预案,强化措施、主动防范,广大干部群众奋起抗灾,有序有力开展各项防御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主要表现在8个方面:


  1、高度重视、指挥有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台风工作。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华建敏秘书长等中央领导针对防台风工作批示达17次,对台风的监测预报、人员转移、次生灾害防范、救灾救助、恢复生产等方面作出具体指示。特别在第16号台风“罗莎”登陆前的关键时刻,针对台风强度大、路径复杂、国庆期间基层干部群众正在休假、沿海地区旅游人员多、部分水库高水位运行等严峻形势,回良玉副总理在国家防总指挥中心亲自主持召开国家防总紧急办公会,研究分析台风发展动向,强化部署台风防御工作。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多次主持召开国家防总紧急异地会商会议,传达中央领导批示精神,与相关省(区、市)和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一起研究台风防御对策,提前安排部署各项防范措施。这些强有力的措施,一方面加强了台风防御工作的指挥,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统一行动;另一方面提高了各地各部门对台风防御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强了广大军民战胜台风的信心和团结奋战的凝聚力,使防台风工作的各项措施得到及时、有效地落实,效果十分显著。


  台风登陆前后,浙江、福建、上海、江苏、广东、海南、山东等省市党政领导分别主持召开会议或作出批示,对台风防御工作作出具体指示。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黄小晶,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省长吕祖善,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市长韩正,海南省省长罗保铭等有关省市党政领导都亲临防汛抗旱指挥部,亲自部署防御工作。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迅速上岗到位,广泛发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按照预案,超前部署,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有力有序开展各项防御工作。实践证明,在台风防御过程中,各级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以赴,突出强化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防台责任制的落实,做到了指挥有力、决策及时、措施有效。


  2、超前部署、超常应对。每次台风生成后,国家防总始终全程密切监视台风动向,根据预测预报,提前部署、周密安排各项防范工作。在今年的台风防御过程中,国家防总先后启动了Ⅳ级以上应急响应5次(Ⅱ级2次,Ⅲ级2次,Ⅳ级1次),共派出11个工作组及时赶赴防台风一线指导防台救灾工作。国家防办先后发出28个防台风通知,及时传达中央领导和国家防总领导指示精神,并根据台风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规律和特点,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人员转移、船只回港避风、防强风、防暴雨以及山洪灾害防御、水库防洪保安等工作提前作出部署。“罗莎”等台风登陆前,陈雷部长、鄂竟平副部长到国家防总指挥中心坐镇指挥,针对节日期间防台风工作的特点和困难,及时召开国家防总紧急异地视频会商会议,分析形势,研究对策,部署防范措施。国家防办紧急动员,防办领导和有关同志停止休假,迅速上岗到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投入到节日期间的防台风工作中。气象、水文部门牺牲休息时间,加强台风和水文的监测,适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及时有效地为防台风的指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有关省市围绕着“不死人、少伤人”的目标,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各项防范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超前部署,超常规应对,在台风登陆前后连续召开全省防台风紧急会议,有关地区全面动员,强化措施,落实各项防范工作。“圣帕”台风影响期间,福建省先后召开了3次全省防抗台风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省、市、县三级加强联动,干部取消周末休假,坚守岗位,沿海有关各地关闭商店、超市、娱乐场所等公共设施,停止除抢险救灾之外的一切公共活动。省效能办还派出督察组赶赴有关地区,督察干部上岗到位和各项防台措施落实情况。“罗莎”和“韦帕”台风期间,浙江省2次启动了防台风Ⅰ级应急响应。沿海各市依法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采取停止户外活动、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市场停市及交通管制等必要的措施,以超常规的手段进行防御。“韦帕”台风影响期间,上海市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和基层防汛组织的作用,紧急组织了10万多军民奋战在防台风一线,并在10个小时内将29.1万人安全有序地转移至预定地点。有关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历次台风防御过程中,反应迅速,措施果断,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目标,突出强化政府应急管理,确保了防台救灾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为夺取今年台风防御工作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统一指挥、密切配合。统一指挥、密切配合是做好防台风工作的关键。水利、气象、民政、国土资源、海洋、卫生、建设、信息产业、交通、电力、财政、公安、农业、教育、安全生产等部门多年来按各自的行业特点和职责分工,在各级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团结战斗,通力合作,有效地提高了防御台风灾害的综合能力。台风登陆前,气象部门密切监视台风动向,对台风的生成、走向、强度以及可能的登陆地点等及时作出预报,并及时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服务,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罗莎”台风登陆前后,浙江、福建和上海气象部门共发送免费气象服务短信3771万条;海洋部门认真做好风暴潮、海浪的监测、预报和预警信息通报发布工作,对台风影响海区的海浪及沿海地区风暴增水及时作出预报,提醒有关单位采取防潮避浪措施;水利部门加强水情测报,做好水库、闸坝等水利工程的防守和调度。“韦帕”影响期间,各级水文部门发布雨水情信息和水情预测预报300多期,向各级防汛指挥部门提供了37万条水情信息;国土资源部门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巡查和预报预警。“罗莎”影响期间,仅浙江省就对296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监测巡查,成功避险3起,避免了14人死亡;交通部门加强重点公路和海区的巡查,组织海上救援行动1485起,成功救援2809艘船只、19697人;民政、公安、海洋、农业、渔业等部门协助转移安置受台风威胁的海上作业人员和危险地区群众;建设部门加强高空建筑、架空设施和广告牌等安全检查,及时采取加固、下放或拆除措施,避免造成人员伤亡;财政部门及时拨付特大防汛资金支持防台抢险和水毁设施应急修复等。


  4、以人为本、科学转移。福建、浙江、广东、上海等省市把人员转移作为防御工作的重中之重,花大力气突出抓好人员转移安置和避险工作。在转移责任制上,福建等省强调,防御的关键在转移,转移的关键在组织,组织的关键在领导,突出抓好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防台责任制的落实。在转移安排上,有关省市根据台风发展趋势和影响范围,实行分时段、分区域、分梯次转移。一是在时间上实行梯级转移。台风来临前,首先进行老弱妇幼转移,再根据风力情况适时转移青壮劳力。二是海上、陆上先后转移。先组织海上作业人员转移,再根据风力和暴雨情况实施陆上人员转移。三是在地段上实行分段转移。根据台风影响的区域,沿海不同地区梯次进行转移。在转移组织上,浙江、上海等省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一线,逐乡、逐村、逐户动员群众转移。尤其在第16号台风“罗莎”防御过程中,浙闽沿海有关地区强化了旅游人员的安全疏散转移工作,组织力量对各类景区、景点进行全面排查,利用手机短信和电视、电台等各种形式及时将台风预警信息告知每一位游客。各地调集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突出抓好旅游人员的转移、疏散和避险工作,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据统计,在今年的台风防御过程中,浙江、福建、江苏、上海、海南、广东等省市共紧急转移安置人员724.13万人。


  5、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浙江、福建、广东等省针对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威胁水库安全、山洪灾害频发、城镇内涝严重的突出问题,明确重点、落实责任、强化措施,认真做好防范工作。一是进一步落实各类水库安全监管责任制,加强水库、海塘等水利工程安全管理,及时对各类工程进行巡查、抢护和加固。二是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把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的监控、巡查和避险作为防台风工作的关键性措施。据统计,“罗莎”影响期间,仅浙江省就有1.5万名山洪与地质灾害预警员奋战在防御山洪地质灾害一线,对灾害隐患点进行逐一排查,安全转移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人员39172人。三是突出抓好城镇防台风工作。各地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低洼地、地下停车场、排水管网设施的安全检查,落实排涝措施。对高空建筑、架空设施、广告牌等采取加固、下放或拆除等措施,避免造成人员伤亡。“罗莎”台风来临前,上海市水务部门组织1000多人对特奥场馆、重大工程建设工地和排水管道进行全面检查,建设部门检查工地5000多个,塔吊等高空设置2000多座,各有关部门及时组建了应急抢险队伍,随时准备处置突发事件,确保安全。


  6、加强宣传、强化教育。为提高公众的防灾避险意识,近几年来,沿海各省市加大了宣传力度,采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知识手册、图册、挂图、明白卡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防台风安全知识、有关法规和预案,做到深入基层社区、乡村、学校,入户到人,家喻户晓,群众的防台风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对减少人员伤亡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提高各级行政首长防汛抗旱和防台风指挥决策能力,特别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上海、浙江、福建等省市针对近年来地方政府领导换届较多的实际情况,加大各级行政首长的培训力度,使这些领导同志及时熟悉情况,进入角色,担负起防汛抗旱和防台风指挥的重任。为了给建设和谐的抗灾救灾环境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国家防总和沿海省市相继出台了《关于防汛抗旱信息管理的规定》等有关文件,及时主动地对防汛抗旱和防台风宣传工作进行安排。为满足社会和群众了解防汛抗旱和防台风工作的愿望,国家防总及时主动召开新闻通气会,防总、防办的领导还在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与广大网民进行互动,既普及了相关知识,提高了公众的水患意识,又使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防汛抗旱和防台风工作有了进一步地了解和理解,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7、科学调度,讲求实效。各地按照防汛抗旱并举、减灾与兴利统筹安排的原则,在防御台风中科学调度洪水,防洪减灾与抗旱蓄水统筹兼顾,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在台风登陆前,根据气象、水文和海洋预报,适时开启沿海水闸预泄、排涝,腾空库容,降低河网水位,做好防御台风的各项准备。在台风登陆后,充分发挥水库的拦洪作用,不仅减轻水库下游的防洪压力,也为后期抗旱储备必要的水源,充分发挥了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在“罗莎”影响期间,浙江省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防洪减灾作用,全省水库、河网预泄预排水量3.48亿立方米,拦蓄洪水15.8亿立方米;“范斯高”影响期间,海南省利用台风降水较为丰沛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水库蓄水,全省各类水库工程蓄水共增加3.26亿立方米,为后期抗旱提供了水源。


  8、广泛动员、合力救灾。面对严重的台风灾害,各地一手抓防灾,一手抓救灾。各地高度重视救灾和灾后恢复工作,有关地区党委、政府及时派出工作组赴重灾区了解灾情,组织指挥抗灾救灾工作,并下拨救灾资金,调拨大批应急救灾物资,支持各地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罗莎”台风过后,浙江省政府专门召开防台抗灾视频会议,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对救灾工作作出部署,并紧急下拨2000万元救灾资金,用于抢险救灾和安置灾民,同时有关地区迅速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理赔,及时把温暖和关怀送给受灾群众。由于各地高度重视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灾民安置及时妥善,基础设施恢复较快,确保了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


  三、防台风工作的成功经验


  由于我国台风防御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和采取的措施及时有效,大大减轻了台风灾害损失,特别是台风死亡人数与以往相比大大减少(2007年台风共造成62人死亡,其中第16号台风未造成人员死亡),防御台风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防台风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由被动地、盲目地承受台风灾害,到主动地、有针对性防御台风灾害的重大转折。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以下8个方面:


  1、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台风工作,重视程度是空前的。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近3年来,中央领导针对台风防御工作的批示就达65次之多,批示的内容明确、详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领导多次亲赴灾区视察灾情,慰问灾民,指导工作。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极大鼓舞了灾区群众防台救灾的信心和决心,为战胜灾害、减少损失奠定了基础。


  2、得益于预报预警能力的提高。预报预警是取得防台风工作主动权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沿海地区不断加强台风监测、预警预报、防汛通信、计算机网络和指挥决策系统等非工程设施建设,初步建成了沿海和海岛自动气象站网、气象卫星遥感监测系统、水雨情监测系统、台风预报预警系统、远程会商决策指挥系统,及时有效的预警预报为科学决策和及时组织群众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在防御台风和暴雨洪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沿海受台风影响的省市广泛开展了台风等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工作,并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及时向广大群众传播台风预报、预警信息和防台风安全知识,有效指导群众避险转移,对减少人员伤亡起到了重要作用。


  3、得益于“以防为主、防避救并举”的科学实践。在多年的防台风工作实践中总结的“以防为主、防避救并举”的防台风工作基本方针,扭转了被动承受台风灾害的局面,人员伤亡大幅减少。台风变化多端,突发性强,往往是狂风、暴雨、高潮多灾并发,与台风盲目抗争不仅难以奏效,还往往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损失。在近年来的台风防御工作中,各级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把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防台救灾工作全过程,突出抓好“防”、“避”、“救”三个重要环节。在台风到来前,以“防”为主,充分准备,积极防范;在台风到来时,以“避”为主,及时撤离,避免人员伤亡;在台风过后,以“救”为主,及时实施和做好各项救助救援工作。在转移责任制上,突出抓好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防台责任制的落实;在转移安排上,根据台风发展趋势和影响范围,实行分时段、分区域、分梯次转移;在转移组织上,实行逐乡、逐村、逐户动员转移。这些措施既保障了群众安全,又避免了人员转移扩大化,避免了无谓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又做到了人员转移的科学安排,有效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得益于防灾工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大陆海岸线总长18830公里,已建海堤13649公里,保护人口5814万人,保护耕地5890万亩,保护区内国内生产总值1.82万亿元。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沿海地区持续不断地开展海堤达标建设。尤其是近几年来,沿海各地进一步修订完善海堤建设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因地制宜地出台了筹集资金的有关政策和办法,海堤达标建设进展较快。目前我国已建成达标海堤7008公里,其中重点达标海堤5318公里,占重点海堤总长的65.7%。重点海堤的防台风标准也由90年代初的5至10年一遇提高到现在的50年一遇以上。在历次台风防御过程中,浙江、福建、上海等省市已建的标准海塘、水库等主要水利工程经受住了考验,没有一处标准海塘决堤,也没有一座大中型水库垮坝,充分发挥了工程的防灾减灾效益。


  5、得益于责任制体系的建立健全。实践证明,加强党的领导,坚持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我国防汛、防台风工作中一条最成功的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卓越体现。在历次防台风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强化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防台责任制的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以赴,明确责任,靠前指挥,各级领导迅速上岗到位,深入一线,广泛发动,落实措施,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日夜奋战在第一线,组织广大群众全力投入防台抗灾工作,保证了各项防御工作及时、高效地开展。


  6、得益于防台风预案体系的不断完善。在国家防总和沿海省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沿海各地根据台风灾害特点、威胁范围以及工程设施的现状,按照以防为主、防避结合的原则,全面开展了防台风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工作。对防御台风工作的责任、任务、措施和实施程序等逐一加以规范,初步形成了防台风预案体系,预案编制完成的比例越来越高,预案的种类和要素越来越齐全,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不断增强。沿海受台风影响的省(区、市)都制定了省级防台风预案。我国受台风威胁的499个县市中,有371个县市完成了防台风预案的编制,占总数的74%;有291个县编制了伤员救护等卫生系统处置预案,273个县编制了交通系统防台风预案,280个县编制了电力设施防台风预案,263个县编制了城乡建设系统防台风预案,238个县编制了防御山洪灾害预案,228个县编制了供水系统防台风预案,231个县编制了防台风海上救护预案等。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处置灾害过程中各类突发事件,对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发挥了作用。


  7、得益于防台风机制的不断创新。近年来,福建等省不断创新防台风工作机制,制定了宣传动员、领导包片挂点、政府协调、堤坝巡查和效能督查等机制。特别是今年,福建省推行了“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新工作机制。“预警到乡”就是把预警工作纳入乡镇应急管理内容,全省绝大多数乡镇都建成了信息接收和再发布平台,初步建立了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预警体系;“预案到村”就是突出基层这个重点,每个行政村都要编制相关防台风应急预案,受台风影响可能性较大的行政村要编制专门的防台风应急预案。目前,福建全省1.5万个行政村中,已有91%以上的行政村完成了防台风预案编制工作;“责任到人”就是把防台风预案中每一个环节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强化了基层组织和单位的主体责任。为保障预案落到实处,福建省增加监察厅为防指成员,强化效能监察督查和事故责任处理。在防御台风过程中,监察机关及时对防御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察,一旦发生灾害,采取倒查方式,逐级追查责任。效能督查机制为各项防台机制和防御措施的落实提供了有力保障。2006年福建因台风处理了30多名干部,产生了很大的威慑力量,促进了防台风工作责任到位、干部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


  8、得益于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加强防台风应急管理,有效预防和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是各级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国家防总和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依托有关法律法规,狠抓预案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应急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在防台风的实践中,各地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了统一指挥、反映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在历次防台风过程中,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依照防台风预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各级领导广泛发动、靠前指挥,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密切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奋力抗灾,形成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军民之间团结防台的强大合力,确保了各项措施的落实。各级政府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现在防台救灾工作的全过程,台风虽强,但应对有序;暴雨虽大,但防范有力;灾害虽重,但抗灾有效,各项防范工作规范有序,忙而不乱,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四、问题及建议


  虽然2007年的台风防御工作取得了重大胜利,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但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下大力气加以解决,从根本上提高防台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针对我国防御台风工作的现状,下一步应着力做好以下6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和预警能力。台风登陆前,实施人员转移、组织船只回港避风是减少人员伤亡的有效措施。及时准确的预报预警是实施人员科学转移的前提,经过努力,虽然近些年预测预报能力不断提高,但受科技水平的限制,目前台风的预测预报精度还不够高,特别是预报台风登陆的地点跨度仍比较大,每次台风不得不转移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几万艘甚至十几万艘出海船只回港避风。虽然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但避空和转移扩大的情况时有发生,财力物力消耗很大。为此,要在大力加强台风综合监测系统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台风预报的研究,包括台风走向、登陆地点、风力半径、雨强及范围的预报,并尽可能延长预见期,提高预报精度。同时,要研究面向公众快速高效、覆盖面广的灾害预警手段和措施,切实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范围和时效性,最大限度地提高群众受警程度,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


  2、进一步完善防御台风的预案。目前,全国受台风威胁的499个县市中,仍有128个县市尚未完成防台风预案的编制,占总数的26%,各地海上救护、电力系统、交通系统、城乡建设系统等行业防台风预案体系尚不健全。近几年防台风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沿海有关省市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修订完善防台风预案,尤其要高度重视超强台风的防御问题,提早制定超强台风正面袭击时的应对措施,不断建立并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台风预案体系。气象、海洋、建设、交通、农业、国土、卫生、电力等有关部门要按照防台风职责分工抓紧制定行业防台风预案;在完善省级防台风预案的同时,要下大力气推动市、县、乡镇和农村四级防台风预案的编制工作。


  3、进一步加强城市应急排涝设施建设。近年来,沿海各省加大了防洪工程建设力度,防洪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沿海地区排水标准相对偏低、排涝能力不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的问题日益突出。“韦帕”影响期间,浙江省有8个县级城镇内涝受淹,上海市区有128条马路积水;“罗莎”影响期间,浙江省南部沿海有4个县级城镇因涝或小流域山洪局部受淹;杭州市遭遇40年一遇的内涝,主城区有533处道路积水,最大水深达1.5米,交通一度陷入瘫痪,对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较为严重的财产损失。沿海省市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全面规划,特别在新城建设和旧区改造时,要统筹考虑地形地貌特点和洪涝灾害风险等因素,加快城市和平原区排涝工程建设,建立标准适度、符合发展需要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


  4、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的指导。台风来临前,大规模转移危险地区群众已成为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的有效措施。但每次台风都需要转移大量人员,暴露出基础设施抗风能力不够和城乡建设规划存在不足的突出问题。沿海地区房屋尤其是农房抵御强台风和超强台风的能力普遍偏低,台风到来前不得不从危房中转移出大量人口;由于城乡建设缺乏规划,选址不当,很多群众生活在山洪灾害易发的山丘区、洪水暴涨暴落的河滩地、易内涝积水的低洼地等高风险地带,为确保安全,台风到来前必须转移大量群众,任务十分繁重;由于渔业防台风基础设施落后,全国海岸线平均每244公里才有1个一级以上渔港,数量严重不足,只能满足30%的渔船安全避风,大量船只不得不在防风能力较弱的渔港中停泊。沿海地区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和城乡房屋建设的规划指导和投资建设,通过提高抗风、防汛、除涝等标准来保证群众生命安全,把百万人员大转移转变为加强平时防御工作上来,把被动承受台风灾害转变为有效减轻灾害风险上来,创建防台风合理、和谐的客观环境。


  5、进一步研究制定人员转移安置办法。在历次台风防御过程中,有关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反应迅速,措施果断,突出抓好人员转移工作,有效地减少了人员伤亡。但在人员转移过程中,转移时机的选择和大量人员转移后的安置和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对需要转移安置的上百万群众来说,一方面避灾场所严重不足,难以满足需要,大部分群众只能就近就地临时安置;另一方面,大容量避灾场所的安全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值得重视。建议抓紧研究防台风人员转移安置、避灾场所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台风防御过程中人员转移安置问题。


  6、加快建立农业、渔业和农房保险机制。由于我国水旱灾害保险等社会化的救灾救助保障体系尚没有建立,灾区农业、渔业生产周期长,又是弱势产业,风险承受能力低。一旦遭遇灾害,单纯依赖政府救灾,但政府下拨的资金满足不了群众恢复生产、生活的需要。建议加强对农业、渔业、农房保险机制的研究,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防台风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改事后救助为事前保险,逐步建立台风灾害风险分担的长效机制。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7年12月7日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