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2007年防汛工作总结

2007-12-04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2007年防汛工作总结


2007年11月

 

  2007年,我国气候异常,降雨分布不均,洪涝灾害属偏重年份。淮河流域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长江、黄河、珠江流域的一些支流以及浙闽沿海等地的部分中小河流发生了超过历史实测记录的特大洪水,西南、华南和西北等地发生了严重的暴雨、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有8个台风或热带风暴在我国沿海登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总及早部署、科学调度,各地、各部门紧急动员、合力抗灾,广大军民奋力抗洪抢险救灾,夺取了今年防汛抗洪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汛情、灾情


  (一)汛情


  2007年汛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西偏强,淮河流域、长江中上游、珠江上游、汉江、黄河上中游、海河南部、浙闽沿海和西南诸地降雨明显偏多,其中淮河流域较常年同期偏多2~3倍,黄河上游偏多3~6成,西部大部地区偏多3~7成。江南诸省、松花江流域、内蒙古东部北部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少4~6成。


  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淮河流域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长江上中游部分干支流、太湖流域、黄河中游部分支流、珠江流域、浙闽沿海,以及内蒙古、辽宁、云南、新疆、西藏等地部分中小河流发生了超警洪水。长江流域湘江、丹江,黄河流域洛河,珠江流域韩江、都柳江发生了较大洪水。长江支流渠江、淇河、老灌河、耒水、涞水,黄河支流汾河、涑水河、亳清河,福建霍口溪,怒江支流南汀河,塔里木河支流卡木斯浪河等数十条中小河流发生了超过保证水位或历史记录的大洪水。重庆璧南河,贵州曹渡河,广东南渡江、公和水等一些中小河流洪水重现期超过百年一遇。


  今年我国台风生成和登陆明显偏晚,后期相对集中,强度偏强。截至11月30日,今年在西北太平洋洋面共生成台风或热带风暴25个,较常年偏少。其中有8个台风或热带风暴在福建、浙江、广东、海南等省登陆,比常年略偏多。


  今年的汛情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淮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6月下旬至7月下旬,淮河流域连续发生大范围、高强度、长历时的降雨过程,累计降雨量达430毫米,为常年同期的2~3倍。受持续性强降雨影响,淮河干支流发生多次洪水过程,淮河上游出现四次洪水过程,以第二次洪水为最大。淮河干流王家坝~润河集河段超过保证水位,超幅0.29~0.82米,润河集出现了历史最高水位。王家坝水文站7月11日4时出现最高水位29.59米,超过保证水位0.29米,相应流量8030立方米每秒,为有实测资料以来第二高水位;润河集水文站11日18时最高水位27.82米,超过历史实测最高水位(27.75米,1982年)0.07米,相应流量7400立方米每秒。据测算,王家坝、润河集最大30天洪量小于1954年、大于2003年,正阳关、蚌埠、洪泽湖与2003年基本相当。依据淮河流域性大洪水定义及量化指标综合评价,2007年淮河洪水总体大于2003年、小于1954年,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


  二是极端灾害天气频繁发生。今年汛期,我国受局部强对流天气和台风登陆影响,强降雨灾害天气过程频繁发生。广东省雷州市唐家镇最大1小时降雨213毫米,最大24小时降雨739毫米,超过200年一遇。淮河流域的安徽临泉迎仙、河南罗山涩港两站6小时雨量分别达363毫米、301毫米。山东济南市3小时降雨量高达180毫米,重庆沙坪坝24小时雨量266.7毫米,均为历史所罕见。受极端灾害天气影响,部分中小河流水位迅猛上涨。7月上旬,嘉陵江支流渠江罗渡溪站仅4天就上涨了20.57米,洪峰水位达225.37米,超过实测历史最高水位0.33米,为1953年建站以来最大洪水。7月中旬,重庆市璧南河青杠站水位仅一天半就上涨了近9米,洪峰水位达273.66米,超过保证水位2.66米,重现期超过百年。受热带风暴“帕布”和热带低气压的共同影响,广东公和水杜陵水文站8月11日洪峰水位13.99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34米。


  三是台风前少后多强度大。今年共有8个台风或热带风暴在我国沿海登陆,较常年(7个)略偏多。8月以前,仅第3号热带风暴“桃芝”在我国广西沿海擦边而过,时间较常年偏晚8天。8月以后,先后有7个台风或热带风暴在我国登陆,登陆数量明显增多,量级明显偏强。其中第9号台风“圣帕”、第13号台风“韦帕”和第16号超强台风“罗莎”鼎盛时期强度都达到超强台风量级。第16号超强台风“罗莎”发展快、风力强、影响范围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浙江登陆时间最晚、强度最大的台风。台风影响范围广,涉及浙江、福建、江苏、上海、广东、广西、海南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跨太湖、珠江、长江、淮河、辽河五大流域和浙闽地区。受台风和暴雨影响,部分地区江河水位陡涨,库塘暴满,风、雨、洪、涝多灾并发,有些省市重复受灾,损失严重。


  (二)灾情


  与常年相比,今年的洪涝灾害可以概括为“两多两少”,即受灾面积多,受灾人口多,因灾死亡人数少,直接经济损失少。总体呈广、重、频、轻四个显著特点:


  一是受灾范围广。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不同程度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1.80亿亩,成灾9734万亩,受灾人口1.80亿人,因灾死亡1203人,倒塌房屋10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071亿元。浙江、安徽、湖南、四川、河南、湖北、江苏、重庆等省区市受灾较重。


  二是局部灾害重。四川、云南、重庆、贵州、湖北、河南、陕西、山东、广东、山西等省市部分地区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一些地区重复受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据统计,全国因山洪灾害死亡人数占洪涝灾害死亡总人数的七成以上,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山洪灾害60多起。7月底8月初,发生在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界处的一次强降雨过程就造成近200人死亡或失踪。淮河洪水期间,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洪涝受灾面积3866万亩,受灾人口255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55亿元,分别占全国洪涝灾害损失的21%、14%、14%。


  三是城市内涝频。7月17日重庆市主城区24小时降雨266.7毫米,陈家桥24小时最大降雨量达350毫米,创115年有记录以来之最,城区严重受淹。7月18日17时济南市主城区1小时降雨高达151毫米,创有气象记录以来之最。严重的暴雨洪涝造成两座城市街道进水,交通中断,103人死亡或失踪。武汉、西安、郑州、杭州以及一些中小城市也发生了严重过洪和内涝灾害。


  四是总体损失轻。由于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加强预测预警预报,周密部署,科学调度,有力防范,今年的洪涝灾害损失与常年相比明显偏轻,减灾效益十分显著。今年淮河洪水量级大于2003年,但与2003年相比,沿淮三省淹没面积减少了2/5,转移人数减少了2/3,倒塌房屋减少了4/5,农作物受灾面积减少了1/2。据统计分析,今年全国因洪灾死亡人数较常年减少五成,减少受灾人口4615.2万人,经济损失减少两成,减淹耕地6078.8万亩,减免城市进水200多座,减灾效益达2000多亿元。


  二、防汛抗洪工作


  2007年的防汛抗洪工作,实现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确保了大江大河、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大中城市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最大限度减轻了灾害损失。防汛抗洪工作取得的伟大成绩,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在防洪减灾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得益于防洪综合措施的全面落实,是各级政府实施有效管理和我国应急机制不断完善的结果;得益于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高,是推动和实践“两个转变”,对洪水实施全方位管理的成功实践。在整个防汛抗洪工作中,呈现了依法防洪、科学防洪、协调有力、紧张有序的局面。总的看,暴雨虽强,但应对有序;洪水虽大,但防范有力;灾害虽重,但损失较轻。防汛抗洪工作成效十分显著。


  一是领导重视、靠前指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抗洪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华建敏国务委员等中央领导同志200多次对抗洪抢险和防台风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胡锦涛总书记亲临重庆抗洪一线视察灾情,慰问灾区群众,指导防汛抗洪工作,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防汛抗洪斗志。在淮河流域防汛的关键时刻,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赶赴淮河抗洪第一线查看汛情灾情,并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抗洪救灾工作。在淮河洪峰到来前,回良玉副总理亲临国家防总指挥中心主持召开国家防总紧急会商,科学果断决策运用蒙洼蓄洪区分洪蓄水,随后在国务院主持召开了全国防汛抗洪救灾电视电话会议,进一步全面部署防汛抗洪救灾工作。在抗御今年第13号、第16号超强台风过程中,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对防台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10月7日,回良玉副总理主持召开国家防总紧急办公会议,传达温家宝总理关于第16号超强台风“罗莎”防御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部署台风防御工作。据统计,今年汛期,仅回良玉副总理就主持召开了六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国防汛抢险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情系群众,高度关注各地防汛抗洪救灾工作,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战胜洪涝灾害的决心和信心。受灾地区各级政府按照国家防总的统一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广泛动员、精心组织、科学调度、靠前指挥,及时启动防汛抗洪应急响应,加强指导,强化管理,确保了防汛抗洪和抢险救灾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为夺取抗洪救灾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是及早部署、落实有力。今年的防汛抗洪工作动手早,抓得紧,落得实。1月,国家防总办公室在广州市召开了全国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在总结2006年工作的基础上,及早研究安排2007年防汛抗旱工作。4月5日,回良玉副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家防总今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全面部署2007年全国的防汛抗旱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防汛指挥部成员以异地视频会议形式参加会议。4月上旬,国家防总举办了第二期地市级防汛抗旱行政首长培训班,提高行政首长防汛抗洪指挥决策能力。4月下旬至6月底,国家防总组织开展全国性防汛抗旱工作检查,分四个层次对大江大河、重点水库和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及各地防汛准备工作进行了检查。回良玉副总理亲自检查了长江防汛准备工作,并在湖南长沙召开了长江流域防汛工作会议。5月9日,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主持召开全国水库安全度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水库安全度汛工作进行了部署。6月上旬,国家防总首次会同监察部联合通报了大江大河、重要病险水库、重点防洪城市和主要蓄滞洪区行政首长防汛责任人,加大责任监督力度。6月中旬,国家防总会同总参作战部举行了永定河联合军地防汛联合演习。国务院批复了淮河、大清河防御洪水方案,国家防总批复了三峡、尼尔基等骨干水库洪水调度方案。汛前,国家防总商财政部及时安排度汛应急资金5.3亿元,支持地方水毁工程修复和度汛应急工程建设。汛期,国家防总密切监视全国汛情、工情、灾情和各地工作动态,加强工作督促指导。根据雨情、汛情和风情变化,国家防总组织有关部委和省市参加的紧急会商20多次,发出紧急通知80多次,先后派出工作组或专家组50多个,第一时间全方位加强防汛调度和工作联动,有力地支持和指导地方防汛抗洪和应急抢险救灾工作。


  地方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按照国家防总的统一部署,结合当地实际,汛前都召开防汛指挥部全体成员会议安排部署工作,组织开展汛前检查,层层落实防汛责任制,举办专题培训和实战演习,逐级落实防汛抢险队伍,落实度汛应急经费,储备防汛抢险物资,抓住汛前有利时机,抓紧开展进行水毁工程修复和应急度汛工程建设。扎实有效的汛前准备工作,为汛期夺取防汛抗洪工作的胜利争取了主动。


  三是依法防洪、规范有序。防汛法规的不断健全,人们法制观念的提高,进一步规范了防汛抗洪工作,今年的防汛抗洪呈现协调有序、从容应对的局面。根据汛情的轻重缓急程度,国家防总先后启动防汛Ⅳ级以上应急响应51次,其中针对淮河防汛抗洪,首次启动国家防总Ⅰ级应急响应。在淮河抗洪过程中,国家防总、淮河防总和河南、安徽、江苏省防汛指挥部根据《防洪法》、《防汛条例》、《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及《淮河防御洪水方案》等法规预案,加强对防汛抗洪工作的统一指挥调度。各部门齐心协力、通力合作,上下游、左右岸顾全大局、团结抗洪,确保了重点工程和重要地区的防洪安全。淮河防总和安徽省防指依法逐级提升应急响应等级,安徽省依法宣布了紧急防汛期,采取一系列防汛抗洪应急措施,调动各方面力量,全力抗洪抢险救灾。在长江干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时,长江防总依据《长江流域洪水调度方案》和《三峡水库2007年度汛方案》,调度长江三峡等骨干工程拦蓄洪水,有效缓解了上下游防洪压力。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依法规范防汛抗洪救灾程序,加强有效管理,发挥各部门职能,调动社会力量,“拦、分、蓄、泄”井然,“防、抢、撤、救”有序,实现了防洪减灾效益最大化。


  四是以人为本、科学调度。今年的防汛抗洪工作,各地始终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方针,把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放在第一位,加强监测、及时预报,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及时启动综合防御措施,提前对危险情况发出预警预报,及时组织转移受威胁地区的群众,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统计,今年在防御洪涝和台风过程中,各地共紧急转移安置群众达1315万人次,组织回港避风船只13万艘次,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特别是抗御淮河流域性大洪水和防御第16号超强台风“罗莎”期间,大规模组织人员紧急转移和渔船回港避风,没有造成1人死亡,这在国内国外抗洪减灾史上都是少有的。


  在防洪工作中更加注重了调度的科学性和指挥的统一性。抗御淮河大洪水过程中,全面贯彻了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淮河防御洪水方案》和“上蓄、中畅、下排”的防洪调度原则,国家防总、淮河防总和河南、安徽、江苏省防汛指挥部加强会商,仅7月9日一天,国家防总就组织了4次会商,分析雨水情趋势,研究应对措施。在防洪调度中,有关省顾全大局,团结抗洪,服从国家和流域防总的统一调度,充分发挥堤防、水库、蓄滞洪区、水雨情测报、防洪调度系统等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综合功能,利用上游水库拦洪错峰,主动启用行蓄洪区分滞洪水,提前开启下游排洪通道加快洪水下泄,整个过程协调有致、井然有序,实现了从被动抗洪抢险到主动防御的转变,实施对洪水的有效管理。


  五是运用工程、效益显著。1998年长江、松花江大洪水过后,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大幅度增加防洪工程建设投入,重点加强江河治理和水库除险加固。尤其是2003年淮河大水后得到加快建设的治淮骨干工程,今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创造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为减轻淮河干流的防洪压力,河南、安徽利用淮河上游的宿鸭湖、南湾、燕山、石漫滩、鲇鱼山等18座大型水库共拦蓄洪水21亿立方米,削减洪峰流量都在82%以上;先后启用的蒙洼、老王坡等10处行蓄洪区,行蓄洪总量15亿立方米,降低了淮河干流水位,缩短了高水位持续时间;江苏省敞开所有工程下泄洪水,其中入江水道最大流量8500立方米每秒,入海水道最大泄流2070立方米每秒,洪泽湖最大出湖流量11400立方米每秒,有效降低洪泽湖水位,减轻了中上游防洪压力。长江干流三峡工程已基本建成,今年首次拦蓄长江洪水,减轻了长江中下游干流防洪压力。


  六是团结协作、救助有效。在今年防汛抗洪工作中,各地各部门积极配合,防汛抗洪和抢险救灾机制高效有序运转。国家防总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积极采取措施,全力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工作。一是强化了应急管理。国家防总密切监视汛情灾情,根据汛情灾情变化,依据《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及时启动防汛Ⅳ级以上应急响应达51次。民政部及时掌握各地灾情变化,先后启动救灾应急响应49次,帮助灾区做好群众生活和恢复重建工作。国土资源部及时部署地质灾害防御工作,通过监测预警、群测群防和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成功预报地质灾害840起,避免了3.6万人的伤亡,减少财产损失4.8亿元。交通部先后发布20余期极端天气预警警报、12期重大公路气象预警信息,积极开展防台风海上救助和指导地方公路防汛工作,共组织、协调海上搜救行动1485起,派出救助船舶6407艘次、飞机194架次。信息产业部积极做好通信保障工作,共出动抢修人员超过13.8万人次,调用抢修车辆设备约2.7万台次,配合发送公益应急短信约2.3亿条,有力保障了抗洪救灾通信工作。农业部主要领导先后主持召开5次部防汛抗旱领导小组办公会议,下发防台紧急通知3次,针对洪涝台风适时启动应急响应6次。卫生部积极开展突发灾害的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工作,先后派出医务人员约14万人次,医治伤病人员145.2万人次,发放药品合6300万元,消毒面积达3.3亿平方米。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提早对尾矿库安全度汛工作进行部署,结合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加大水旱隐患排查力度,落实防汛减灾防范措施,发生事故险情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全年尾矿库事故下降37.5%。中国气象局密切监视天气形势变化,加密预报频次,及时发布气象信息,在淮河和长江防汛抗洪的关键时刻,气象部门提供淮河流域滚动降雨定量预报38期,长江上中游降雨定量预报62期,共启动防台Ⅱ级以上应急响应5次;二是加大了经费支持。国家防总商财政部及时下拨13.7亿元防汛经费支持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发改委积极筹措资金,安排299.52亿元中央投资,实施大江大河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时安排11亿元用于行蓄洪区移民迁建等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及时下拨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35.96亿元,帮助灾区做好群众生活和恢复重建工作。财政部加强与国家防办的沟通,急事急办,积极筹措和下达防汛抗洪应急资金13.7亿元,并会同水利部积极开展了淮河行蓄洪区运用补偿相关工作。铁道部汛前投入资金6.3亿元,抢修防洪工程1805件,并下达3.15亿元开展灾后恢复工作。交通部投入2亿元公路水毁抢修资金。农业部及时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2.45亿元,支持灾区农业生产恢复工作。卫生部落实了8763万元卫生救灾防疫专项经费,支援灾区卫生防疫工作;三是加强了物资调配。国家防总紧急调拨50艘冲锋舟、530只橡皮舟、100万条编织袋、80万平米编织布、24万平米无纺布、1.5万件救生衣等中央防汛物资,支持灾区抢险救灾。民政部及时调拨救灾帐篷4.36万顶,动用中央储备物资安置灾民,解决受灾群众的生活困难。农业部动用国家救灾备荒种子520万公斤,支持灾区恢复生产,同时跨省调运绿豆种子30万公斤,帮助安徽恢复灾后农业生产。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等部门全力保证抗洪救灾物资的运输工作,对抢险救灾物资运输做到优先安排、重点保证,确保抢险救灾物资及时运送到位;四是及时派出工作组或专家组现场指导。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中国气象局等部门及时派出多个工作组和专家组及时赶赴洪涝灾区,协助地方开展抗灾救灾工作;五是加大了抢险救灾力量。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公安干警在抗洪抢险救灾过程中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承担了大量急难险重的任务。全军共出动兵力20.5万人次,组织民兵预备役54.5万人次,动用车辆7300余台次、舟艇1.7万艘次、直升机47架次,成功转移群众43.4万人。武警部队出动兵力15.6万余人次,动用车辆2万余台次、舟艇3060艘次,成功转移群众5.4万人。全国公安部门出动警力13.5余万人次,车船5.06万余辆次,解救群众近百万人,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六是加强了宣传报导。中宣部、广电总局加强对防汛抗旱宣传工作的指导,召开了大型新闻通气会,要求各新闻单位切实做好防汛抗洪救灾的宣传报告,并在中央电视台、新华通讯社等中央各大新闻媒体上积极组织了多次专项宣传报道工作。


  三、经验与启示


  2007年的防汛抗洪工作,依靠我国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依靠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依靠不断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发扬98’伟大抗洪精神,战胜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及科学防控、依法防控、群防群控指导方针的威力,初步实现了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主要经验和启示是:


  (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方针


  以人为本是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方针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新时期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的防汛抗洪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汛指挥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是新形势下防汛抗洪工作目标的准确定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具体表现。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以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防汛抗洪救灾工作全过程。在预案制订中,始终强调工程安全和人员安全两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确保群众能够安全转移、妥善安置。当每次台风登陆前,当可能发生局部强降雨和山洪灾害征兆时,当防洪工程突发险情或拦蓄洪水运用时,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首先想到的是群众的安危,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防洪抢险各项措施中,贯穿到防洪工程的调度运用中,贯穿到各项防汛工作中,及时发布预警预报,及时组织群众安全转移,及时对受灾群众做出妥善安置,已成为防汛抗洪工作的第一要务。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国防汛抗洪理念的升华,不仅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也是体现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标杆。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作为防汛抗洪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防洪安全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对人民群众的危害,是党和政府的防洪工作之根本,防洪安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二)必须坚持依法科学防洪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制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做好防汛抗洪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随着我国防洪法规的不断完善,进一步规范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水环境的影响,对维系人与自然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社会整体的防洪抗灾能力至关重要。我国已陆续颁布实施了《水法》、《防洪法》、《防汛条例》和《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防汛抗洪法规体系。近年来依法编制了一系列与防汛有关的应急预案和防洪调度预案,防汛抗洪工作基本实现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防汛抗洪工作,从机构建设、责任制落实、预案制订、应急响应、防洪调度、队伍建设、物资储备、人员转移安置等各个环节都做到有法可依,确保了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


  科学调度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做到既有效控制洪水又给洪水以出路,既积极抗洪救灾又主动规避风险,既保障重点地区防洪安全,又要兼顾一般地区的利益,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洪水管理,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减灾效益。防汛抗洪调度的科学性,体现在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决策、实施的全过程,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今年的防汛抗洪工作充分体现了科学防洪、依法防洪,对洪水实施全方位管理的新特点。在防御今年淮河大水中,国家防总、淮河防总和沿淮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按照 “上拦、中畅、下泄”的调度原则,全面权衡利益关系,统筹考虑防洪工程的运用时机和运用方案,合理安排“拦、分、蓄、滞、排”措施,统一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各部门和地区间的关系,顺势而为,科学有效地疏导洪水,张弛有度,防控有序,对洪水实施了有效管理,最大限度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


  (三)必须强化政府管理责任


  防汛抗洪工作属社会公益事业,涉及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和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这正是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责所在。多年的实践证明,防汛抗洪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不仅是一条成功的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卓越体现。在今年防汛抗洪工作中,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加强对防汛抗洪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落实措施,靠前指挥,有效动员组织了社会力量,保证了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各项措施的高效顺利实施,取得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把防汛抗洪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一线指挥,慰问受灾群众,部署和指导各项防御工作,组织协调各部门合力抗洪救灾,指挥调度高效有序,防汛抗洪能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得到充分调动,防汛抗灾工作成效十分显著。实践再一次证明,防汛抗洪工作只有坚持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才能有效组织各部门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强大合力,才能保障各项应急抢险救灾措施得以顺利实施,取得防汛抗洪救灾的胜利。


  (四)必须依靠综合防控措施


  建国以来,根据“蓄泄兼筹”的方针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我国大江大河已初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防汛抗洪工程体系。同时,水文气象监测预报、防汛通信、信息传输、洪水预警、防洪调度、指挥决策等防洪非工程措施也不断完善,两者相得益彰,形成了比较健全的防汛抗洪综合体系。从今年淮河防汛抗洪实践看,从雨水情监测到河道、水库、蓄滞洪区的联合调度运用,既有防又有治,既有控又有疏,多种手段并用,多项措施相济,统筹兼顾、合理调度,上下联动、协调有序,使洪水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防洪建设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既要重视大江大河防洪工程建设,也要重视中小河流抗灾能力的提高。既要重视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硬件建设,也要重视机构、预案、监测预警、信息传输、指挥调度等非工程软件设施建设,注重完整的防洪综合体系建设。要依托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升,增加对防洪减灾事业的技术引进和资金投入,增强防汛抗洪工作的科技含量,从社会发展对防洪减灾的需求出发,确定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建设的长远目标和近期任务,全面建设与社会经济高度现代化相适应的防洪减灾综合体系,以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为依托,全面提高我国防洪减灾综合能力,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防洪安全保障。
  (五)必须强化应急管理能力


  洪涝灾害具有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危害性广的特点,传统的工作方式难以适应新时期对防灾减灾工作的要求,必须尽快加强应急体制和机制建设。近年来,中央和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了一整套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机制,根据险情灾情的等级,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以快捷有效的方法遏制险情灾情的发展蔓延。今年汛期,国家防总及时启动防汛Ⅳ级以上应急响应51次,其中针对淮河大水,首次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及时派出50多个工作组或专家组赶赴抗洪抢险一线,协助和指导地方处理各种突发险情和灾情。各地也根据汛情灾情需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部署防汛抗洪各项工作。在今年淮河抗洪抢险斗争中,国家防总、淮河防总和河南、安徽省先后启动高级别的应急响应,采取了一系列防汛抗洪和救灾非常措施,调集各方面力量,全力投入防汛抗洪工作。在抗御今年第13号超强台风过程中,浙江省及时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动员社会民众,全方位开展防御工作,有效组织了人员安全转移和船只回港避风,对台风可能引发的水库安全、山洪灾害等次生灾害也加强了防范,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气候条件日趋复杂,极端突发性灾害天气日趋频繁。同时,我国的经济建设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防汛抗洪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特点。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防御洪涝灾害而言,防洪工程设计防御标准是有限的,超标准洪水总会发生,且工程标准越高,一旦失事,潜在的风险也越大。局部突发性强降雨造成的暴雨山洪、泥石流、滑坡和台风暴潮等灾害不可能消除。经济越发展,对防洪保安要求越高,洪涝灾害风险也越大。洪涝灾害的必然性和突发性决定了防洪减灾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绝不能有短期行为。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要不断完善统一决策指挥、部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具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运转灵活高效的防洪抗灾体系,不断提高和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细化机制运行的配套措施,不断优化各项应急预案,努力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六)必须坚持防洪工程建设


  防洪工程是防御洪水、控制洪水和洪水管理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防洪工程在防洪减灾中的作用。在历次防汛抗洪斗争中,我国的防洪工程在拦洪错峰、分洪减压、泄洪排涝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经济效益巨大。正是防洪工程的功效,每年减少数百座城市进水,减免几千万亩农田受淹,保护了国家重要交通干线和基础设施的安全。今年淮河防汛抗洪中,近年来加快建成的治淮骨干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淮河上游18座大型水库共拦蓄洪水21亿立方米,水库削峰率均达八成以上,大大减轻了淮河干流防洪压力。蓄滞洪区的及时运用,化解的高水位风险,减轻了堤防防守压力。下游入海、入江水道全面开启,为尽快降低洪泽湖水位、加快中游洪水下泄提供了保障,工程效能功不可没。


  四、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加强的工作


  今年的防汛抗洪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的防洪工程体系还有许多与当前防汛抗洪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如功能单一、体系不完善、安全隐患多等问题比较普遍,特别是量多面广的病险水库、中小河流堤防、安全设施严重不足的行蓄洪区等,制约着防汛抗洪整体能力的提高。同时,防洪工程在发挥减灾效益的同时,往往会遭受洪水的严重破坏,工程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老化。因此,必须建立防洪工程长效投入机制,确保防洪工程建设维护处于良性发展状态,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前突出的问题是:


  一是“两小”防洪标准低能力差。长期以来,我国中小河流、中小型水库工程投入少,防洪标准低、安全隐患多、安全设施不足、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当前洪涝致灾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虽然每年汛前对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库安全度汛作了大量工作,但都是非工程方面的,而工程标准低、隐患多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中小河流灾情重,中小型水库工程出险多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今年汛期,我国洪涝灾害死亡总人数为1203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071亿元,主要发生在中小河流上。发生垮坝的7座水库也全部是中小型水库。


  二是水电站等安全隐患多。多年来,一些水电站水库、尾矿坝,由于责任制不落实,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监管缺位,立项、设计程序把关不严,越权审批严重,运行管理失控,工程出险和垮坝事件时有发生。此类电站、尾矿坝上游普遍缺少有效的雨水情监测系统,一旦发生险情不能及时通知下游群众转移,安全隐患突出,危害很大。今年汛期一些水电站先后出现险情和发生安全事故,共造成44人死亡,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7月19日,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苏家河水电站小江平坝施工料场发生泥石流,造成27人死亡、2人失踪。


  三是山洪灾害仍是防御难点。山洪灾害分布广,突发性强,目前监测、预报预警水平仍不高,往往造成群死群伤事件。今年山洪灾害死亡人数约占整个洪涝灾害死亡总人数的七成以上。主要原因:一是受局部极端强对流天气影响,山洪灾害发生频繁增加;二是我国山丘区面积分布广,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三是监测预警、工程治理、防御预案和措施仍相对薄弱;四是群众防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不强。山洪灾害始终处于高风险状态。


  四是城市防洪排涝问题突出。今年汛期,重庆、济南、西安、郑州、杭州等一些大中城市频繁发生暴雨内涝灾害,造成民房进水,交通堵塞,电力中断,甚至重大人员伤亡。主要是城市防洪管理和城市排涝设施薄弱,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与发展规模不同步,排涝标准偏低。防洪排涝应急预案不完善,应对突发性灾害天气缺乏足够的准备。小尺度、短历时、高强度的灾害性天气监测水平不高,预报预警能力不足,加之预警覆盖面不够等,往往猝不及防,造成重大灾害。


  五是水毁修复重建任务繁重。今年汛期,受江河洪水和局部暴雨山洪灾害影响,防洪工程在发挥减灾效益的同时,水毁十分严重,直接损失高达174亿元。相当数量的堤防、水库、涵闸等工程发生冲毁、淘刷、塌陷、溃决等险情,有的是旧病未愈又增新伤,防洪功能严重受损,急待修复。这些工程点多面广,修复任务十分繁重。


  因此,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工作水平


  2007年的防汛抗洪工作,各地、各流域在工作理念、决策思路、调度原则、运作方法和组织措施等方面均有较大突破,要进行认真总结和回顾。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要对较大暴雨洪水、台风暴潮和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作出全面、正确、客观的评价,找出工作的利弊得失,重要工作环节要给出科学合理评价,好的经验和做法要继承和发扬,问题和不足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今年没有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也要借鉴其他流域和地方抗洪抢险减灾的经验和教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思路,改进工作方法。通过实践,要不断深化新思路,发现新情况,分析新形势,研究新问题,不断提高防汛抗洪工作水平。


  2、科学客观评估,加快江河治理


  要全面评估今年淮河流域性大洪水,以治淮工程的巨大减灾效益为样板,深入分析论证,大力推进江河治理,加快建设和完善我国的防洪工程体系。当前要坚定不移地按照既定目标,组织对大江大河大湖的防洪工程建设进行调研,对现有水利工程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估。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出发,进一步增加水利防洪工程建设投入,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促进防汛减灾事业的发展。要在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干流和重要支流堤防、城市和重要经济区河段堤防、重要海堤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中小河流堤防、中小型水库、使用频率较高、防洪作用关键的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全面提高我国防汛抗洪工程体系的整体功能。
  3、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应急能力


  要进一步加强各级防汛抗洪指挥部办公室的能力建设,研究制定国家防总和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应急响应工作规程,明确针对不同响应级别的工作重心、部门职责、应对程序等,细化应急响应期间各部门应当承担的相应工作和责任。要在依法加强防汛抗洪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各级防汛指挥部在防汛抗洪减灾中的领导和组织权威,坚持防汛抗洪工作的统一指挥调度,各部门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建立机构健全、管理有序、运转高效、程序规范的防汛抗洪工作体系。提高防汛抗洪减灾效率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抓好灾后重建,开展水毁修复


  今年水毁工程较多,修复任务较重。各级政府要将影响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农业生产用水安全的水毁工程修复,作为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任务,优先安排资金,抓紧时间施工,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受灾地区的水利建设和水毁修复要统一规划、统筹兼顾、注重质量、抓紧实施,加强管理尽快恢复工程防洪能力。各级各有关部门都要在资金、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集中力量,为灾区恢复重建和防洪保安工程建设提供保障。


  5、完善防汛管理,加强基础性工作


  科学、高效、有序的防汛管理是防汛工作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要不断加强法规制定、预案编制、预警预报、监测抢险、决策调度、防汛组织、社会保障、工作评价等各项基础性工作。抓紧组织完成《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立法程序。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工程变化情况,抓紧修订完善江河和重要水利枢纽的洪水调度方案或调度运用计划,组织编制长江防御洪水方案及淮河、大清河、辽河等洪水调度方案。抓紧进行河道、堤防工程防洪能力复核,掌握工程的实际防洪能力。抓紧洪水风险图的制作,积极开展水旱灾害保险制度的研究。组织编写《洪水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台风防御工作评价大纲》。修订《特大防汛抗旱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防汛抗旱日常管理工作。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