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代表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作交流发言

2007-12-06

践行科学防洪理念  依法防控淮河洪水


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


(2007年12月7日)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省淮河防汛抗洪工作作一汇报:


  一、暴雨洪涝,淮河发生1954年以来流域性大洪水


  今年汛期,淮河发生了1954年以来的流域性大洪水,我省沿淮淮北地区遭受严重内涝,同时皖南山区突发山洪、泥石流灾害。雨情、汛情及灾情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是入梅晚,出梅迟,梅期长。我省淮河以南6月19日入梅,比正常年份偏迟3天。7月26日出梅,梅雨期达37天,比常年长13天。


  二是降雨集中,范围广,强度大。从6月29日至7月25日,我省沿淮淮北先后发生4次强降雨过程,累计降雨400~600毫米,淮北面平均雨量527毫米,是常年同期的1.7倍。临泉县迎仙站梅雨期37天降雨923毫米,其中最大6小时降雨367毫米,为有记录以来最大值。


  三是雨洪同向,洪水叠加,分布集中。7月份主降雨带一直在淮河水系,强降雨带与淮河干流走向一致,形成的区间洪水与上游洪水叠加,持续壅高淮河干流水位。


  四是洪水来势猛,量级大,水位高。王家坝站出现平1954年29.59米的洪峰水位,流量大于1991年和2003年。淮干润河集站洪峰水位27.82米,超历史记录。我省淮河主要站点超警戒水位21~29天,其中上段100多公里超保证水位。


  五是洪涝夹击,多灾并发,损失严重。沿淮淮北地区内涝严重,皖南、皖东地区遭受山洪灾害。


  二、科学防控,积极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


  今年淮河防汛抗洪,是在推进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进程中的一次生动实践,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防洪理念。


  (一)坚持未雨绸缪,把握防汛抗洪主动权。针对淮河洪水来得快、来得急的特点,省防指始终绷紧防汛这根弦,变被动抗洪为主动防御,汛前超前谋划,扎实开展防汛组织、工程、预案、队伍、物资等各项准备工作。按照国家防总的要求,对42.2万户的行蓄洪区居民财产进行了登记,修订了沿淮20个行蓄洪区运用预案,主汛期前完成了101处在建开口工程的复堤任务,对6座新建及扩建涵闸制定、修订了控制运用办法,落实了巡堤查险防汛民工和防汛物资,组织省、市、县和大型厂(矿)防汛机动抢险队开展了实战演练,为迎战洪涝灾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以人为本,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坚持安全至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防汛抗洪工作的首位。在行蓄洪区运用过程中,严格按照行蓄洪区运用预案规定的程序,提前下达运用准备和限时转移通知,保证群众有一定的时间准备。在核查确认行蓄洪区内群众已全部转移、堤防防守人员全部撤离后,才正式下达行蓄洪区运用命令。我省运用的9个行蓄洪区和洼地临时转移安置共58万人,无一人伤亡。


  (三)坚持科学防控,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尊重客观规律,在全面分析雨水情和汛情的基础上,科学权衡不同水利工程的作用和抗风险能力,统筹上下游,兼顾左右岸,综合运用行蓄洪区、控制性闸坝、水库、人工河道等防洪工程,实施“拦、分、蓄、滞、排”多种手段并用,多项措施相济,做到既有效控制洪水又给洪水以出路,既积极抗灾救灾又主动避险减灾。


  第一阶段,以淮干预泄为重点的防洪调度。提前开启蚌埠闸预泄淮河干支流底水15亿立方米。同时,调度颍河、涡河等支流泄水,避免涝水与洪水叠加。


  第二阶段,以蒙洼蓄洪为重点的防洪调度。7月10日上午,国家防总决定启用蒙洼蓄洪区蓄洪。王家坝闸于10日12时开启向蒙洼进洪,最大进洪流量1730立方米第秒,开闸后王家坝水位仍持续上涨到29.59米,平1954年的最高洪水位。


  第三阶段,以控制正阳关水位为重点的防洪调度。7月10日,淮河干流、史河、颍河以及区间其他支流来水汇集正阳关,淮干水位迅速上升,省防指多措并举,控制正阳关水位。一是利用大别山区梅山、响洪甸水库拦蓄支流洪水,二是启用南润段和邱家湖行洪区行洪,三是打开姜唐湖蓄(行)洪区进、退洪闸分蓄洪水,四是启用上六坊堤、下六坊堤行洪区行洪。


  第四阶段,以降低淮南以下河段水位为重点的防洪调度。鉴于淮南以下河段水位长时间居高不下,堤防防守压力不断增加,启用荆山湖行洪区,并二次启用姜唐湖蓄(行)洪区滞蓄洪水,利用怀洪新河分洪,有效降低了淮南、蚌埠以下河段的洪水位。


  (四)坚持依法防洪,确保防汛抢险有序进行。依照《防洪法》规定,从7月4日到12日,省防指将防汛应急响应由Ⅳ级逐步提升到Ⅰ级;7月10日10时,省防指宣布我省淮河、滁河进入紧急防汛期。有关市县也相应启动防汛应急响应,全面强化各项应急防汛抗洪措施。省防指派出7个督查组对各地巡堤查险、执行调度命令等情况进行明查暗访,对有关职能部门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省防指连续27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在新闻媒体发布汛情通告31期,向社会通告防汛抗洪情况,发布相关预警信息。


  (五)坚持群防群控,形成防汛抗洪的强大合力。受灾地区组织20多万干部群众巡堤查险,部队及民兵预备役人员累计出动35万人次抗洪抢险,省级防汛机动抢险队出动400多人次排险,确保了险情及时发现、迅速控制、及早排除。省防指各成员单位快速反应,主动出击,社会各界捐款捐物、鼎力相助,新闻宣传部门多角度、全方位报道防汛抗洪动态和先进事迹,汇聚成抗拒洪魔的强大合力。


  (六)坚持突出重点,切实提高防汛抗洪成效。省防指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及时明确抗洪抢险的重点及层次。一是确保淮北大堤、城市工矿圈堤和保庄圩堤等重要堤防防洪安全;二是加强淮河一般堤防、主要支流堤防、行蓄洪区堤防防守;三是兼顾内河、内湖、内圩堤防的防守。同时采取相应综合调度措施,特别是在部分支流汛情十分严峻的形势下,坚定地贯彻排涝服从防洪,支流服从干流、服从淮北大堤、城市圈堤、行蓄洪区保庄圩防洪安全的原则,保证了防汛抗洪工作紧张有序进行。


  (七)坚持科技防洪,提高防洪调度的科学性。依托水雨情测报系统、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异地会商系统等,加强气象、水文信息的预测预报,提高预见性,为科学防洪、科学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省防指每天召开会商会,科学分析、判断暴雨洪水组合特点、发展态势,研究制定对策,使洪水始终处于可控状态。预测洪峰到哪里,就超前将专家派到哪里。省防指派出15个技术专家组,重点对老险工险段进行监控,对各地发生的险情及时分析,现场指导制定抢险方案,帮助地方排除险情。


  三、总结评估,淮河防洪胜利得益于“三个保证”


  今年淮河抗洪抢险的胜利,归功于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归功于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指的正确指挥和科学调度,归功于治淮工程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1、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国家防总、淮河防总的统一指挥,是夺取防汛抗洪胜利的组织保证。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省的抗洪抢险工作极为重视和关心,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亲临淮河抗洪抢险一线视察。陈雷部长、鄂竟平和矫勇副部长亲切指导和关怀。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奋战在一线的干部群众,给了我们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力量。


  2、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指的正确指挥、科学调度,是夺取防汛抗洪胜利的技术保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省防指指导防汛抗洪工作,研究部署各阶段防守重点任务,并到一线指挥。各级防指坚持依法防洪、科学防洪,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治淮工程发挥的基础性作用,是夺取防汛抗洪胜利的物质保证。在今年淮河抗洪斗争中,已建和在建治淮工程经受了严峻考验,发挥了显著的防洪减灾效益。对比往年淮河防汛抗洪,今年我省淮河防汛有“六个明显减少”,即:堤防险情明显减少,洪涝灾害面积明显减少,已运用行洪区转移人数明显减少,上堤抢险干群明显减少,投入抢险兵力明显减少,因灾直接经济损失明显减少。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7年12月7日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