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湖60年回眸之一:黄河安澜话"王牌"


2006-10-14

编者按:东平湖,一个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重要滞洪区工程,黄河60年安澜,屡立战功,历经8次分滞蓄黄河洪水,挽狂澜于即倒,保民生以安宁,被誉为黄河防洪“王牌”工程。东平湖滞洪区发展建设是黄河人探索治水规律、战胜洪水的艰苦历程,也是共和国治水人探求抗御多发洪水策略、实践卫民抗灾诺言的一个缩影。东平湖管理局结合山东黄河纪念人民治黄60周年活动,组织本单位通讯员,历经1个多月集体采访撰稿,形成《东平湖六十年回眸》一组稿件。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东平湖60年来治理发展历程和人民治黄的伟大成就。

 

黄河忧思话“王牌”

­――东平湖发展六十年记

滔滔万里大黄河,中华民族的千年忧患。无论是封建帝国时期,还是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中国,黄、淮大平原屡遭黄河泛滥之灾。自1946人民治黄开始,黄河屡发大水,共产党领导下的共和国治水人用智慧和勇气战胜了黄河灾害,取得60年来伏秋大汛岁岁安澜的伟大成就,东平湖――黄河下游一个牺牲局部保全大局的滞蓄洪工程,在危机时刻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先后7次分滞黄河洪水,历年调蓄大汶河来水,黄河下游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沿黄经济繁荣发展,东平湖滞洪区功不可没,被冠以黄河下游防洪“王牌”美誉。

黄河自世界屋脊奔流直下,出龙门、越山川、走平原,在鲁西南与泰山相遇产生不和谐音符,泰山余脉-艾山在这里给黄河设一卡口,河道上宽下窄,过洪量相差1倍,防御黄河花园口22300立方米每秒洪水的目标在这里受阻,艾山以下仅能满足10000立方米每秒泄洪量。夏壅洪水,冬拥冰凌,河防危机,沿黄群众倍受其灾。或许是大自然的巧合,或许是天工造物相生相克,就在这个卡口段上,在一个古远的历史瞬间天生一个东平湖,“国有大泽,涝可为容,旱可为蓄。”于是东平湖自大野泽时代起便成为调蓄黄、大汶河的吉祥湖。人民治黄后,共和国治水人将东平湖纳入黄河综合治理大体系,在“上栏下排,两岸分滞”治黄方略中占据“分滞”洪水的关键地位。21世纪,黄河治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终极目标“四个标志”无不与东平湖息息相关,尤其是随着黄河上下滞洪区功能的丧失,东平湖成为保黄河下游济南、津浦铁路、胜利油田和下游两岸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个关键性滞洪区。东平湖防洪保安全任重而道远。

挽狂澜于即倒  彰显“王牌”威力

  1946年人民治理黄河以来,东平湖多次分滞黄河洪水,挽狂澜于既倒,保下游以平安,充分显示了其作为“王牌”的巨大威力,为确保黄河伏秋大汛岁岁安澜,立下了赫赫战功。

东平湖自然滞洪立战功

1949年,中国人民喜庆之年。

战火已经熄灭,大地回归沉静,华夏民族告别战乱磨难。9月,中华大地在笑声、鲜花与红旗的海洋里欢腾,各族人民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为即将成立的共和国祝福。

正当快乐的人们憧憬着美好新生活的时候,古老的黄河再现桀骜不驯的原始野性,每秒12300立方米的洪水如同厚重的铅块,带着不可抗拒的威力从天边冲了下来,年轻的堤防用羸弱的躯体抗击着激流的撞击侵蚀,千里河防危机四伏,共和国面临严峻考验。

1949年,黄河连续发生7次大洪水,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洪水持续2个多月。914,黄河花园口站洪水流量达12300立方米每秒。大河内惊涛怒吼,浊流滚滚,巨浪如山,黄河滩里洪水横冲直闯,水面上漂浮的棺材木、柴火垛、树木杂物在激流中上下起伏;往日潇洒的大柳树仅露出一点点尖梢。

黄河大堤上战旗猎猎,人流如潮,抢险修堤的号子此起彼伏,响彻云天。40万黄河汉子摆开决战阵势,水涨堤高,誓与大堤共存亡;大堤下的各条道路,满载抢险砖石的牛马车、小推车、地排车排成长蛇阵,一眼望不到头。

黄河梁山段大陆庄民堰险象环生,滑坡、渗水险情一个接着一个。突然间,一股浊流从背河破堤而出,盆口大的漏洞泥浆喷涌  堤防发出危险信号。工程班长邹振旭带领抢险队员跑步赶到,可是抢护漏洞的料物一时难以运到,洞口越来越大……关键时刻,邹振旭猛地跳入激流,用身体堵住了漏洞…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邹振旭身体一点点的下陷,“小邹快上来… …”岸上人们刚伸出援救的手,一股激流淹没小邹的身影… …“小邹牺牲了… …”在场的同志失声痛苦。后来,工程队的同志从背河找到还活着小邹,原来,他被漏洞吸进堤身,神奇地从背河漏洞口冲了出来。这个英雄的故事至今仍在东平湖地区流传。

沿黄人民群众用血汗和生命捍卫着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而刚修复的河堤难以抗御大洪水冲击,堤顶仅出水1,有的堤段几乎与水位持平,平原省贯台险工4道坝相继掉蜇入水,黄河大堤管涌、漏洞接连不断,济南以下险工大部分水漫坝顶… …洪水继续上涨,千里河防全线吃紧,危机重重。

能不能控制洪水泛滥,关系到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人民政权的巩固,确保大堤不决口成为各级政府、河务部门和几十万抗洪战士的最高目标,新中国治水人面临严峻考验。

危机时刻,东平湖敞开胸怀,尽力吸纳黄河洪水。913日晚11,大洪水飞扑入湖,三、四米高的浪头如野马似猛兽,疯狂地吞噬了流民房,卷走牲畜,拔掉古树,迅速淹没湖区。湖区内各挡水民埝在居高临下倾倒而入的洪涛巨浪下,慢慢消融,整个东平湖一片汪洋。

据《东平湖志》记载,东平湖滞洪后,沿湖各级党委、政府为阻止洪水向沿湖扩展,减少淹没损伤,组织数万人抢修子埝,加固险工,不顾风雨、疲劳,与洪水搏斗20多个昼夜,但由于工程单薄,水面已超过堤顶,又加长期浸水,东平湖旧堤防一点点被撕裂吞没,洪水继而向沿黄、湖地区蔓延。

东平湖自然滞洪后,黄河洪水位陡降,平原、山东两省堤防得以保全。东平湖地区以自我牺牲为代价,换取了黄河的安澜,换取祖国安宁,天安门广场上响起建国礼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毛泽东主席浑厚悠长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

1949年洪水既是对共和国第一代治黄人的考验,也是东平湖这片湖泊承受洪水能力的一个验证。面对频发的黄河洪水,共和国高层决策者认识到东平湖的关键性地位和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9507月,东平湖正式确定为黄河自然滞洪区。自此,古老的东平湖纳入共和国黄河防洪大体系,成为保护下游城市、铁路、油田及沿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性工程。在以后的年代里,滞洪区多次运用,屡立战功,每次都以局部牺牲换取大局的安全,逐步建设为保黄河安澜的“王牌”工程。

控制分洪凸现“王牌”威力

1954812晚,黑漆漆的天空不紧不慢的飘起雨丝。在济南到东平的大路上,一辆吉普车碾压着泥泞,缓慢地向前移动。车内山东省防汛指挥部主任、省政府副主席王卓如望着满天飘散的淫雨锁起额头。东平湖又要面临一次分洪,这对于心系湖区群众安危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一个痛苦的选择,而这又是保全黄河安澜大局的唯一选择。

当年汛期,黄河秦厂站出现116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31万立方米每秒以上洪水。最大洪水流量花园口站15000立方米每秒,东平湖附近黄河水位高出1949年水位0.42。由于艾山卡水,洪水滞留中上游河段,两岸滩地普遍漫水,千里堤防再度危机。

86,洪水冲开东平湖与黄河的低矮隔堤自然分入东平湖第一滞洪区,堤防压力稍有缓解,而后续洪水又持续撵来,黄河千里长堤再度危机,东平湖艰难地吸纳着黄河难以承受的大洪水。正值危机关头,大汶河又发大水,数千流量全部倾倒入重荷压身的东平湖。

来自泰山之巅的大汶河是黄河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在东平湖穿堂而过输入黄河。大汶河流域面积8500多平方公里,地势东高西低,东宽西窄,像把展开的折扇,来自东部泰、莱山区的洪水从高处的扇面迅速向东平湖汇集。有人形容大汶河如同一个乖戾的孩子,急躁易怒,暴涨暴落,洪水形成速度特别快,有时候一天可以发生两次洪水,自戴村坝到东平湖仅仅用四、五个小时的时间。

省政府、黄河部门主管领导最怕的是黄、汶相遇,东平湖腹背受敌。大自然难如人愿,大汶河洪水咆哮着抛脱群山的羁绊,翻越古老的戴村坝倾倒入东平湖。黄、汶洪水在223平方公里的第一滞洪区交融撞击,然后形成一股难以抵挡的势力向上增长,湖水位超过1949年最高洪水位72公分,湖堤出水仅仅20公分,几与湖堤持平,滑波 、风浪险情接连不断,湖堤工程岌岌可危,一旦溃决,将淹没第二滞洪区93万亩良田(东平湖确定为自然滞洪区后,为减少淹没损失,以原运河堤为界分为一、二滞洪区,实施分级运用!

大水又遇连绵雨,第二滞洪区白茫茫的雨水一眼望不到边,两滞洪区间一道单薄的湖堤临背受洪水浸泡。这时湖面又起巨浪,堤防再遭重创,几乎溃决。黄河继续涨水,大汶河后续相继倾倒入东平湖,二滞洪区内群众安危到了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黄河部门、地方政府调集万人的防汛队伍连夜抢修子埝挡水,而超量的洪水继续无情地扑击东平湖羸弱的堤防,东平湖难上加难,各级政府、黄河部门承受压力。

车子还在泥泞的路上匆匆蹒跚,王卓如副主席心急如焚。湖堤决口就在旦夕之间,而溃决必然在最薄弱的梁山境内,不仅将淹没735个村庄,27万群众和93万亩土地,而且将使黄河失去624平方公里的梁山第二滞洪区。王副主席深夜赶到长清修防段,立即电告一线指挥部:按照中共山东分局、省政府指令,适时利用东平二滞洪区分洪,用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防洪效益。

当天深夜,雨还在下,东平县政府领导同志,深一脚浅一脚的进入东平第二滞洪区,组织了300辆大车,挨家挨户动员群众紧急搬迁。当时的东平第二滞洪区有135个村近5万群众,一夜搬出谈何容易! 关键时候显示出滞洪区人民识大体,顾大局的精神相互帮助整装家产,牵牛拉羊,以最快的速度,舍弃朝夕相处的村庄、庭院。

813750分,随着一声闷雷般的巨响,东平第二滞洪区爆破分洪,4多高的水头迅速倾倒入东平第二滞洪区。根据当时史料记载:14530分,口门宽达140,出水流量1500立方米每秒。146时,滞洪区已全部见水,平地水深2左右。东平第二滞洪区人员无一伤亡,迁出群众得到妥当安置。

1954108,山东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民政厅制定的滞洪区补偿办法,对滞洪区损失的房屋、农作物和冲毁的土地等损失情况,分别进行了补偿。国家补偿后仍有困难的,给予救济。在这之后,国家通过生产救灾堵口排水,使滞洪区内群众第二年就恢复了生产。

历史证明,1954年人工控制分洪是各级政府和黄河部门的英明决策,一级滞洪区水位降至42.35, 艾山以下流量降到8000立方米每秒以下,达到河、湖安全运用效益,东平湖再次彰显防洪“王牌”威力。

如果说1954年东平湖人工控制分洪是巧用自然消减灾害的话,1958年再次控制分洪则是工程与人类共同抗洪救灾的艰苦战。当年黄河花园口站洪水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东平湖再度运用人工控制分洪,黄河洪水以95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进入东平湖第一滞洪区。湖区内水位以814厘米速度上升,超保证水位1.31,有些堤段洪水高出堤顶0.1,又遭遇5级风袭击,湖水巨浪越过堤顶飞扑直下,单薄的湖堤冲出一道道深沟,形势到了最危机的关头。

黄河部门、东平湖沿湖政府决心“人在堤在,水涨堤高”,确保第二滞洪区。学校师生拿起铁锹走上湖堤,各级干部、驻地官兵、沿湖群众进入抗洪抢险阵地,6万防洪大军组成一道坚强的人防队伍,奋力抢护即将溃决的堤防,经过10个昼夜的奋战,再次保住第二滞洪区,黄河有一年安澜。

东平湖滞洪区的控制运用分洪,应该说是东平湖运用历史上的一个大跨越,运用原则由自然滞洪区时代得“分得进”逐步演变为“分得进、守得住,群众保安全。” 1949年自然滞洪,淹没遭灾面积近150万亩,1954年分洪仅仅以12.5万亩的代价换取东平湖二滞洪区和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巨大效益。1958年利用第一滞洪区,采取人防战略,既确保了黄河安全,又减少湖区损失。

经过三次洪水的考验,各级认识到“东平湖在山东黄河防洪上仍然是最薄弱的一环。”在之后的几十年里,黄河人对东平湖综合利用进行了研究探讨,不断修建加固滞洪区工程,运用方略逐渐成熟,工程愈来愈牢固,在以后历次分洪运用中得到实践和完善。

82年大分洪担承起民生责任

1982年,黄河人感受到从来未有过的焦虑与压力。

1975年以来,共和国连续遭受自然灾害侵袭,黄河洪水连年不断,旱灾、涝灾、海难、地震、虫害不断光顾地球上这片红色的土地。正当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黄河再度发生大洪水。

这一年82日,花园口站出现15300立方米每秒洪峰,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持续52个小时,东平湖水库上游大河水位一般高于1958年最高洪水位1-2,上下游黄河滩区全部进水,艾山以下窄河道防洪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国家政治经济稳定是第一要务,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豫、鲁两省高度关注黄河度汛安全,东平湖作为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王牌”滞洪区,进入共和国高层决策者的视线。而分洪与否,专家学者众说纷纭,各述其见。按照防洪预案分洪减缓黄河防洪压力毋庸置疑,但必然给湖区经济发展和民生带来巨大损伤;严防死守则千里河防危机重重,沿黄上下安危悬于一线,一旦大堤决口,将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刚走出十年动乱,历经自然灾害的中国不能再经受磨难挫折。83,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北京召见钱正英部长和鲁、豫两省最高行政长官,共同研究东平湖分洪大计。

“分”与“不分”,一字千钧,万里同志陷入沉思。提闸分洪无疑是确保下游防洪的万全之策,而受淹的是湖区人民群众,是这位共和国高级领导人家乡的父老兄弟。为了共和国的大局利益,他毅然拍板分洪!以局部牺牲确保济南市、津浦铁路、胜利油田和沿黄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黄河全线防洪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副省长李振、黄委会副主任刘连铭、中共菏泽地委书记于波海、山东河务局副局长张汝淮与东平湖防指在一线成立总指挥部,细致研究部署分洪方案。

“不允许死一人”是党和政府交给一线指挥部的政治任务。现场指挥者压力很大,唯恐丝毫疏忽给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损失。泰安、菏泽两地党政军派出庞大的救援队伍,对分洪区实施两次彻底清湖,挨家挨户动员组织搬迁,48小时内迁出老湖区群众近三万人,生产资料和物资转移到安全地带;解放军官兵封闭所有进湖道路;有线广播半小时向群众宣传一次。闸门启动人员24小时坚守岗位,提前消减围堰高度。公安干警、部队官兵实施分洪前戒严。分洪工作在紧张有序的气氛中展开。

镜头一:862010,东平湖林辛闸前,三颗红色的信号弹冲破漆黑的夜幕,随即响起三声震耳欲聋的炮声,一队解放军官兵跑步到达闸前围堰,快速将围堰掘开缺口。

镜头二:86226,林辛进湖闸室内,电机轰鸣,15孔闸门缓缓提起,洪水从90长的闸孔喷涌而出,整个涵闸在洪水中战栗。滚滚浊浪立墙般扑入老湖,水气浩渺,涛声如雷,临近林辛闸的林辛村刹那间淹没在洪水中。

镜头三:8623时,6声闷雷,十里堡闸前围堰上尘飞土扬,剧烈的炸药将围堰撕开几十米长的大口子。

镜头四:871110,山东省委副书记、副省长李振走进十里堡闸,“提闸!”一声令下,10孔闸门咝咝升起,洪水磅礴而出,与林辛闸泄出的洪流汇合交融,飞腾着奔向浩渺湖泊。

镜头五:湖堤上,6000多名军人、干部、农民来往穿梭,精心守护着72.6公里的堤防。

镜头六:8919,林辛、十里堡25孔闸门缓缓落下,切断湖区洪水与大河的联通,分洪胜利结束。

分洪历时三昼夜,两闸合计流量1500-2000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2400立方米每秒。分洪期间两闸启闭调整31次,分洪总量4亿立方米,东平湖老湖水位42.11,削峰效果达28.6%

分洪后艾山下泄最大流量7430立方米每秒,泺口最大下泄流量6110立方米每秒,水位比1976年低0.5,泺口以下河段洪水未有漫滩,减轻了防守压力。尤其是对油田的安全生产起到保护作用,对战胜建国以来第二次洪水作用显著,东平湖防洪“王牌”的地位和关键作用深入人心,而东平湖湖区群众也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

牺牲自己  保全大局是东平湖滞洪区的品格

有人说:“牺牲自己,保全大局是东平湖滞洪区的品格”;有人说:“东平湖吞进的是苦水,释放的是生命之源。”事实既是如此。东平湖无论是作为天然湖泊滞蓄洪水,还是人工控制吐纳洪水,不管是综合利用时期,还是作为南水北调调水平台,其特殊位置决定了在黄河、大汶河防洪兴利中的重要地位,也成为牺牲局部保全大局的一个大水柜。

人民治黄之前,由于东平湖防洪调蓄方略上的问题,加之防洪体系残缺不全,黄河、大汶河发水,滨湖群众必受其害。据《东平湖志》记载:

清咸丰乙卯河决兰封… …安民山(即今梁山县小安山)屹立洪波中… …诸水尾闾,俱被顶托,旁溢四出… …民田汇为巨泽,患且无巳。

民国76月下旬,鲁西大雨,山洪暴发,汶、运、大清河诸河堤岸溃决多处……泰安汶水漫溢“冲倒民房无算”,东平大清河决口数处,济宁湖、河漫溢,被灾尤重。

民国14813,河决濮阳李升屯(今鄄城)… …920日晚,决开寿张黄花寺沿运河东向,阳谷、东平、东阿、汶上数县被淹,东省官吏乃掘开运河南堤五处,导水土山洼(即今东平湖老湖区)经东阿之姜沟入河,李升屯口分溜十分之七。

建国后,东平湖滞洪区运用原则逐渐发展为:“分得进、守得住、排得出、群众保安全。”四句话。而列在首位的是“分得进”,舍小救大,及时分洪进湖是第一目标;然后才是加强堤坝防守,减少淹没损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相机排水,使湖区群众尽快恢复生产;群众保安全定位为确保生命安全,尽量减少经济损失,而分洪必然损失巨大损失。

1960年,位山水利枢纽完成后,运用原则改变为“防洪用洪并举。”当年实施全湖蓄洪兴利运用,以解决沿黄、湖旱情,蓄水量达24.5亿立方米。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利用洪水资源,为农业生产创造条件,与当今提出的“洪水资源化”殊途同归,应该是个防洪大方略的创新举措。然而,真理在不合适的时代、不合适的条件下,往往会出现谬误,1960年东平湖蓄洪兴利的实践给后人提出警示。

由于黄河河床和出湖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湖水向外排出困难,直到1963年流长河闸建成,湖西排水沟疏通后,底水才得以向南四湖排出。

东平湖滞洪区围坝工程修作于全国上下一片红的大跃进时代,在人定胜天的主观意识指导下,2个月内突击完成70多公里的堤防,基础没有做很好的处理, 1960年蓄水,一半以上的围坝大面积渗水,漏洞、管涌、裂缝、坍塌等各类险情此起彼伏,防不胜防。在之后的年代里虽不断整修加固,但东平湖围坝工程修筑质量差的问题仍一直影响到21世纪,截至目前,尚有大量险点险段和薄弱堤段未能进行加固处理,仍旧是防洪的薄弱环节。2005年、2006年黄委利用亚行贷款项目对围坝继续除险加固。

自东平湖滞洪区成为确保黄河下游的王牌工程,在多次大洪水中屡立奇功,而湖区群众为此做出巨大了巨大牺牲。为了黄河下游安全,建国后,东平湖滞洪区历经7次分滞蓄黄、汶洪水,群众搬来搬去,房屋毁了再修,修了再毁,一点家底消耗殆尽;田地多次淹没,水溏洼地到处可见,盐碱化程度愈来愈重,至今湖区涝洼地改造工程仍在进行。

对于以务农为生的庄稼人来说,世上没有比毁家破田再大的牺牲了。为建设东平湖水库,湖区儿女携妻带子,拉猪牵牛,撇家舍业,挥泪告别故土为工程让路。故土难离,始终是千百年来积淀在中国百姓心中的情结,当时的情景几分悲壮,几分无奈,几分凄凉… …据史料记载:自1949年东平湖自然滞洪到1960年建设东平湖水库,外迁移民总人数达36万人,仅东平湖水库建设就迁出527个村庄。

1963年位山大坝炸掉后,湖水消退,新湖区逐渐干枯,外迁移民返迁回湖区。到1985年底,东平、梁山两县返湖移民27.1万人。返迁群众为阻挡老湖洪水淹没仅有的土地,在这个时期自发修建加固了金山坝,至今影响东平湖老湖蓄洪容量,金山坝去留问题引起专家学者的争鸣,成为东平湖防洪的焦点问题。

1982年分洪后,分洪闸口至金山坝间十几公里内的土地成为一片荒漠, 7500亩良田被黄沙掩埋,许多群众失去生产条件,环境恶化,风起沙飞,群众房屋内、床铺、锅灶上到处是沙土。分洪直接经济损失2.7亿元,湖区群众严重贫困化,多少年翻不过身。当地有句顺口溜:“宁嫁打鱼仔,不嫁沙窝郎。”有些沙化村庄一度成为“光棍村”。

东平湖新湖区46年没有蓄水,而作为滞洪区工程的性质却始终不能改变,时刻准备再次分蓄黄、汶洪水,这就决定了湖区内的经济建设受到很大限制。建设长期性企业心有疑虑,招商引资受挫,工业发展迟缓,尤其临近老湖堤防村庄,由于地下水位高,土地盐碱化、沼泽化,至今仍难以很好的解决,这是湖区人民付出的代价。

对此,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自1986年起安排专项资金帮助解决,1990年批复了东平湖水库遗留问题处理规划。山东省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召集有关市县和黄河水利部门在东平湖召开现场办公会议,认真总结了湖区移民工作经验教训,认为在搞好防汛蓄洪的前提下,应加速湖区生产建设步代,走开发性扶贫的路子,以渔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开发,全面发展,提高湖区的“造血功能”,使湖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打造“王牌”工程  上下求索曲折路

1950817,时任黄委会主任的王化云来到东平湖。他或健步考察,或驻足思考,用治水人睿智的大脑和长远发展的眼光审视着东平湖这片美丽的水域,提出利用东平湖建设滞洪区的设想。

新成立的共和国百废待兴,国民经济元气未复,中央财政拿出一大笔钱修建分滞洪区很难决策。可是如果洪水暴涨,超出堤防极限,导致黄河决口,后果更不堪设想。为此,国务院高层决策者权衡利弊得失,最后拍板建设东平湖自然滞洪区。

第二年7月,东平湖被正式确定为黄河自然滞洪区。第三年,黄委会对东平湖滞洪区进行了第一次系统建设规划,确定建设半封闭性的滞洪区,实施分级运用,解决遇超量洪水“分得进”和减少淹没损失的问题。初步规划的滞洪区总蓄水面积943平方公里,其中:一滞洪区为223平方公里,二滞洪区720平方公里。相继修建东平湖一、二滞洪区防洪体系,除第一滞洪区北面山口与黄河自然联通外,其它各段堤防已见雏形,解决了分滞洪水淹没损失大的问题。经过历年规划改建,到1958年,东平湖工程体系基本建设,加固东平湖各类堤防137公里,土石方总工程量达1272.72万立方米,出动民工969万人,投资1137万元,到1958年汛前已具有相当规模,初步构筑起东平湖防洪体系。自此,一个减缓黄河下游防洪压力,以牺牲局部保全黄河防洪大局的滞洪区正式建成。

水库建设历经波折

195573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一致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在这个前无古人的规划决议中,山东河段选定位山一带建设梯级开发工程――位山水利枢纽。规划设想是在黄河下游干流上筑坝截流,修建控制性建筑物,改建利用东平湖滞洪工程调蓄运用,“本着以兴利为主,以蓄为主,充分利用黄河水利资源,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的方针,综合解决山东黄河的防洪、防凌、灌溉、航运、渔业及工业用水等问题。”工程包括拦河枢纽工程、北岸引黄灌区、东平湖反调节水库三大部分。作为浩大枢纽工程一部分的东平湖反调节水库设计总库容40亿立方米,其中调节库容35亿立方米供给北灌区(包括河北省)及下游泺口、王旺庄灌区4740万亩农田用水。

1958年大水之后,在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革命精神指引下,枢纽建筑物及其他各项工程陆续开工。东平湖反调节水库由围坝工程、进湖建筑物群、出湖建筑物群三部分组成。修建加固围坝工程,水库东北以群山为依托,将不连续的山口全部修作隔堤堵复,使河湖分家。将梁山第二滞洪区缩小一半,从国那里至司垓新修西坝段,保护梁山县,减少淹没损失。

整个东平湖滞洪区用100.6公里的环湖堤防封闭起来,湖区总面积632平方公里,设计最高蓄水位46。同时,规划兴建徐庄、耿山口、十里堡3 座进湖闸及穿黄船闸等建筑物群,分洪总流量4840立方米每秒;规划兴建陈山口出湖闸、出湖电站及出湖船闸等建筑物,设计泄量1200立方米每秒,双向泄水运用。

在根治黄河水害,造福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激涌下,沿黄、湖党委、政府集全民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到这场截断黄河,造福人民的斗争中,工作效率之高,投入力量之巨大,工程进度之快令人惊叹,笔者深深感受到人民治黄力量之大!

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再现那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画面一:1958331,山东省东阿县关山村,艳阳高照,树木葱郁,在响彻云天的锣鼓声中,山东省黄河位山工程局第一任局长王国华走马上任。

画面二:195851,通往山东东阿位山的各条大道上,车流如织,人欢马叫,一群群戴白毛巾的精壮汉子,扎花巾的女人,推着小车,杠着铁锹、斧头,潮水般涌向黄河滩头。位山水利枢纽第一期工程开工,40个县60多万民工投入工程建设。

画面三:195885,东平湖反调节水库围坝工地上,人山人海,红旗飘扬,号子振天,25万沿黄群众担挑车拉,挥汗苦战,年轻人赤着臂膀推着小车一路小跑,妇女老汉前拉后推。围坝工程当年完成。

画面四:19591125,位山枢纽黄河大截流工地上,惊天动地的礼炮、高昂的口号压倒黄河惊涛。600人组成的秸料队巨龙翻腾滚动,一筐筐泥土投向大河,霎时间,3951立方米的占体压进黄河激流。三声紧促的锣声,庞大的“龙门占”稳稳沉下河底,雄伟的东西坝连在一起。“黄河天险被我们斩断。”截流工地爆发出海啸山崩般的欢呼。一位包着花围巾的少妇抱着孩子,骑着毛驴喜滋滋地走过截流大坝。

至此,黄河东平湖地区浩大的位山水利枢纽工程大部完成并投入运用,东平湖自然滞洪区改建成全封闭的平原水库。

黄河梯级开发最初规划设想不为不高远,拦河蓄水,引黄灌溉,建闸发电,尽兴其利,尽除其害,将这条桀骜不驯的大河紧紧握在手里,把洪水治服,造福万代苍生,真可谓翻天倒海做文章。而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尤其是做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伟大事业,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尤其是对自然规律认识不透的情况下,更降低了成功的几率,位山水利枢纽成为短命工程。

1959年那个冬天大河截流投入运用后,发现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由于治黄方案上的失误,枢纽处理洪水的能力偏低,仅能处理花园口17600立方米秒的洪水,超20000立方米每秒洪水威胁回水区安全,不能满足近期防洪需要。

―――枢纽长期壅水运用,又加拦河枢纽底板偏高无排沙条件,致使回水河段淤积严重,自位山枢纽投入运用到1962年底两年间,拦河闸以上的滩地平均抬高30-40厘米整个黄河下游河道升高速度的3倍,降低了排洪能力。

―――围坝没有按水库土坝设计施工,工程质量低,蓄水后普遍出现渗水、管涌险情,难以保证安全运用。

―――水库蓄水打乱滨湖地区地上水、地下水的循环规律,致使地下水位明显提高,几十万亩耕地沼泽、盐碱化。

―――北岸灌区管理不善,造成了大面积次生盐碱化,产量下降,被迫停灌。

―――外迁移民没有得到妥善安置,部分群众已陆续返回,迫切要求进库生产。

1963126,东阿位山黄河河道内传出沉闷的爆炸声,位山拦河大坝在轰隆隆的巨响中沉入历史长河,黄河之水回归老河道。北岸引黄工程另成系统独立管理,东平湖成为专司黄河防洪单一功能的水库。

195573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到1963126大黄河上那一声震天骇地的巨响,投资1.5亿元,80万民工修建的位山枢纽弹指间灰飞烟灭,轰轰烈烈的拦河工程尘埃落定。

回顾这段历史,看到的是党和国家对这条桀骜不驯河流治理的决心,对兴利除害,造福人民的浓浓深情,是对母亲河的美好祝愿。然而在激情和信心面前,科学态度、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对于事物发展成败往往更加关键。东平湖治理历程一波三折,实质上是人类探讨自然规律、兴利除害的一个历史瞬间。

黄河滞洪区,东平湖最终抉择

纵观千年自然科学发展史,人类在探讨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失败,可贵的是黄河治水人并没有停止对东平湖水库综合运用的探索。

1960年洪水之后,对东平湖滞蓄洪区运用再次分析论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水电部明确提出东平湖滞蓄洪区 “以黄河防洪为主,暂不蓄水兴利。”主要任务是控制、调蓄黄河、大汶河洪水,使艾山以下的窄河道洪水流量不超过下游河道的防洪能力。采取分级运用的方式,黄、汶河发生中常洪水,尽可能只用老湖分洪,尽量减少分洪蓄水的淹没损失。当黄河发生较大洪水或黄、汶河洪水严重遭遇时考虑运用新湖蓄水;在新、老湖并用时,根据具体情况先用新湖分滞黄河洪水,老湖多蓄大汶河来水,以减少老湖淤积,保持其使用寿命和蓄水能力。

根据这一原则,对水库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建加固。

――提高分泄洪能力,保证控制运用分洪“分得进”。到1976年,相继建成十里堡、徐庄、林辛、石洼进湖闸,改善了水库控制运用条件,满足近期分滞洪水的运用要求,水库无坝侧向分洪运用方式基本定型。

――建设分级运用工程,减少淹没损失。1963年至1965年修筑了二级湖堤,将东平湖分为老湖、新湖两区,分级运用。

――加固堤防,确保“守得住”。对山口隔堤、大湖围坝、二级湖堤等坝体密度不实,土质不好堤段实施抽槽翻筑。实施后戗填塘工程、淤临淤背,固坝固脚,加固临黄堤和大湖围坝。

――增建清河门出湖闸,与陈山口闸联合运用,出湖泄洪能力达到2500立方米每秒;修建排灌涵闸,相继完成张坝口、八里湾引水闸,流长河泄水闸、码头泄水闸、王台排水闸、司垓退水闸,使“排得出”成为可能。

――建设兴利工程,造福湖区群众。在新老湖区修建灌溉、排涝涵闸及扬水站等93座兴利工程;修筑避水房台,修建公路、涵闸,进行涝洼地改造,建设完善湖区生产生活设施,逐步提高返库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东平湖水库运用原则的调整和水库工程的改建加固,应该是东平湖开发治理的又一个大飞跃,1982年分洪中显示出“王牌”工程的威力。

东平湖滞洪区建设发展经历自然滞蓄黄、汶洪水、枢纽控制运用到无坝侧向分洪控制运用,历经几十年的艰苦探索,最终找到东平湖水库“分进能排,蓄洪可守,群众保安全”的科学运用方略。水库工程历经多年的改建加固,1990年初步形成目前的防洪体系。面积627平方公里,以二级湖堤为界分为新老两个湖区,现有环湖围坝100公里3座分洪进湖闸,总设计分洪能力8500立方米每秒,3座排洪泄水闸,总设计泄水能力3500立方米每秒,水库设计蓄洪水位46,库容39.79亿立方米,近期防洪运用水位44.5,库容30.42亿立方米。尽管还存在这样哪样的问题,但分洪量有了保证,消减黄河洪峰流量作用更大,降低艾山以下防洪效果更加显著,为黄河下游窄河道防洪安全提供了较可靠的保证。

连天洪水俯首  黄河人践行治水为民诺言 

进入21世纪,东平湖防汛形势更加严峻,湖东大汶河5年内洪水年年不断, 4年超警戒水位,1年超历史最高洪水位,来水总量达68.4亿立方米发生两次大险情。东平湖人不畏艰难,拼搏奋进,以人防为主,用强有力的肩膀扛起防洪保安全的重任,最终获得抗洪斗争的胜利。

20018月,东平湖向治水人传递出一个不祥的信号:泰、莱山区连降暴雨,山洪从高山上奔流直下,迅猛汇合,携泥裹沙,沿着宽阔的大汶河河道咆哮着扑入东平湖。据防汛资料记载,大汶河5日内形成两次洪峰,入湖洪水近7亿立方米。

笔者目睹了当时的情景:整个东平湖浩浩渺渺,一望无际,老、新湖区间的二级湖堤犹如一道薄薄的板墙,向外倾斜着艰难地承载着连天洪水的压力,没有加高的八里湾段连夜用土袋筑起一道子堰,洪水就在脚下荡漾。湖堤上参加防守的军民摩肩擦背,每个人的面孔都膨得紧紧的,在“人在堤在”的大红旗帜下不停的巡查。据东平湖防汛办公室介绍:当时水位距当年最高控制水位仅差12厘米各类工程出险48处,东平湖沿边泰安、济宁两市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东平湖防洪形势异常严峻。

81历经590年风雨的古老工程戴村坝中段垮塌。《修复戴村坝碑纪》如是记载:“汶水峰高势猛,大流湍急。830分,忽闻河中闷雷巨响,乱石坝段自下而上滑脱,继而墩蛰,溃决130余米。深隐坝基数百年木桩自溃口处鱼跃而出,随洪波急流而下,目击者惊诧而惋惜。之后滚水、玲珑及窦公堤亦遭严重水毁。东平湖管理局举全局之力,奋力抢险,昼夜不息,余坝终以得守。”

856时,大汶河入湖流量达2800立方米每秒,东平湖老湖水位以每小时6厘米的速度迅速上涨,871时达到44.38,超历史最高洪水位0.66。老湖水位连续14小时保持44.38的高水位, 44以上水位持续118小时。入湖河道堤防发生严重渗水险情,险工控导多处根石走失,8座涵闸漏水,东平湖全线吃紧。

“让连天洪水俯首”,黄河人践行治水为民的诺言。

黄委廖义伟副主任连夜赶赴东平湖抢险一线,带来黄河最高行政机关的决策和关怀。山东河务局领导自始自终坚守第一线指挥,亲自部署抗洪抢险斗争。山东黄河专家组、督察组沿线巡视,提出最具权威的抢险方案。东平湖千名职工和上万名干部群众、部队官兵全力以赴投入斗争。山东局通信处紧急调拨查险报险通信设备,及时分发到抢险第一线。黄河医院派出医疗小分队,到防汛抢险现场医疗服务。黄河上下各兄弟单位做好一切救援准备,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抗洪水。

73120时,洪水位超警戒水位后,陈山口、清河门出湖闸开始向黄河泄洪。由于出湖河道淤积严重,排水能力降低,大汶河后续洪水接踵而来,老湖蓄水量日益上升,防洪压力愈来愈大。山东河务局、东平湖管理局会同地方党政领导和部队首长研究对策,采取挖掘机开挖、爆破、高压水枪冲刷、吸泥船绞吸、闸上清障等方法紧急疏浚引河。参加河道疏浚的260余名解放军官兵和黄河职工,克服困难连续奋战,千方百计加大出湖引河泄水能力,缓解防守压力。

87下午3时,湖面突起十级北风,5高的巨浪一次次地扑向二级湖堤堤顶,临湖堤身被淘涮1多深,飞腾过堤顶的洪水在背湖堤肩冲出密密麻麻的水沟,东平湖二级湖堤几欲溃决。当时老湖洪水位高出二级湖堤外新湖地面4多,一旦决口东平湖新湖20多万人民将遭受灭顶之灾,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紧急关头,梁山、东平县180多名抢险队员和群众火速赶到现场,在黄河技术人员指导下,投入了抗洪抢险的殊死搏斗。狂风吹得人们直不起身子,巨浪打得人们睁不开眼睛,他们一次次被刮倒,又一次次顽强地爬起来。手划破了,脚砸伤了,殷红的鲜血浸透了白色衬衣……经过3个多小时的殊死搏斗,坚强的黄河人终于战胜了风浪,制止了险情。

东平湖二级湖堤八里湾段是大风多发区。从这里到湖北面陈山口闸是两座山间的狭长风口,南北距离约25公里,水面“一马平川”,中间无任何遮挡物,东平湖极易发生大风浪,特别是北风吹程最远,风力最大,二级湖堤产生风浪险情的机遇相当多,并且常带有突出其来的特性,防不胜防。

1959526,东平湖刮起10级大风,沉没渔船19… …

1961429,东平湖发生7-9级大风,最大风速24秒,造成100多人死亡… …

196236,东平湖发生7-9级大风,最大风速24 

198464,东平湖刮起8级以上北风,周围受灾面积达15万亩… ..

19961019,东平湖发生9-10级大风,渔民遭受灾害 

200310月,这里再度发生风浪险情。11日,东平湖狂风骤起, 11级大风连续一昼夜,6级以上北风持续80多个小时,霎时间,静谧祥和的湖面沸腾起来,1多高的巨浪搅浑了碧绿的湖水,污泥从4多深的湖底翻腾而出,浊流携带着水草鱼虾扑上湖堤,二级湖堤险象环生,石护坡一块块地被撕裂分割,毁坏总长度达16.85公里,严重处损坏到堤身土基,新修的八里湾闸南北裹头浆砌石不断被淘空,成片坍塌,形势十分危急。险情发生后,东平湖管理局当机立断,调集全部防汛力量、料物连夜抢护防守,抢险斗争自夜里21时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经过10多个小时的苦战,险情得以初步控制。1013,根据险情发展情况,东平湖抢险由重点防守转为全线加固抢护,组织数千名黄河职工、部队官兵和沿湖群众参加紧急抢护,经过4个昼夜的紧张抢护,二级湖堤险情趋于稳定,取得东平湖抗洪斗争的胜利。又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抢险,又是一次人与洪水的险恶搏击,最终保住了二级湖堤,保障了沿湖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回顾进入21世纪两次大洪水,黄河治水人仍感心惊胆战。“01.8”洪水大清河北堤管涌险情不断发生,渗水长度占总长度的66%;大清河上的南城子、大牛村控导,武家漫、鲁祖屯、古台寺险工多处出险。两山隔堤断面薄弱,多处渗水险情。八里湾段临湖石护坡坍塌30余米,湖堤淘涮一米多深。2003年风浪险情毁坏石护坡4万多平方米。在防洪工程出险不断,工程设施问题重重的艰难条件下,黄河人、沿湖军民众志成城,与洪水搏击中最终获得胜利。

让王牌更“王”  锻造新世纪平安湖

2001年东平湖大洪水给治黄人传递出一个洪水与防洪体系不相和谐的信息,善于总结的东平湖人通过这些信息不懈探索人水和谐的节拍。

2001年汛后,东平湖管理局对抗洪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展开调研,提出了东平湖水库分洪准确控制运用方面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事关东平湖安危的五大应急度汛工程相继开工。疏通东平湖北面排洪门户,疏浚闸上下出湖河道,修建出湖河道与黄河联通的庞口防倒灌闸;打通东平湖南门,改建八里湾闸,为东平湖洪水相机南排创造条件;修复戴村坝,古老工程恢复原貌;加固加高大清河北堤,消除大清河上的最大隐患。一场事关东平湖安危的工程建设攻坚战展开,这是东平湖综合治理史上的又一次飞跃。

疏通东平湖北排流路

给洪水以通道是治水最原始的途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01.8”洪水给治水人传递的是一个东平湖北排受阻的不和谐信号。由于黄河倒灌淤积,致使过流断面缩窄,老湖出现建库以来最高洪水位,河道泄洪流量却只有670立方米每秒。排水不畅致使湖水持高不下,大清河、东平湖频繁出险,渔民投资布设的养鱼网箱多数受损。2002年,黄委会决定对东平湖泄洪河道大疏浚,列为当年应急度汛工程。

入黄河道全长5.5公里,疏浚工程需要开挖滩地1060亩,清除树株5.3万棵。而工程所在的斑鸠店镇、旧县乡是有名的大蒜之乡,人多地少,寸土如金,地方关系复杂,迁占赔偿等工作遇到阻碍。

东平县政府抽调6名干警在工地设立了值班室,土管、交通等部门一线办公,急事急办,以最高效率完成各类行政审批程序。东平县一名副县长常驻工地,工程范围内的两乡镇的主要负责人带着宣传车巡回宣传,不厌其烦地做群众工作,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提前15天完成了树株清除任务。正式赔偿标准下达后,仅用了一星期就完成了迁占赔偿任务。

东平湖管理局把退水入黄河道治理应急工程作为确保东平湖防洪安全的关键工程,提前做好施工准备,排除了河道积水,挖好了截渗沟,修筑了施工道路,为主体工程开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511正式开工后,工期十分紧张,总工程量达156万立方米,而有效施工时间却只有38 ,并且多次遇到阴雨天气。东平湖管理局应急工程在“急”字上做文章,倒排工期,多上设备,科学安排,组织300多台套大型机械设备投入施工,河道内挖泥,陆地上掘土,水陆并进,同时施工,全面推进。针对场地狭窄,施工车辆拥挤的突出问题,采取增加施工道路、合理安排土场、配备道路刮平机、洒水车、每工段明确一名施工现场管理员负责指挥车辆等措施,保持好的施工秩序,不让任何一个环节影响工程进展。全体施工人员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叫响“应急工程采取应急措施,黄河职工发扬黄河精神”的战斗口号,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在三十多度的高温下挥汗如雨,鏖战出湖河道,于628提前2天完成主体工程,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

通过这次疏浚,出湖河道深度增加了2左右,宽度由不足100拓展到170300多米,为当年安全度汛及以后东平湖泄洪奠定了基础。2003年,又投资对闸上引河进行了疏浚,闸上引河分别达到100130

针对出湖河道常年受黄河洪水顶托淤积的问题,黄委会于2003年决定修建东平湖出湖河道庞口防倒灌闸,堵住黄河倒流洪水。工程318开工,820全部完成施工任务,解决了困扰东平湖几十年河道倒灌淤积的问题,为东平湖防汛安全再加一道安全阀。

至此,东平湖洪水北排入黄能力较“01.8”洪水期间有了很大的提高,东平湖管理局、地方党政机关为之欣喜,滨湖群众为之振奋。2003512,东平湖水库防汛指挥部指挥、泰安市委书记耿文清到东平湖出湖口查看,连声感谢黄委,感谢山东河务局对泰安市防汛工作的大力支持。2004入汛后,大汶河流域多次降雨, 7月31日21村坝站最大流量1980立方米每秒8月214,东平湖老湖水位达43.43,当天开启庞口防倒灌闸排洪。闸上下水位差0.84,向黄河泄洪2亿立方米当地渔民、滨湖群众笑逐颜开。

戴村坝“修旧如旧”

“川有都江堰,鲁有戴村坝”,戴村坝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个杰作。修复戴村坝纪如此描述:“明代宋礼纳白英策筑戴村坝,巧借天地之力,妙分汶水济运,畅通漕运,维系明清两朝命脉,功惠显著。坝逾六百载,历朝改修加固,清末成此规模。今济运功能不再,而固槽拦沙、缓流杀势之功尚存。坝临彩山,横卧清汶,有北方都江堰之美誉。”

修复戴村坝既是东平湖防洪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治水人对古水利工程、对国家文物的一种负责精神。2001年汛后,山东河务局、东平湖管理局组织专家对修复戴村坝工程进行了反复论证,研究制定修复方案,按照“恢复旧貌”的总体原则,保持古代工程完整性,并对戴村坝工程中的滚水坝、玲珑坝、窦公堤、灰土坝和南北引堤进行必要的加固处理。

戴村坝“修旧如旧”难度很大。原坝是全木桩型土坝,历代又有几次大的修葺、加固,形成由主石坝、窦公堤、灰土坝三位一体的完整的水利调节工程。长400余米的主石坝虽连为一体,但自北向南玲珑坝、乱石坝、滚水坝高度各异,古戴村坝就是通过各坝之间的高度差调汶济运的。既要保持古水利工程的原貌,不破坏原工程结构,又要增强防冲御洪强度,继续保持拦沙缓流的作用,尤其是大汶河底岩石层分布不均,地形复杂,基础处理不好会产生渗水险情,更加大了施工难度。

为使这一古老工程在现昔日风采,东平湖人引进现代工艺精心修复装扮戴村坝,采用了定喷、旋喷、砼裹护等十几种工艺,调集钻机、空压机、高压喷射车十几种施工机械同步施工。

一期工程施工紧张时期正值六月酷暑季节,工地上一棵遮阴的树都没有,密集的砂石经过烈日暴晒辐射出滚滚热浪,施工人员上下炙烤,气温常常在四十五、六度,砼浇筑仓内温度高达六十多度。工地没有水源,吃水买菜要跑四、五公里,住的是临时搭建的板房。就是在此艰苦的条件下,施工人员保持了旺盛的斗志,每天在热浪包围下奋力拼搏。工地上,机器轰鸣,车水马龙,弧光闪烁,全体施工人员只有一个念头,大干快上,只争朝夕,一定要在大清河来水前完成应急工程施工任务。他们已记不清身上晒脱了几层皮,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于714完成汛前计划任务,具备了度汛条件,并为全面修复戴村坝打下了基础。

据《修复戴村坝纪》记载:“20038月竣工,外砌条石,内裹浆砌石,上游高压定喷防渗墙以断坝体渗水,下游增修消力池以杀水势,固基防冲。滚水、玲珑坝体水泥灌浆加固,余与乱石坝同。灰土坝下游增设消力池,窦公堤上游增修浆砌石挡墙稳固。南北裹头、南引堤、北导流堤均加固整修。今水利名坝修复原貌,戴坝虎啸奇景重现,蔚为壮观,坝安湖宁,深感欣慰。念古人身处岩穴而心在天下,行在一时而及万世之功德,令我后人敬仰。事水利而责任重大,岂敢懈怠。”

延迟的工程终得以完善

进入20世纪90年代,黄河河道不断淤积抬高,东平湖老湖退水入黄日益困难,老湖调蓄大汶河、黄河洪水的能力也日益下降。1991年起,黄委决定实施东平湖扩大老湖调蓄能力工程,老湖蓄洪运用最高水位由43.29提高到44.79,大清河段的设计防洪水位也随之抬高,原北堤部分堤段的堤顶高程达不到新的设防标准,一度成为东平湖防洪的薄弱环节。2003年,黄委会投资2000多万元对大清河北堤不足防洪标准的14.6公里堤段进行了加固加高。工程324开工,531完工,历时69天,征用土地1200亩,拆迁民房1500多平方米,完成土方53.90万立方米。“01.8”洪水期间,大清河北堤渗水长达11.8公里2003年,在戴村坝洪水流量2250立方米每秒的情况下,没有出现一处渗水险情。

改造东平湖南面二级湖堤上的八里湾闸是黄委完善东平湖防洪体系的重大决策。老八里湾闸是两孔的钢筋混凝土箱式小涵洞,始建于1965年,仅仅满足向梁济运河补水和新湖区引湖灌溉。二级湖堤加高到46设防标准后,这个小闸设防水位仅为44.5,“01.8”洪水中,在这里发生了大险情,二级湖堤几乎溃决,成为防洪的一大险点隐患。2002年底,投资2147万元,对东平湖二级湖堤上的八里湾闸进行了改建,200367完成闸门吊装,达到度汛要求。新设计的八里湾闸为7孔开敞式结构,过流能力450立方米每秒。为照顾新湖区农业灌溉,将其中有一孔设计为低孔,灌溉引水流量25立方米每秒,排涝流量18.82立方米每秒。新改建的八里湾泄洪闸不仅消除了二级湖堤上的隐患,而且使东平湖老湖洪水相机南排具备了第一条件。

21世纪头5年里,东平湖管理局管理范围内的机淤固堤、截渗墙、险工改建等项目12大项45个单项工程开工建设。另外,还完成了2001年东平湖水毁项目修复、东平湖二级湖堤石护坡修复、戴村坝南引堤加固、戴村坝消力池加固和二级湖堤堤防道路修复等多项防汛岁修建设,东平湖防洪体系进一步完善。

   

为了使东平湖这一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王牌”更好地发挥作用,系统内外、黄河上下的专家学者,以及各级行政领导对东平湖诸多问题一次次提出意见和建议。

公元20051123日,东平湖迎来为之把脉的黄委科技专家。经过实地查勘和深入的分析研究,他们提出了四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扩建庞口闸,确保“排得出”

2004年汛期,大汶河来水25.7亿多立方米,在黄河水位低、没有顶托的情况下,庞口防倒灌闸最大泄洪流量仅650立方米每秒,虽然已经超过了它的设计泄流能力,但还是明显暴露了它的卡口缺陷,与已经开挖疏浚后的出湖河道过流能力不相匹配。各位专家学者一致呼吁,应尽快扩建庞口闸,解决泄洪流量低,确保东平湖洪水“排得出”。

加固二级湖堤,确保堤防安全

按照东平湖围坝标准加固二级湖堤,提高石护坡强度。这一提议得到黄委的高度重视,李国英主任在2006年全河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已经将其列入十一五时期重点工作。

打通南排通道,给老湖洪水再辟出路

开辟东平湖老湖洪水紧急泄水通道,南排进南四湖的问题早有动议。20世纪80年代,黄委以及山东河务局就对新湖区运用后紧急南排问题进行了研讨,并于1989年在东平湖最南端的湖堤上修建了司垓退水闸。“01·8”汶河洪水后,老湖洪水紧急南排问题又引起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关注。2003年改建了原八里湾闸,设计流量450立方米每秒,老湖洪水可借流长河穿越新湖区连通司垓闸,这给东平湖老湖洪水紧急南排提供了可能。

金山坝,一个一直争论的工程

金山坝始建于60年代,是当地群众为围湖造田而自发修建的民堰,历经多年整修加固,现已成为一条规模宏大的挡水大坝,经过多次大水摧残而未垮从而充分证实了它的坚固和能力。

金山坝的去留,引起了激烈争论,各方面的意见如下:

金山坝是违法工程,将东平湖老湖削去41平方公里的面积,严重影响了东平湖滞蓄黄汶洪水。

当地政府力保的工程。金山坝挡住东平湖老湖洪水,西面220国道,3.28万人口和4.16万亩土地受到保护。 “01·8”大水,地方调集群众及部队十几万人次投入护坝抢险,最危急的时候金山坝顶上每米安排2名抢险队员。大坝上随处可见“誓与大坝共存亡”的旗帜。

将金山坝改建为具有分水、挡洪双重功能的建筑物,修建控制闸,或预设爆破口门,一旦需要,按计划实施爆破,以满足黄河向老湖分洪的需要。

金山坝的实质是金山坝以西3万群众安置问题。动迁群众,合理解决金山坝问题。

各家意见不一。问题终有一天会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

解决难题靠智慧,社会和谐靠发展。东平湖这片美丽的水域蕴藏着生机,东平湖这一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王牌”将更加完善,东平湖在新世纪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06年10月14日

作者: 张玉国
SRC-54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