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安澜六十年 再铸辉煌谱新篇
——河南黄河河务局60年建设成就巡礼


2006-11-02

  九曲黄河,源远流长,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历史上黄河决溢频繁、灾害深重。“黄河宁,天下平”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治黄,才使古老的黄河获得新生。

  河南人民治黄事业是在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拉开序幕的。1946年,国民党政府决定堵复1938年花园口掘堤口门,引黄河水回归故道。为应对新的形势,1946年2月,冀鲁豫解放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故道堤防修复工作,从此掀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治理黄河事业的新篇章。

  河南人民治黄60年成就辉煌

  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水利部,河南省委、省政府和黄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河南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扭转了历史上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黄河治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建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人民治黄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开展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对河南黄(沁)河800多公里的堤防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加高培厚,全线达到了防御花园口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的设防标准。开展了游荡性河道的重点整治,共修建险工坝岸及河道护滩工程257处4800余道,大大提高了抗洪能力,减少了横河、斜河发生的几率。为防御黄河特大洪水,辟设了北金堤滞洪区、大功分洪区。在滩区、滞洪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安全建设,共修建避水台17340个、撤退桥梁15座、道路2000余公里,特别是1998年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黄河下游防洪治理的投资力度,至2005年,8年间共安排资金55.32亿元,是1998年以前投资总和的近2倍,完成土方2.16亿立方米,石方332.84万立方米,混凝土18.45万立方米,河南黄河段南岸全面建成标准化堤防,工程抗洪能力有了极大提高。60年间,国家对河南黄河防洪工程建设投资达86亿元。目前,河南黄河已初步建立起了由干支流水库、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和分滞洪区等组成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为防御洪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现了60年岁岁安澜。历史上,黄河素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称。解放后,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把黄河防汛作为一件大事,年年讲,岁岁防,重点抓,不断加强非工程防洪措施建设,全面实行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建成了完善的防汛指挥调度系统,基本实现了防汛指挥现代化。依靠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全省党政军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严密防守,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抗洪抢险的胜利,先后战胜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洪水12次,特别是战胜1949年12300立方米每秒、1958年22300立方米每秒、1982年15300立方米每秒等特大洪水和1996年异常洪水,赢得了60年岁岁安澜,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达数千亿元,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这一伟大成就,是历史上任何朝代都不可比拟的。

  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成效卓著。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引黄灌溉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52年,河南建成黄河下游第一座引黄灌溉工程——人民胜利渠,揭开了黄河造福人民新的一页。此后,河南引黄工程如雨后春笋,广布黄河两岸。截至2005年底,共建成各类引黄取水工程71处,设计引水能力1830立方米每秒,累计引水1357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280万亩,抗旱补源380万亩,放淤改土172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城市和工业供水是黄河服务沿黄经济社会的又一大贡献。1958年,开封首开此举,随后,郑州、新乡、濮阳等沿黄缺水城市也相继开展了引黄工作。郑州铝厂、中原油田、洛阳石化等大型企业也从源源不断的黄河水中受惠至今。近年来,随着河南经济的迅猛发展,沿黄城市供水区域及规模进一步扩大,长垣、吉利、温县、武陟、濮阳等供水工程相继建成,一批新建大型企业的引黄取水已进入实际运作阶段。此外,为缓解京津地区的严重缺水状况,1973年至2001年,通过人民胜利渠等,向天津紧急调黄河水近50亿立方米。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力地促进了沿黄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治黄科技突飞猛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始终伴随着河南治黄事业的发展,推动着河南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进程。60年来,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开展联合攻关,在治黄应用基础研究和治黄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古老的治黄事业与时俱进,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河南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积极引进和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最新科技成果,有力地促进了传统治河向现代治河的转变。建成了“引黄涵闸远程监控系统”,实现了涵闸的远程自动控制;完成了“河南黄河电子政务系统开发”,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和异地办公;“堤坝安全监测系统”的建成,改变了传统查险报险方式,为抢早抢小争取了主动;“可视化防洪预案管理系统”和“大型机械在抗洪抢险中的应用研究”,为抗洪抢险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极大地提高了抢险速度和强度。据统计,60年来,共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4项,黄委科技成果奖202项。其中,“引黄淤灌治沙治碱”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大孔径多功能潜水钻机的研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黄河水利经济快速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自身管理体制的改革,经过20多年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工程施工、引黄供水、种植养殖业和旅游、设计、监理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目前,河南河务局拥有经营性资产近9亿元,年均经济收入12亿元,各类经济实体58个。其中,建筑施工业拥有水利水电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企业19家,一级资质企业5家,涉及水利水电、工民建、公路交通、桥涵施工等多个领域。监理、设计、旅游等第三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花园口、柳园口风景区被定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成为河南“郑、汴、洛”旅游精品线上的靓丽窗口,每年都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河南黄河产业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职工收入稳步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治黄事业的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2003年,河南河务局被命名为“河南省创建文明单位工作先进系统”;2005年,新乡河务局、开封河务局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目前,河南黄河系统已建成省级文明单位30个,全国水利系统文明单位2个。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各项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河南河务局机关晋升为国家档案管理一级单位,所属19个单位达到国家二级,已成为全国水利系统档案工作的标杆。工程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原阳河务局、惠金河务局、博爱河务局、武陟第一河务局、开封第一河务局等5个单位成为国家一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工程面貌焕然一新。

  河南人民治理黄河60年的历程,波澜壮阔,成就斐然。这里,饱含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镌刻着老一辈创业者的不朽业绩,凝聚着几代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也见证了河南治黄事业不断开拓进取、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坚实足迹。

  60年来取得的基本经验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治黄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前提。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黄河治理。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首次离京出巡就亲临河南视察黄河,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邓小平同志也曾多次到河南视察黄河、指导和听取有关黄河治理的汇报。江泽民同志在1991—1999年的9年间先后三次到河南视察黄河,发出“让黄河为中华民族造福”的庄严号召。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河南黄河,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黄河的重大规划,党中央、国务院都要直接研究,作出决策。在1955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制定了治理黄河的宏伟蓝图。2002年7月,国务院批复了《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

  河南省委、省政府把黄河治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从人、财、物等各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历届省委、省政府、黄委领导都亲自过问河南治黄工作,深入一线指挥抗洪抢险。省直属各有关部门和沿黄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治黄工作。郑州市、开封市各级党委、政府在河南黄河南岸标准化堤防工程征地、拆迁、建设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完成。河南人民治黄的成就,是党和政府正确领导以及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团结治河的胜利。

  沿黄群众和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是治理黄河、保卫黄河的坚强后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抗洪斗争实践中,形成了以沿黄广大人民群众、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紧密结合的军民联防体系。1952—1984年黄河3次大复堤,沿黄各级政府每年调集几十万群众参加工程建设,声势浩大,前所未有。每年汛期,各级政府都要组织上百万群众防汛队伍,随时准备迎战洪水。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历来是抗洪抢险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急、重、险、难”任务,在困难和危险面前,他们冲锋在前,为夺取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科技进步,是推动治黄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治黄科技始终是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不断进步的推动力。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黄河洪水泥沙基本规律的不断探索,治河方略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宽河固堤”,逐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拦、排、放、调、挖”“稳定主槽、调水调沙、宽河固堤、政策赔偿”等一系列的治河方略,新世纪又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和理论体系。治河实践取得重大突破,在河南黄河河段相继开展了“二级悬河”治理试验,利用洪水泥沙淤堤河截支堵串试验,创造性地进行了切滩导流等,为治河开辟了新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措施。黄河水资源优化调度、堤防除险加固、抢险新技术新材料应用、防洪减淤措施、洪水测报预报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黄河防汛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奠定了扎实基础。特别是连续5年进行的调水调沙,使河道得到有效冲刷,过洪能力明显提高,黄河在维持健康生命的道路上越走越广阔。

  建设一支坚强的治黄专业队伍,是治黄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60年来,河南黄河系统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培养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1人,全国劳动模范3人,省部级劳动模范26人,黄委劳动模范271人。技能人才成长迅速,1人荣获“中华技能大奖”,4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6人分获“全国水利技能大奖”和“全国水利技术能手”,河南河务局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通过选拔科技带头人、拔尖人才等活动,河南黄河系统在多个方面和领域保持了技术优势,有力推动了治黄事业的发展。

  坚持依法治河,是推进治黄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依法治水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不仅出台了《水法》《防洪法》等多项法律法规,而且今年专门制定实施了我国第一部流域水量调度管理行政法规——《黄河水量调度条例》。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高度重视河南黄河的立法工作。1982年,率先在沿黄省份中制定了《河南省黄河工程管理条例》。与此同时,不断健全完善配套政策,检查督促各项法规的落实,营造了良好的法制氛围。各级河务部门坚持依法行政,积极服务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建设,仅“十五”期间,就受理审查河道内建设项目112个。依法查处各类水事案件,有力地维护了水事秩序。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成效显著,河南河务局荣获水利部“四五”普法先进单位,新乡河务局先后荣获国家“三五”“四五”普法先进单位。

  这些经验,都是60年治黄实践总结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

  河南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任重道远

  60年不懈奋斗,60年创新发展,河南治黄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但当前,黄河的泥沙淤积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二级悬河”的形势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小浪底以下2.7万平方公里无控制性工程,防洪工程和防洪非工程措施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洪水威胁依然存在。滩区100多万群众生命安全还受到威胁,生产发展受到限制。

  新近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已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这对黄河的治理开发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谋求黄河防洪安全的意义更为重大。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治黄新理念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南治黄的总体思路是:坚持治河第一要务,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强化水资源管理,确保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全面提升治黄与管理现代化水平;拓展多元化经济,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努力提高职工生活质量;坚持以人为本,提高队伍素质,为治黄事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构建和谐河南治黄新局面,为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终极目标作出新贡献。围绕这一总体思路,着力实现以下目标:

  一是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措施,确保防洪安全。河南临黄大堤全部建成标准化堤防,确保防御花园口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堤防不决口;加快河道整治步伐,完成所有重要节点工程的布设,游荡性河势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完成沁河下游薄弱堤防加固和险工改建,消除险闸、涵管等堤防隐患;开工建设河口村水库;加快滩区安全建设,确保滩区群众生命安全;加强防汛现代化建设,实现“传统抢险现代化”。

  二是强化水政水资源管理,确保供水安全。全面贯彻《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实现河南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规范化、现代化,确保河道不断流;完善水法规体系,争取早日实施《河南省黄河防汛条例》《河南省黄河工程管理条例(修订)》。

  三是加快科技创新,提升治黄现代化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推广可视化防洪预案、防洪决策会商、堤坝安全监测等系统,大力推广应用抢险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提高治黄科技水平。

  四是深化改革,建立起良性的运行体制和机制。继续深化水管体制改革,所有水管单位工程管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深入开展节约型治黄研究,降低运行成本,形成健康、文明、节俭的发展模式,建立起一支高素质治黄队伍,为治黄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河南治黄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治水新思路,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和黄委的领导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终极目标不懈奋斗!

  (本文由河南黄河河务局提供)
作者:
SRC-61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