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红军渡口 如今旅游旺农家

2017-09-15

    3月28日,循着红军的足迹,记者来到息烽县流长乡采访。站在乌江岸边顺江码头环视,江水奔腾咆哮,两岸悬岩陡峭,乌江天险果真名不虚传。

 

    从码头往下走约50米,抬头一看,停靠在码头边的一艘旅游船上的“农家乐”招牌十分惹眼。走进船舱,四五张大小不一的餐桌围满了食客,女主人抬饭送菜忙个不停。同行的流长乡乡长杨朝宏告诉记者,这“农家乐”老板是流长乡水尾村的农民,男主人名叫王继明,女的叫肖敏,前些年他们夫妇俩开餐馆、养鱼,找了些钱,近年他们又投资12万元购买了一艘旅游船和一只快艇,办起了“农家乐”和旅游业。像他们这样做“三产”的农户,在沿江村寨有上百家。

 

    据史料记载:1935年3月21日至22日,毛泽东率中央红军在川黔边境与敌人周旋2个多月后,突然折回贵州,实施南渡乌江,取道金沙江入川的战略转移。3月29日,担任南渡乌江先遣任务的红一军团一师三团抵达乌江北岸,大部队在江边洼地隐蔽,由红一连连长朱日亮和指导员杨启带人到江边侦察敌情和地形。乌江南岸这几公里内,只有流长乡梯子岩、大塘、泡木井3个渡口,黄昏时分,红军突击排利用夜色和暴雨作掩护,再次乘竹筏向对岸划去,在与敌人进行了一番战斗后,红军终于登上了南岸。

 

    突击排控制渡口后,红军先遣团的后继部队乘势渡江击溃了大塘、梯子岩两个渡口的守敌。当晚,红军完全控制了乌江南岸。紧接着,先遣部队和军团工兵连夜架起了3座浮桥,打开了红军大部队南渡乌江的大门。晚间,红一、三军团及中央纵队先后渡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随中央纵队进入了息烽县流长乡。4月1日,中央红军除九军团外,其余主力部队全部进入息烽境内。

 

    这片红色的土地如今一派生机。在水尾村记者看到,一条条硬化的进村串户路连接家家户户,村道两旁一座座明亮整洁的农家小院在葱茏的绿色中时隐时现。据介绍,该乡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实施了“四养四种”,即养猪、养鸡、养牛、养鱼,种烤烟、种油菜、种经济作物、种蔬菜,去年农民人均收入2200元,有400人常年在外务工,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全乡130个村民组,70%的道路已硬化,80%的农户用上了清洁的自来水。

 

    “再过几年,在沿江一带村寨要发展经果林1万亩,乡里还要充分利用乌江峡红色旅游景区、金沙大桥、顺江码头等资源优势,在顺江码头渡口建一座休闲集镇。”杨朝宏的话语里充满了自信。

 

    来源:贵州日报 2006年04月06日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