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内容页

沈杰:水周宣传——人性化、个性化的宣传让受众感同身受

2006-03-21 14:10:48

  每年的水周宣传应该创造一些机会、营造一种环境,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其中,让他们感悟水的重要以及节水的重要。

  现代水利周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什么样的宣传形式最能让公众接受?
  
  沈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说,要从以受众为本,也就是从以宣传对象个人为中心的角度上来进行宣传。比如说在宣传水问题的重要性时,我们如果一味地从宏观上讲水资源现在多么短缺,浪费现象多么严重等,这样的宣传效果很有限,如果能够从一个点上切入,比如以去年哈尔滨停水事件作为由头,把停水那几天人们每天的感想、感悟表现出来、传达给社会上每一个人,这样,用生命个体的深刻体验来展示水资源的重要性,自然会让社会公众领悟到我们的宣传所要表达的含意,而这种带有深刻“情感”体验的说明,则是让人难以忘记的。
  
  另外,应该倡导“参与式”的宣传手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当一个人在亲身体会某些事情之后,他才能更有效地从心理上对这些事情加以接受。因此,参与过抗旱等实际活动的人,一般就会更深切地感受到水对生活的重要性,而这种参与过程能对参与者在水的认识、节水意识的培养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帮助,甚至他们还会告之和感染更多的人。参与过程不是调动人的认知,而更多地是激发人的情感。所以,每年的水周宣传应该创造一些机会、营造一种情境,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一种“如果缺少水,甚至如果没有水”的体验中,让他们最深地感悟水的意义以及节水的重要性。

  现代水利周刊:那么,怎么样才能激发公众对水的“独特的感受”?
  
  沈杰: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一件事物要被人完全接受,首先是通过感知,紧接着是认识,然后理解它的意义所在,才会认同它,最后内化它,并在行为上服从它。这个过程很漫长,从认知、认同到最后的服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接收大量信息。然而,对于改变人的态度而言,在认知过程中调动“情”的因素是极其重要的,人们对一件事情没有认同,从心理学角度上讲,就是因为没有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外在条件的出现能否促进他在情感上出现一种升华很重要。而这个“情”,也就是人的情感、情绪。“情”是改变一个人的认知或行为的很重要的力量。因此,宣传工作应该更多地对社会大众“动之以情”,用我们的有人性化的宣传使社会公众对水产生情感化的认识。

  现代水利周刊:什么样的宣传形式会让公众产生逆反心理,使宣传效果适得其反?
  
  沈杰:在宣传工作中,在几种情况下较容易使公众产生逆反心理。第一,宣传手法很陈旧,内容重复性较高。从心理学分析,人很容易对新鲜和异常的东西感兴趣,心理学上叫“新异刺激”。比方,一个房间的熟悉的声音在谈话可能你不会很在意,但如果突然有一天,你听到一个很陌生的声音,就会马上引起你的注意。这就是“新异刺激”的效应。
  
  其次,交流或传播双方的不平等地位。习惯用居高临下、命令式、说教式的口吻说话或宣传,这就很容易让人产生叛逆心理。
  
  此外,缺乏相关的情境促进作用。例如没有参与的机会,缺乏自己亲身体验等。这样的宣传形式也不容易被人们所喜爱。
  
  最后,没有吸引受众的技术手段。宣传手段的单一,缺乏人性化、个性化,也很容易让人产生叛逆的心理。其结果是,所开展的工作实际上浪费了宣传成本,达不到宣传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现代水利周刊:对于水周的宣传活动,您有什么建议?
  
  沈杰:宣传的切入口一定要小,最好能让每一个人有切身体会。水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远大计。意义重大的事件更需要从一个能够使人具体感知、哪怕是很小的一个事情或者一个标志入手,让人一看就印象很深,就会联想到水对个人生命、家庭生活、城市发展、社会运行、人类未来的重要意义。我们宣传的效果应该确定为:从对个体的动员,达到对社会的总动员。宣传切入点的选择要考虑对个体的具体动员效果。我们更多需要的不是外在的启动,而是内在的发动。如果能在每一个人的内心引起“震荡”、发生“感触”,也就在全社会发动了节水、合理利用水的实际行动。所以说,在宣传时要把所有的宣传着力点放在怎样去感动每一个人,让其从感知中产生感动,这才是最好的说服。
  
  延续刚才我谈到的,如果能够把在哈尔滨停水日子人们的感悟做成一个片子可称《在没水的日子》,让有此经历的人谈一些当时自己的感受,也许会有感动人的效果,这样的宣传效果将会更长久。
  
  可以邀请一些明星人物来做节水宣传的动员。从心理学上来讲,“榜样的力量”会让明星们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情具有一种强大的说服和感召的力量,从而产生实际的动员力量,尤其是对于当今的青少年。这样的话,节水宣传效果就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从外在宣传到内在接受,宣传效果就进入了一个更深层次。
  
  另外,互联网是今天的新传媒。我们可以利用网上的一些高科技手段,生动地宣传节水。潜移默化的宣传在某种意义上胜过刻意进行的宣传。同样,节水对节水器具的生产、对用水设施的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可以成为促进节水宣传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水周的宣传活动客观上也要求社会各部门不能仅仅把“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这短短几天的活动,当作在全社会提高水问题认识、培养节水意识的有效途径,而是应该建立一种长期性、制度化的宣传和促进机制。

  来源:中国水利报现代水利周刊 2006年3月16日

作者:肖丹 刘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