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内容页

公益时报:还有多少水可供我们挥霍?!

2006-03-28 11:02:21

  从职业岗位和经济收入来说,刘诗洁绝对属于北京市典型的金领一族,她供职于某知名的外企并担任中方的副总经理,每月8000美元的收入,让她足以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优雅地生活着。不过,让很多朋友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每天开着宝马轿车上班的单身女士,竟然在用水的细节问题上“抠到了家”。

  刘将自己位于北京通州某小区的住所收拾得富有现代家居感,但卫生间和厨房却是例外:马桶旁一个大大的塑料桶,由一根胶管连接着洗脸池的下水通道,刘冲马桶几乎全靠塑料桶里保存的废水而不是马桶水箱;厨房的地面上凌乱地放着5个盆子,它们全部被用于保存废水,然后端到卫生间用于冲马桶。

  公司的同事也知道刘的一个习惯——如果看到哪个水龙头没有关好,她会立即上去拧紧再拧紧。

  “我不是抠门,而是一种习惯,觉得浪费水太可惜。”刘诗洁告诉记者,这一切缘于1999年她在英国的一次遭遇。当时,正处于培训阶段的刘在洗手后忘了关水龙头,被上司发现后当场劈头盖脸一顿指责,“我无法相信一个不爱惜水的人会爱公司爱社会!”这句话和后来在英国一系列的耳闻目睹,彻底改变了刘对水的态度。

  现在,刘诗洁家里每月用水不到2吨,水费8元人民币,相当于北京市平均水平的1/4。“这种习惯,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她的生活文化了。”刘诗洁的一位朋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从“水与文化”上下功夫

  或许仅仅是一种巧合,刘诗洁的朋友对她用水观念的总结,恰恰就是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水与文化”。

  1977年,联合国召开“水会议”,向全世界发出警告:继石油危机之后,水不久将成为下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 1993年1月1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用以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认识。联合国确定,2006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文化”。

  “你很难说这里所说的文化和我们平常所说的文化有哪些联系和区别。”刘诗洁说,“在我看来,用现代文明的节约意识来约束自己的生活,形成良好的用水习惯,这就是一种文化。”

  有心人留意到,从1994年以来,联合国所确定的世界水日主题越来越具体化,从最初的“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 、“世界上的水:够用吗?”到“我们(人类)永远生活在缺水状态之中”、“21世纪的水”,再到后来的“水和健康”、 “水与灾害”,直至今年的“水与文化”。

  “从抽象到具体,从大道理到解决途径,世界水日主题的历史变化,也反映出这个社会用水观念的更加务实。”刘诗洁以专家的口吻分析起来,事实上,她的确在这个方面很有发言权。

  她认为,就中国的现实而言,“水与文化”的主题很切合实际,因为中国传统心态中有一种“贪大求洋”的心态,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浪费和显摆的心态,它深刻地体现在国民的生活习性当中,也就“自然而然地融为一种消费文化”。“因此,很有必要改变这些习惯,这就需要在文化方面加以注意。”

  水并不紧张?

  对于日益紧张的水资源灾难的威胁,人们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中国的城市地区,节水意识不断提高,但在农村,特别是在南部降水相对充沛的地区,人们几乎还没有认为水资源是个问题。

  “那不到处有吗?搞么子这么紧张喽!”对于记者的问题,湖南省益阳市一位村民曾经站在田垄中这么回答。在这位生长在江南水乡的农民看来,提出水问题不啻为杞人忧天。

  而事实上,即便是这个地处洞庭湖畔的城市,目前也同样面临水资源灾难的威胁,血吸虫病原体的污染,让这个地方不少看上去汪洋一片的淡水毫无用处,因为人们不敢接触这些水。

  有人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水资源灾难危机表示了悲观的态度,他们甚至认为,既然水资源灾难迟早会到来,还不如现在用个痛快。

  中国水资源的惟一出路

  不过,一些权威人士认为,只要治理得当,水资源危机还是可以避免的。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曾经说,人类现在只使用了地球上可再生利用淡水贮量的1/6左右,只要今后措施得力,未来还是有希望的。

  在节水和保护水资源方面,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社会的经验兴许值得中国和中国人学习。

  自来水被公认为安全用水和节约用水的好办法之一,在欧盟成员国中,塞浦路斯和荷兰两国使用公共自来水的居民达到了100%,法国和德国则为99%,丹麦、比利时、匈牙利、斯洛文尼亚、捷克、爱尔兰和奥地利等国也都在90%以上。但在中国,自来水至今为止还是城市居民的“专利”,农村居民随意打井破坏地下水资源结构的现象比比皆是。

  欧盟国家还特别重视下水系统覆盖,那里的公共下水系统平均覆盖率达90%,最高的马耳他、卢森堡和西班牙三国达到了100%,他们的废水处理程度也高,整个欧盟未经处理的废水仅占14%,比这一比例更低的有荷兰、英国、卢森堡和德国,其中荷兰更是达到了1%。

  对于水的节约和治理,中国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说,近5年来,超过一半的省份实施了计划定额用水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包括黄河在内的一些大型流域对沿岸城市取水进行总量控制,多个省份开始建造更多的污水处理厂,规模宏大的 南水北调工程等项目也将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应对“水荒”更需要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依靠市场机制以鼓励全民节水。

  细心的人们也许还记得,2006年1月6日,北京市第一个大规模节能小区——朝阳区慈云寺绿色环保小区正式竣工,这个占地3万平方米的小区耗资240万元建成了雨水回收再利用和微喷浇灌等节能系统,每年可以节水5400立方米。

  就在3月23日上午,山西太原市的水务工作会提出,将利用5年时间初步建成节水型城市。按照规划,该市将建成 20个高科技农业节水园区,累计农业灌溉节水面积5年后可以达到50%以上。

  在纪念“世界水日”的座谈会上,水利部长汪恕诚指出,今后我国必须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部长明确提出了今后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适应水资源承载能力,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充分考虑洪水风险,努力实现人与洪水和谐相处;根据水环境承载力,加强水功能区管理,保护好水资源;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切实加强农村水利;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维护河流健康。

  中国缺水数字

  中国是全球公认的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有资料表明,目前中国淡水资源总量约为28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位列世界第121位。如果扣除那些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

  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而在几大淡水河流域,包括淮河、长江、松花江、珠江、黄河以及多数淡水湖,都存在严重的污染情形。

  以北京为例,这个“资源性重度缺水”城市现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球的1/32,远远低于1000立方米的国际公认缺水线,50多年以来,由于年降水量逐年下降,北京地下水深度也跟着逐年下降。北京一份地质规划称,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面积已达1800平方公里,形成了东郊大郊亭、朝阳来广营、昌平沙河至东三旗、顺义平各庄、大兴庞各庄等多个地面沉降中心区,中心区最大累积沉降量已近800毫米。

  其他地方的情形也好不到哪里去,统计资料说,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即便是降水充沛、风景宜人的城市杭州,现在也面临缺水局面。3月20日,杭州市林业水利局总工程师胡洪志承认该市“是一个相对缺水的城市”,该局的资料称,从2003年到2005年,杭州连续三年进入枯水年份,人均水资源最低占有量为1308立方米,已达到“中度缺水”。

  除了水资源匮乏,其他原因也加剧了中国水资源的紧张,知名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认为,洪涝灾害、水污染、水土流失、水生态破坏、水浪费,也是中国水资源缺乏加剧的重要原因。

  水利部一项预测说,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预计用水总量为7000亿至8000亿立方米,但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在充分考虑节水情况下,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

  来源:公益时报 2006年3月28日

作者:胡丽波
SRC-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