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的师表——严恺

2006-05-10

  聪慧倔强 学习不做第二人

 

  1912年8月10日,严恺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籍福建闽侯。父亲严文炳在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任数学教授。他年幼时失去双亲,由二哥扶养,在北京上小学未完,转到浙江宁波继续读书。


  幼年的不幸培养了严恺自强自立的倔强性格。他中学时就聪慧过人,宁波中学数学老师王珪荪以严著称,考试严格,学生抱怨说:“王老师,看来在你的班上,谁也别想拿满分了。”王老师淡然一笑,说:“怎么没有呢,严恺不就考了100吗?”严恺拿高分于是在学校出名了。

 
  严恺中学时期即流露出过人的智慧。他4年内就完成6年学业,以高二学生的身份考入了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系。在大学期间,他更一直是优等生,毕业时1933年,严恺以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领到了唐山工学院的毕业证书,还获得了荣誉称号。


  1935年,他在大学毕业并经过两年实际工作锻炼后,报考了中央研究院选派到荷兰的留学生,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30年代赴荷兰德尔夫特科技大学攻读土木专业的第一个中国人。


  在荷兰,有一个世界之最——能够抵御四千年一遇特大风暴的东斯赫耳特防风暴大闸。大闸由62座巨墩支撑,为表明对科学与科学家的尊重,这些巨墩,全部用世界上著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这些巨墩中有一个属于东方科学巨星,名字叫严恺。


  在德尔夫特科技大学,严恺学习勤奋刻苦,深得学校赞赏。他顺利地克服了语言障碍,通过了专业考试。经过3年艰苦学习,学完了大学各种课程,完成了设计工作和论文课题,都以优秀成绩通过所有考试。在学习过程中,他还到德尔夫特水力试验所工作,多次去工程现场实习,获得了丰富的实际知识与工程经验。3年后,他以绝对优异的成绩和征服全场的毕业面试表现拿到了荷兰土木工程师学位。


  学习过程中,他还显示出过人的语言天赋。1936年暑假,严恺参加了柏林大学专门为外国人学德语而开设的短训班,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他一下子报了初级班和中级班两个班,上下午连轴转,早晚再抓紧复习。才学了一个月,严恺就能在课堂上独自回答老师提出的很有深度的问题了。更为有趣的是,初级班结业考试上,因为一位罗马尼亚女同学原先就有德语基础,他考了第二名。但是,接下来的中级班考试中,他还是考了第一名!

 
  到毕业时,他已经利用寒暑假自学,除英语外,掌握了荷兰语、德语和法语,为他广收并蓄国外先进科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征服江河 倾心水利的实干家


  1938年12月,严恺从欧洲回到了祖国,在云南省农田水利贷款委员会任工程师,从此,严恺怀着巨大的爱国热忱,为我国水利事业做出了毕生的贡献。


  在水利建设事业上,他始终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为中心,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在科学研究中,创立了“理论指导、科学实验、现场观测三结合”的学术指导原则。既要保证开阔的理论视野,又十分注重实践(包括科学试验),以其广博的学识、高远的境界,从多学科、多角度加以宏观把握。


  1940年,不到28岁的严恺就被中央大学水利系聘为教授。1945年3月,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宁夏工程总队总队长,率领近百名工程技术人员对宁夏地区黄河流域进行综合的地形和水文测量,提出整个灌区的改建和发展规划。1958年他主持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天津新港回淤研究”。


  70年代初,严恺作为技术顾问一直参加长江干流修筑第一座拦江大坝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建设工作。严恺率领中国赴美水利考察组出访,实地查看了田纳西河及其他诸河流域治理工程,并参观了几个大学与研究单位,了解美国近百年来水坝建设以及船闸的设计和其他一些水利方面的经验,这些对解决葛洲坝工程中发生的问题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直到此项水利枢纽建成,他始终担任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顾问。


  葛洲坝建成以后,严恺参加了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可行性论证工作,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他应邀出席了隆重的开工典礼,并被聘为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技术委员会顾问。1997年11月8日,在令全世界瞩目的时刻,严恺坐在长江三峡大江截流的观礼台上,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全国人民共同分享了大江截流的巨大喜悦。


  80年代初,严恺担任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技术指导小组组长,对我国18000km海岸带进行的多学科综合调查研究,为开发利用我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这项成果被评为199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严恺在水利科研上的辉煌成就,使他很早就成为中国水利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是共和国的第一批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5年他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担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大坝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平计划政府间理事会副主席。并于1995年被国际水利科学研究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


  在他勤耕不辍的科研生涯中,他跟求学时一样努力勤奋,不做第二人。而在他的平时生活中,最为人们乐道的,便是他的艰苦朴素和严于律己。


  在河海大学,严校长是朴素出了名的。人人都知道严校长有块老怀表,是他20世纪30年代大学刚刚毕业时买的,已经跟随他多年,无论走到哪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取出怀表,放在桌子上,看着表,听取工作汇报,安排自己的事情。他还有一双老式样的皮鞋,穿在他的脚上,从陆地到船上,从中国到外国,一再修补,连他自己也不知有多少年头了。别人劝他重新买一双新鞋。他抬了抬脚,看看皮鞋,笑着说,鞋子没有问题,还能穿两年。


  严校长不管是出外工作,还是访问,一切从简。其中更有一个典故,1988年,江阴县要建港口,邀请河海大学,严恺爽快地答应了,到了江阴便一头扎进工作当中,当地人摆了一桌酒菜招待他们,谁知严校长一看桌上的饭菜,便皱起了眉头,拿了两个馒头回宿舍啃去了。这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 

  浓墨重彩 开创华东水利学院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鉴于新中国对水利人才的特别需要,决定成立专门的水利学院。当时的党中央和华东局都认为严恺既是水利权威,又具备卓越的领导能力,只有他能担当起筹建学院的大任。

 
  开拓进取的性格和报国的热情地驱使下,严恺毅然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从此,开始了他创建“华水”(日后的河海大学)的艰难之旅。1954年的《新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为祖国培养水利建设人才——访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华东水利学院副院长严恺》的文章,其中写到:“严恺先生是我国少数的水利专家之一,一九五二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他接受了国家委托他创办水利学院的光荣任务,和学院的全体干部一道,兢兢业业,不辞劳苦地筹划着学院的基本建设。”


  严恺以巨大的热情、过人的胆识和魄力,开始了华东水利学院的建校历程。这所专业院校后来成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高等学府——河海大学,而严恺,则成为了这所享誉国内外的高校最当之无愧的创建者和开拓者。

  创业艰难,筚路蓝缕。首要的任务是筹集师资。

 

  江苏省档案馆报汛的一份《华东水利学院建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记录》,其中说明了华东水利学院筹建时的艰难情况,根据资料显示,当时的华水,建校时期办公地址拟设于南京大学内,建校初期仅有16名教授,5名副教授,8名讲师,17名助教。“办公室及实验室在南大配备240英方,勉强可以应用。南京工学院尚余300人宿舍,请拨给水利学院,即可以解决本院950人的宿舍问题。否则且赁民房或搭建临时宿舍。”


  为了筹集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严恺凭借自己在水利界多年的影响力,在各个名校多方游说,登门拜访。只有好的教学、生活条件才能吸引到更多的名教授,但当时的华水校园,从校舍到教室都是“租借”来的。严恺力排众议,一举买下了20栋花园洋房,这一举措除去了初来华水的教授们的后顾之忧,也吸引了更多的名师。


  严恺不辞劳苦的劝说和努力,终于为新生的华东水利学院“挖”来了一支水利教育的精英之队。在他的影响和感召下,著名力学家,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徐芝纶教授,同济大学的郑肇经教授等都来到了华东水利学院。当时的数十名教师,也都被他从南京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学校一手“挖”了过来。


  而在校舍建设的问题上,严恺更有着决断的魄力。他坐镇设在原美军顾问团的基建处,全力以赴抓基建。由于教学楼、宿舍楼、饭厅等所有校舍都要一起盖,一度出现了建材不足的问题。他听说长江中下游工程局又一批适合盖饭厅的东北红松,立即抓住时机,前去全部买了下来,解了建材的燃眉之急。 

  多方筹措,不懈努力,1952年10月27日,离第一次建校会议仅仅80天,华东水利学院的筹建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学生也陆续到齐,可以正式上课了。这一天,成为华东水利学院和日后的河海大学非同一般的日子:校庆日。


  到1953年8月,三栋学生宿舍、三栋教工宿舍、教学楼、大饭厅等全部建成了,近千名学生全部搬入新校舍上课。这一天,距学院建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才刚刚一年。


  严恺为华水建校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在学院领导、筹集师资、管理学生等方面事必躬亲。

 
  华东水利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后来回忆道:“……我奉调中央水利部工作,严恺同志来到我家,要我兼任华东水利学院院长。当时我还未满30岁,而他已经是执教十余年的名教授。我吃了一惊,对他说‘我乐于当你的学生,决不能当你的院长。’他向我分析了工作需要,那种纯从事业大局考虑,了无个人得失的浩然正气,使我深受教育,我只好表示同意。我认为,我的职责就是支持他的工作。因此,我和冯仲云同志虽曾分别兼任华东水院的第一任和第二任院长,但是我们思想上都明确严恺同志是实际的院长。”


  1982年,华东水利学院迎来了建校30周年庆典,严恺他挥毫写下华东水利学院纲领中的纲领——《十六字校训》: 

  艰苦朴素 实事求是 严格要求 勇于探索 

  后来,他多次申述《十六字校训》的含义,他说:“水利是艰苦的事业,所以,在生活上一定要艰苦朴素。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是严肃认真的,不能马虎,所以还要严格要求。还要有创新精神,才能取得独特成就。”

  如今,在新形势下,严恺进一步阐述了《十六字校训》的含义,“‘十六字校训是我几十年来从事教育工作,特别是在河海大学的工作实践中所体会出来的办好大学、培养合格人才的指导思想和办学经验,也是我个人的座右铭。当前,在改革开放、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十六字’校训更有它特殊的意义。面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腐败思想和不良现象,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缺乏崇尚知识、崇尚文明的风气,不求进取、纪律松驰等,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十六字’校训传统,培养‘四有’新人。”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6年5月10日

作者:陈苏

 


新闻 | 资讯 | 商务 | 文化 | 社区 | 服务 | 出品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