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中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能源基地,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已初步形成由上游水库、中游行蓄洪区和各类堤防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但防洪标准仍然很低,中游正阳关以下地区实际防洪标准仅约50年一遇。当淮河上游发生超标准洪水时,淮北大堤保护区内1000亩耕地、600多万人、淮南煤矿、平圩电厂、京沪铁路,以及淮南、蚌埠等城市仍将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是将淮干中游正阳关以下河道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的关键性工程。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跨河南、安徽两省,涉及固始、霍邱、颍上、阜南四县,主体工程位于淮干中游正阳关以上28公里,地处安徽省霍邱县与颍上县交界处。集水面积4.22万平方公里。
原临淮岗工程是淮河中游具有灌溉和防洪效益的大型水库,规划方案由淮委于1957年提出。1958年底国务院召集河南、安徽两省和水利电力部、农业部研究临淮岗工程建设问题,同意修建临淮岗水库,同年临淮岗水库工程动工兴建, 1962年因经济困难而停建,停建时已完成了10孔深孔闸、49孔浅孔闸、500吨级船闸及部分主副坝、上下游引河工程。
1962年临淮岗水库工程停建后,淮河中游防洪标准未能提高,党中央、国务院对此一直十分重视。1969年10月国务院召开了治淮规划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要求“四五”期间完成淮河中游蓄洪控制工程。1971年国务院治淮规划小组把临淮岗水库工程改为特大洪水控制工程。1981、1985年国务院两次治淮会议都肯定了临淮岗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但由于省际矛盾等种种原因,一直未能付储实施。
1991年淮河大水后,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九五’期间研究建设临淮岗控制工程”。1998年国务院批准工程项目建议书,2000年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2001年水利部批复初步设计报告。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作为治淮19项骨干工程之一,是整个淮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淮河上在建或已建工程中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并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建设,使得淮河两岸人民的夙愿得以实现,是几代治淮人不懈努力的结果,标志着淮河治理又有了重大进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也是团结治淮的又一伟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