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nguage=VBScript%> <% dim last,y,m,d,m1,d1 y=year(date) m=month(date) d=day(date) m1="-"+right("0" + cstr(m),2) d1="-"+right("0" + cstr(d),2) last = y&m1&d1 %> 聚焦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建成

初验临淮岗
——写在淮河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整体初验之际

2006-11-01

  临淮岗工程在建设中有很多亮点,首先做到了“三个安全”。“三个安全”是水利工程建设中反复强调的要求,临淮岗工程在建设中不仅保证了工程安全,同时也做到了干部安全、资金安全。二是临淮岗工程的建设做到了优质、高效。建设期间,未发生一起质量和安全事故,虽遇到了很多困难,但还是实现了提前一年建成、提前一年发挥作用的目标,工程质量也经受住了多次考验。三是临淮岗建设管理的体制是比较成功的,较好地贯彻落实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有效地调动了参建各方的积极性,正是这种有效的管理体制为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四是临淮岗工程建设和基地建设同步进行,这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为下一步做好工程运行管理打下了基础。

  安徽省霍邱县临淮岗镇,这个在地图上很不起眼的地方,如今因一座造福淮河两岸人民的工程——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而出名。临淮岗工程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枢纽工程,也是治淮历史上的经典工程。该工程折射了治淮的艰辛,宛如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淮河之上,熠熠生辉。6月29日,临淮岗工程像一条卧龙一样静悄悄地等待着初验的到来。这既是对一项治淮工程的初验,也是对治淮人智慧和精神的检阅。

  创造“临淮岗模式” 提前一年完工

  临淮岗工程是治淮历史上最大的工程,单位工程有40多项,施工战线长,涉及面多,影响范围广,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管理难度颇大。建设者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在淮委的领导下,创建了“临淮岗模式”。

  谈到“临淮岗模式”,第一任淮委临淮岗建管局局长汪安南介绍说,“临淮岗模式”就是根据各单项工程的不同特点,在一个法人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建设管理模式,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管理各单项工程。一个法人就是新组建的淮委临淮岗建管局,由其直接组织实施主坝、副坝、49孔浅孔闸、姜唐湖进洪闸工程建设。而安徽省临淮岗工程建管局作为项目法人派出机构,负责引河有关的主体工程现场建设管理。占地拆迁及移民安置由安徽省人民政府授权的安徽省临淮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临淮岗淹没影响处理工程由河南、安徽两省水利厅与项目法人签订包干合同并分别组织实施。

  淮委临淮岗建管局局长陈光临对“临淮岗模式”感慨颇深,他说,现代科技的运用与科学管理的结合,实现了几代治淮人修建临淮岗工程的世纪梦想,这种创新体制与模式的运用,虽然看起来比较复杂,增加了项目法人的工作量,但却充分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大家的劲儿都能往一处使。

  临淮岗工程建设管理的实践证明,“临淮岗模式”是新时期治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模式,对工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临淮岗工程创造性地运用了“临淮岗模式”,同时,建设者始终坚持四个“严格”,即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管理上以项目法人为主体;严格执行建设监理制,通过公开招标选择优秀的监理单位;严格执行工程招标投标制,确保“公开、公平、公正”选择优秀的施工队伍;严格执行合同管理制,以合同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目标的完成。

  临淮岗工程在建设中闪现出很多亮点:不仅保证了工程安全,同时也做到了干部安全、资金安全;不仅做到工程建设优质、高效,而且克服很多困难,实现了提前一年建成、提前一年发挥工程作用的目标;不仅工程建设和基地建设同步进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还为下一步做好工程运行管理打下了基础。

  运用高科技 工程建设亮点纷呈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在5年的建设中运用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为治淮工程增添了许多新的亮点,提高了科技含量。

  曾任淮委临淮岗建管局常务副局长的宁勇介绍,原49孔浅孔闸建于1958年,已经严重老化。为了充分利用已建工程,建管局在建设中会同河海大学进行科技攻关,联合优化设计,建设单位专门研究“老闸加固外包薄壁混凝土防裂研究及应用”课题,采用凿除老闸墩混凝土碳化层、重新浇筑15厘米厚新混凝土方案,解决了新浇混凝土开裂的技术难题,不仅节约了投资,也为今后闸墩防裂施工积累了经验。该项课题获得水利部大禹水利科技三等奖、2005年淮委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3年11月23日,是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淮河截流的日子。淮委临淮岗建管局为了攻克淮河截流这个重大难题,召集各路专家,集思广益,最后确定“单戗堤单向进占,定位沉船,双向合龙”的施工方案,使淮河成功改道。定位沉船的截流技术对于平原河道等缺乏石料的地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

  临淮岗主坝工程采用了“电解质式位移监测系统”,这项技术能够及时监测在软土地基上修建的大坝坝体变形情况,及时根据监测数据科学合理控制施工强度,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的技术特点。这项技术减少了原施工方案中的间歇工期,不仅为施工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该项研究获得了2005年度淮委科学技术一等奖。

  团结治水 保淮河安澜

  作为治淮19项骨干工程之一的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是整个淮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淮河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的建成,是几代治淮人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团结治淮的又一伟大实践。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地跨河南、安徽两省,涉及固始、霍邱、颍上、阜南四县,主体工程位于淮干中游正阳关以上28公里、安徽霍邱县与颍上县交界处。临淮岗工程上游的河南固始县,有部分地区在淹没区内,但当地老百姓仍以大局为重,舍小家,顾大家。

  固始县沿淮地区淹没影响面积30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9.9万人,其中淹没区140平方公里,包括陈族湾、大港口等5个圩区和淮河、史灌河河道滩地,人口5.1万人。临淮岗工程运用后,这些地区在遭遇大洪水时可能做出较大牺牲。

  现任淮委副主任汪安南说:“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淮河水系,使团结治水、四省共保具有特殊意义。”据他介绍,淮河治理不仅有技术和工程施工难题,还涉及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上下游、左右岸等各个层面错综复杂的关系,只有从社会总体利益出发,科学规划,治淮建设才能出现全面发展、整体推进的大好局面。被称为治淮“肠梗阻”“四大卡口”的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顺利建成,再一次证明团结治水是治淮取得成功的法宝。

  淮委主任钱敏曾说过,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自重新开工以来,至2003年11月23日,提前一年成功实现淮河截流后,在项目法人和广大建设者的不懈努力下,对提前一年完工、提前一年完成验收是有信心的。

  截至6月底,临淮岗主体工程49孔浅孔闸、12孔深孔闸、临淮岗船闸及引河等工程已完成,40多个单位工程全部通过验收,工程验收等级为优良。淮委之所以决定提前半年对工程进行初验,正是为了保证临淮岗工程提前一年完工并发挥效益。从此,淮河干流无一座控制性工程的历史就此结束,淮河中游的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淮河中下游城市和人民的安澜将成为现实。

  链接

  建设历程

  历史上黄河多次溃决夺淮,造成淮河没有入海口。而淮河中游地势平缓,落差不大,形成淮河上下游高、中间低的地形。“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加上降雨季节集中,洪水汇集中游难以排出,灾害频繁,给淮河两岸人民造成灾难。

  1950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毛泽东同志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中央人民政府随即颁发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同年成立了治淮委员会,进行淮河的综合治理,从此拉开了新中国治淮的序幕。1954年淮河特大洪水后,水利部开始拟订《淮河流域初步规划》,计划在淮河上游建造一个洪水控制工程。1957年,淮委就选定在淮河中游正阳关以西建设集灌溉和防洪效益于一体的临淮岗水库。1958年8月国务院同意修建临淮岗水库。由于经济困难,临淮岗工程只完成姜家湖大坝、10孔深孔闸、49孔浅孔闸、船闸及上下游引河等工程后于1962年停、缓建。40多年来,临淮岗水库工程成为“晒太阳”工程,没有发挥效益。

  1969、1971、1981、1985年国务院治淮规划小组会议和治淮会议都肯定了临淮岗工程兴建的必要性,并规划把临淮岗水库工程改为特大洪水控制工程,但都没能实施。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九五”期间研究建设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同年,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被国务院确定为19项重点骨干治淮工程之一。1998年国务院批准工程项目建议书;2000年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年水利部批复初步设计报告;2000年9月淮委临淮岗建管局成立,10月作为项目法人进驻工地;2001年12月2日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正式开工。

  临淮岗工程概算总投资为22.67亿元,40家施工单位参与建设。在淮委临淮岗建管局的统领下,截至今年6月已完成了临淮岗主体工程49孔浅孔闸等工程。淮委决定提前半年对工程进行初验,保证临淮岗工程实现提前一年完工并发挥效益的目标。

  巨大效益

  临淮岗主体工程位于“七十二水会正阳”的淮干中游正阳关以上28公里处,几乎全部控制了淮干正阳关以上的洪水。临淮岗以上地形为两岗夹一洼,可蓄滞大量洪水,控制工程百年设计坝上水位28.41米,相应库容85.6亿立方米;千年校核坝上水位29.49米,相应总库容121亿立方米,将根本改变淮河干流洪水长驱直下,威胁淮北地区1000多万亩耕地、600多万人口和沿淮城市、铁路、工矿安全的被动局面。建成后的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在百年一遇的洪水面前,可避免向淮北分洪,将减少1290平方公里的淹没面积。按1998年价格水平计算,一次性防洪减灾效益为235亿元,工程运行期间内的年平均防洪效益为2.3亿元。

  工程的直接减灾效益主要有:一、有效保护京沪铁路、合阜公路等重要交通干线的安全;二、为煤矿、电厂提供安全保障,淮南煤矿潘谢矿区年生产能力2860万吨,固定资产336万元,如果淮河洪水向淮北分洪、将淹没矿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煤矿受淹一次损失84亿元,停产一天将损失700万元;三、为淮河中下游广大地区和国家集体财产、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验收步骤


  1.主体工程单位工程验收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主体工程经水利部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总站认定,划分为30个单位工程。到2006年4月底,已有17个单位工程通过验收,主坝2个单位工程、副坝3个单位工程已经具备验收条件;主坝坝顶道路、北副坝Ⅲ标段、北副坝Ⅳ标段、供电、信息控制、水情自动测报6个单位工程已经在5月底完成;除水土保持和管理处后方生活区两个单位工程外,其他28个单位工程到6月初全部通过验收。

  2.竣工初验

  根据《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的有关要求,分别选择了一个监理单位和一个施工单位汇总编制监理报告和施工报告,设计报告由中水淮河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和安徽省水利设计院共同编制。6月底完成主体工程竣工初步验收。

  3.专项验收

  (1)水土保持专项验收:淮委临淮岗建管局委托有关单位对工程施工期及完工后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监测,同时委托有关单位对工程的水土保持效果进行评价,计划7月份进行验收,未完成部分作为遗留问题留待2007年完成。

  (2) 环境保护专项验收:淮委临淮岗建管局在工程建设期间委托有关单位对工程环境情况进行了监测和评价,计划7月份进行验收,水土保持效果评价作为遗留问题待以后进行补充。

  (3)档案专项验收:为规范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档案资料整编工作,淮委临淮岗建管局于2003年向有关参建单位印发了《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档案资料整编暂行办法》、《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档案资料整编分类方案》。6月25日,主体工程档案资料已经完成初步验收。10月份进行总体工程档案验收。

  (4)坝区占地及移民安置专项验收, 5月份已经进行专项验收。

  4.安全鉴定

  安全鉴定工作委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进行,目前施工及监理单位的自查报告已准备完毕,设计单位的自查报告正在编制,建设管理报告待单位工程全部验收后即可完成,计划10月份完成安全鉴定工作。

  5.竣工决算

  淮委临淮岗建管局制定了《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竣工决算编制方案》,并发送有关单位执行。主体工程竣工决算计划在8月份完成报告的初步编制工作。

  6.竣工审计

  根据水利部安排,主体工程,河南省淹没影响处理、安徽省淹没影响处理和占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分别由淮委、河南省水利厅、安徽省水利厅负责。占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工作已经完成。总体竣工决算汇总10月上旬完成,总体竣工审计11月上旬完成。

  7.竣工验收

  根据水利部安排,计划12月底进行总体竣工验收。


  来源:《中国水利报》2006年6月29日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