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等六部委联合举行形势报告会
汪恕诚强调共同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2006-05-16

新版大标题.gif

 

会场

 

 

汪恕诚作报告

 

 

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副书记赵凯主持报告会

 

 

 

媒体与听众

 

 

  本站5月16日讯 (记者 周文凤 潘征)5月16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中共北京市委联合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形势报告会,邀请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就建设节水型社会、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形势与任务报告。


  汪恕诚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衡量人与自然和谐有两个重要指标,即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在这两个承载能力中,水资源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我国水资源的短缺特点、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的迫切需要,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节水型社会之路。


  汪恕诚指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水资源空间分布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以及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部分地区近年来降水发生变化,北方地区水资源明显减少。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全国兴建了8.5万座水库,总蓄水能力达5000亿立方米,形成年供水能力5800亿立方米,水利工作为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缺水问题一直存在,并且越来越突出。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国缺水总量将近400亿立方米,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110座城市严重缺水。“十五”期间,全国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严重缺水还加剧了一些地区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北方大多数河流开发利用已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越来越大。


  汪恕诚说,我国一方面缺水问题突出,另一方面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用水浪费较为严重。未来我国需水量,尤其是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将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而进一步增加,如不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水资源供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必须要大力推进节约用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节水型社会,其意义绝不亚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汪恕诚着重指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需要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在建设节水型社会过程中,要明晰初始水权,要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控制与微观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要采取法律、经济、工程、行政、科技等综合调控措施保证两套指标体系的实现。


  汪恕诚特别强调,节水型社会建设涉及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不同用户,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涉及到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需要政府强有力的领导,需要各部门的密切协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要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我国水情的认识,深刻认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规划、政策制定和措施落实,创建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区、节水型企业。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应优先采购、积极推广节水型产品。要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强化节水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约束。每个人都应当拥有良好的用水习惯,严格监督浪费水、污染水的不良行为,使全社会形成“浪费水可耻、节约水光荣”的健康风尚,建设与节水型社会相符合的节水文化。


  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副书记赵凯主持报告会。在京党政军机关司局级以上干部,在京中央企业、高校有关负责人800人参加了报告会。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6年5月16日
    

            
作者:周文凤 潘征
SRC-68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