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节水型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六大关键词


2007-02-12

  新华网成都11月16日电 四川是“千河之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61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040立方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四川省并没有因此而忽视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而是从“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是四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的高度,系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努力构建以节水高效的供水安全体系为重点的“四大安全体系”,大力推进水利改革与发展,万元GDP用水量从2000年的503立方米减少到2005年的286立方米, 新增农业节水灌溉面积573万亩,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为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障。


  11月14日、15日,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等中央新闻单位组成的“节水中国行”采访团到四川绵阳、成都等地市实地调查采访。采访组先后深入绵阳市武引灌区农业节水示范点游仙区魏城镇关帝村、四川九洲电器集团工业节水示范点、农科区佳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高效灌溉示范项目和成都沙河源头等地,深入了解这些地方进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做法和经验,探讨四川为何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走在了全国前列,并总结出了六大关键词:清醒认识、领导重视、三个转变、四个重点、三大创新和科技支撑。


  清醒认识形势 领导重视是关键


  虽然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也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四川省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四川人口和耕地最集中、工农业产值占全省85%的盆地腹部地区,人均900多立方米,属中度缺水区,其中川中丘陵区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人均只有300--600立方米,缺水形势十分严峻;从径流的年内分配看,汛期5至10月的径流量占全年的70%左右;同时四川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全省蓄引提水能力仅占水资源总量的10%。随着四川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性缺水、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问题日益突出,必须高度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面貌变不变,领导是关键”。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十分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四川为何节水型社会建设中走前全国前列的关键: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多次强调,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当前四川落实科学发展观最迫切的任务;四川省省长张中伟亲自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要求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突出抓好污水处理、中水利用和农业节水等三项工作;四川省委副书记、副省长蒋巨峰对节水型社会建设做出批示,“建设节水型经济、节水型社会非常重要,意义深远”;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长郭永祥也多次强调,“要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始终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解决我省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


  在张学忠、张中伟等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四川省级相关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各司其职,形成联动。四川省水利厅成立了由厅长彭述明任组长的节水工作领导小组,各试点地区也纷纷成立了以行政首长挂帅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各级领导的重视,有力地推动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开展。
思路:着力推进“三个转变”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和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的学习,结合四川省区域性、季节性、工程性和水质性缺水的现状的分析,四川省水利厅党组一班人深刻认识到,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水法》赋予各级人民政府和水利部门的重要职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解决四川省水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的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为此,四川省提出水利发展要努力构建“四大安全体系”,即稳妥可靠的防洪减灾安全体系、节水高效的供水安全体系、生态良好的水环境安全体系、协调发展的产业安全体系。其中,把构建节水高效的供水安全体系作为最重要的目标摆上了议事日程。
  由于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四川省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的同志增强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做好这项工作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具体行动,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认识统一之后,四川很快确定了着力推进“三个转变”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思路。第一个转变是水资源管理体系由以需定供、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向以供定需、更加注重经济调节转变。深刻反思以需定供的传统水资源管理思路,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水权分配、转让和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水价调节机制,加强水资源配置的经济调节,实现了水资源管理思路的根本转变。


  第二个转变是经济结构体系由高耗水、高污染向低耗水、低污染转变。在制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认真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论证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快淘汰高耗水、高污染项目,限制不符合本地区水资源和水环境条件项目上马。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符合节水型社会要求的经济结构正逐步形成。


  第三个转变是水利工程体系由取水为主向注重节水转变。在建设水源工程、输水工程时采取必要的防渗漏措施。大力推行农业节水灌溉,兴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加快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要求新建、扩建、改建项目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工程正成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做法:突出抓好“四个重点”


  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四川省突出抓好“四个重点”,取得了明显效果。“四个重点”中首先是抓农业节水,稳定粮产保丰收。四川是农业大省,农业是用水大户,全省用水总量中,有近70%是农业消耗掉的,抓住了农业节水,就抓住了节水工作的牛鼻子。四川省水利厅以灌区节水改造和旱山村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开展农业节水工作。“十五”期间累计投入节水灌溉建设资金14.58亿元,节水灌溉面积由2000年的877万亩增加到2005年的1450万亩。都江堰灌区坚持工程措施与管理制度相结合,工程技术节水与农业技术节水相结合,先进节水技术与传统节水相结合,政府扶持与用水户参与相结合,渠系配套与口门设施改造相结合,探索在丰水地区开展节水农业建设的新路,灌区“十五”期间新增灌面19.33万亩,改善灌面116.39万亩,年增节水能力48166万立方米,实现粮食增产2.1亿公斤。在四川省、绵阳市水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佳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在公司科技示范园内建成了100亩节水高效灌溉示范片,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根据作物生长各周期的需水情况、土壤水份状况及空气湿渡等指标,适时自动补水灌溉的目标。农业节水夯实了节水工作的基础,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今年的特大干旱中,四川水利工程灌区出现了丰收的喜人景象。


  其次是抓工业节水,企业技改促发展。四川省水利厅厅长彭述明认为,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力量,工业节水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四川省工业节水重点加强行业定额用水管理,加强企业技术革新,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水资源配置。四川“十五”期间建成100多家节水型企业,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00年的340立方米下降到了276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2000年的40.3% 提高到2005年的60%。眉山丰华纸业有限责任公司造纸废水工业节水项目投入技术改造资金7000万元,实现了年节约用水778万立方米。四川九洲电器集团先后投入近300万元建起了日处理量为600立方米的工业废水处理站,公司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从2001年的40.65%提高到 2005 年的89.55%,公司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由2001年的64.57立方米/万元降低到2005年的5.5立方米/万元。绵阳市启明星磷化有限责任公司投入2000余万元进行工业废水治理,实现了企业污水零排放,每年节约用水量250万立方米。工业用水效率的提高,缓解了四川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工业经济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


  再者是抓城市节水,增强城市发展后劲。城市节水工作是实现城市用水良性循环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几年来,四川省强化城市节水管理,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对非居民生活用水继续实行计划和定额管理,超计划、超定额实行加价收费制度,促进人们转变粗放型用水习惯和观念,加强了对洗车、洗浴业等特殊行业的用水管理,实施了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推广近十万件节水器具。成都市在GDP以13%增长的同时,自来水用水量增长幅度仅为1.4%。城市节水工作的蓬勃发展,使城区水环境的迅速改善,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最后是抓水环境治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四川省把水环境整治工作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在治理工业污染源方面,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大刀阔斧治理岷江、沱江“两江”污染,对排污企业采取了彻底关闭、停产治理、在线监测等手段进行治理,同时严禁外省重污染企业向四川转移,禁止在两江流域内新建重污染企业项目,增建污水和垃圾处理厂。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方面,四川省以户为单元建成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300万立方米,形成年处理生活污水3.1亿吨的能力,降低了畜禽粪便和生活污水对水环境的污染,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凉山州为有效地控制邛海生态环境恶化势头,从2005年开始投资12.6亿元进行邛海水生态修复建设,州委书记吴靖平提出举全州之力打一场整体战,建设和谐优美的水生态环境。一年多来, 凉山州在邛海流域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及防洪治理工程;实施环湖截污工程,建设万吨污水处理厂;规范水产养殖、取缔网箱养鱼;搬迁污染企业和邛海周边农户;开展了农药、化肥等污染源治理;疏通了邛海的出口海河,建成拦截洪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反流节制闸;实施生态调水、补水工程;建设生态湿地公园。这一系列措施,遏制了邛海水质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体现“人水和谐”的先进理念。水环境的整治,确保人民饮水安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体现和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创新是灵魂 科技是支撑


  彭述明认为,创新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使节水型社会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因此,四川省水利厅首先创新投入机制。各地积极探索通过市场机制筹集节水型社会建设资金。成都市通过市场筹集了60亿元建设雨污分流工程,对水环境进行彻底整治;凉山州邛海流域水生态修复工程所需12.6亿元投资也主要通过市场筹集。投入机制的创新,加速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进程。


  管理体制创新也很重要。四川省稳步推进涉水事务管理体制改革,截止2005年底,全省已组建水务局38个。创新管理体制,克服了水资源分割管理的弊端,为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了坚强的体制保障。
四川省水利厅还特别注意抓好创新水价形成机制。他认为,水价是调节水资源配置和促进节约用水的重要经济手段。近年来,四川省加快了水价改革步伐,出台了《关于深化水价改革加强节水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初步形成了科学合理的的水价形成机制。我省长葫灌区水价改革后实施终端水价收费,灌区实际灌水量由过去2500万立方米,下降到1200万立方米,节约用水率达到52%。水价改革实现了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的目的。

 
  彭述明告诉记者,建设节水型社会,科技是支撑,科学技术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四川省加大了节水技术改造的力度,积极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四川省水利厅与四川省农科院联合开展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南方季节性缺水节水农业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已形成初步成果。四川省水利厅研制的农业用水监测与调配系统,通过在节水示范区的运用,取得了良好的节水效果,示范区的灌溉率达到90%,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63提高至0.74,得到国内外专家和两院院士的认可。四川省水利厅开展的“四川省丘陵区农业用水节水型成套技术应用”课题研究,已通过实验筛选出适用于四川省丘区的农业综合节水新技术,并在全省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关报道:


  义乌为何能成为浙江建设节水型社会典型

 
  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既是对传统水利观念的巨大挑战,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项根本措施。作为水资源极其匮乏的义乌,通过开源、节流、治污三管齐下,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水荒,积累了不少经验。今年5月,义乌市水务局被水利部评为水资源管理先进单位,并成为浙江省三个首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在前不久结束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义乌市又被确定为浙江省首个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那么,义乌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有着怎样的经验呢?11月14日、15日,第二期“节水中国行”记者团的十多家中央媒体来到义乌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调查采访。

 

  来源:新华网 2006年11月16日

作者:李霁
SRC-99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