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节水 科学技术立大功


2006-11-29

    建设节水型社会,科技是支撑,这是近日记者随“节水中国行”采访团走访四川、重庆、广东三省(市)的一个深切感受。


  四川农民青睐科技在节水中的效益


  四川省绵阳市佳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科技型股份制企业,该公司已建成的100亩新品种新技术科技示范基地的科技含量令人刮目相看。这里有固定喷灌60亩,大棚微灌40亩;还建了100立方米的沼气池1口、沼液过滤池2口———沼液做肥料,混合在水中灌溉,而灌溉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了根据作物生长各周期的需水情况、土壤水分状况及空气湿度等指标,适时自动补水灌溉的目标。由于公司的效益好,2006年,公司与周边的农民通过订单形式建立各类专业商品蔬菜基地5400余亩。虽然农民就此获得了创收3640万元的好效益,可他们还是看到了科技不同带来的差异:


  公司科技园年亩均产值达到1.2万元~1.5万元,示范带动基地农户年亩均产值6500元~10000元;公司科技园年亩均节水200立方米~300立方米,示范带动基地年亩均节水150立方米~200立方米。


  当地农民都青睐科技在节水农业中带来的好效益。记者认为,只要条件成熟,这里的农民对农业节水新技术的接受不再是问题。


  佳昊公司的成长与四川省加大节水技术改造的力度,积极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分不开的。四川省水利厅研制的农业用水监测与调配系统,通过在节水示范区的运用,灌溉率达到90%,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63提高至0.74。他们开展的“四川省丘陵区农业用水节水型成套技术应用”课题研究,已通过实验筛选出适用于四川省丘陵区的农业综合节水新技术,并在全省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应用。


  重庆农业节水科技为先导农业是重庆水资源利用的主体,农业用水总量占国民经济用水总量的69%,农业灌溉用水又占农业用水的90%以上。但重庆农业用水大多数地方仍然采用传统的灌溉方式,每亩实际灌水量450立方米~500立方米,超过实际需水量的1倍~2倍。农田灌溉水的实际利用率仅为33%左右。此外,由于蓄水和保水基础设施不足,重庆市农业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仅为56%左右。为此,重庆农业以科技为先导,采取大力推广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工程和田间喷灌、微灌、小微灌等节水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节水灌溉工作。


  “十五”期间,重庆市共投入资金8.25亿元,共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20.7万亩,节水措施面积30万亩,年节水11376万立方米,年增产粮食7196万公斤。同时,累计投资2.1亿元,先后启动了龙溪河、万州、梅江河及濑溪河灌区等4个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新增灌溉面积15.48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38.61万亩。有7个区县列入了国家节水重点县,11个区县开展了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建设。


  重庆市水利局的同志介绍说,他们今后将大力推广实用的渠系和田间节水灌溉技术、生物节水与农艺节水技术、多水源联合调度技术等,使重庆农业节水再上一个新台阶。


  广东推广节水新技术,向科技要水


  到了广东,你会深切体会到“水”把城乡、工农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广东省水利厅的同志介绍说,由于工业的飞速发展和生活用水的增加,水污染日趋严重,这不仅影响到城市居民用水,对农业用水也有很大的影响,农民饮用水的不安全,农产品品质不达标,进而影响农民增收等等。因此,在广东水质性节水“唱主角”。


  记者在深圳罗湖区参观了莲塘中水回用项目,占地不过100多平方米的处理设施,每天可处理污水300吨,而一吨的处理费用是1.5元,每年可节水10万吨,直接经济效益20万元,该项目因良好的经济效益被罗湖区列为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拟在全区推广。而项目的核心工艺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研发的。


  深圳水务局的同志说,当前,节水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为节水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今后我们将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向科技要水:一是充分利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技术援助项目“中国城市供水水质督察体系”试点城市之契机,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指导节水;二是加大供水管网改造工作的力度,防止“跑、冒、滴、漏”;三是加强国际同行业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国际间城市水环境管理和城市供水方面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的交流与推广;四是推广中水回用、海水利用新技术,在深圳市外引水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大力开展污水资源、海水资源利用工作。

    来源:农民日报    2006年11月29日 

作者:毛小瑞
SRC-102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