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重庆永川节水必须兴水利


2006-11-24

  今年重庆遭受百年一遇的大旱,来到重庆市永川区采访发现,节水措施的落实,对当地的抗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当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它对“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消极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永川区水资源总量为58852万立方米,人均水量为550立方米,仅为重庆人均水量的1/3,不足全国平均水量的1/4。水资源匮乏成为制约该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2004年7月,国家水利部将永川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县(市)后,他们制定并推行落实了“定额用水、水价调节、一条龙管水”三项制度的节水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000亩,新增有效灌面4100亩,恢复改善灌面31600亩,新建微型集雨蓄水工程2500余处,蓄水量达90余万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从以前的每亩500~600立方米降到200多立方米,节水灌溉综合效益明显提升。另外,他们还修建了24公里的污水与雨水分流管线,使城区生态用水增加。过去城区绿化率为13%,目前达到30%。近两年,全区生产总值每年以13%的速度增长,工业总产值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两个百分点以上,但水资源是零增长。据了解,按以前不节水时的用水量,这样的增长速度,起码要再建一个投入5000万元的水库。今年,永川作为重庆市大旱的重灾区,节水对抵御旱灾的作用更加突出。1998年永川旱了35天,37摄氏度的气温只有一天,城区人口16万,但天天需要用火车运水解燃眉之急。2006年永川旱了70天,37摄氏度的气温有35天,城区30万人口的用水没有靠援。

 
  能当然如此,一方面是节水的功效,另一方面就是工农业用水的停用保城区生活供水。永川是个农业区,农业用水占全区用水总量的70%,今年大旱,永川农村的农业灌溉全部停掉,但解决部分山区的人畜饮水,还是组织用车送水万吨以上;旱灾还使全区粮食减产25%左右。永川区副区长康纪强对记者说,永川农业是用水大户,节水潜力较大。但是,永川要再发展,要抵御大旱灾,仅仅靠农业节水是不行的,必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永川全区仅有2个中型水库,永川虽有年均1300毫米的降雨量,但蓄水能力不过50%左右。多亏大旱前我们已经解决了水库年久失修的问题,否则水紧张的问题会更加严峻。他说,大旱之年更坚定了我们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心。目前我们已经开始兴建孙家河水库,明年竣工后可供城区15万人口的生活用水;投资2.2亿元,于2005年12月开始建设的“松溉长江提水工程”建成后可引长江的水;另外,在今年大旱期间我们已经投入400万元,打井1800口,再整合利用现有机井,大力推行农村集中式供水,以减少水源损耗。

    来源:农民日报    2006年11月24日 

作者:毛小瑞
SRC-102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