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中国行”采访报道团在张家港市暨阳湖生态园调查采访。
张家港市位于长江和沿海两大经济带交汇处,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名列第三位。“十五”期间,张家港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水资源集约利用和防污治污的有效途径,采取行政措施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体制,万元GDP耗水量从2000年的201立方米下降为2005年的80.5立方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7%,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7.3%,建成了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和“国家生态市”。
11月19日、20日,水利部办公厅副主任郭孟卓率领12家中央媒体记者组成的“节水中国行”采访报道团来到张家港市,分别到暨阳湖生态园、西张工业水厂、骏马股份有限公司、南丰污水处理厂、常沙社区、一干河饮用水源保护区以及朝东圩港水利枢纽等地进行现场采访。两天的采访中,张家港市积极探索水资源集约利用和防污治污的有效途径,采取行政措施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体制的积极探索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张家港市采取行政措施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体制的工作早就已经开始。张家港市委书记黄钦告诉记者,早在1995年,张家港市就成立了市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开始对全市地表水、地下水实行取水许可和有偿使用统一管理。在此基础上,又设立了市水资源监测站和市河道管理处,建立起了水资源监测、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和监管长效机制。
张家港水资源监测、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和监管长效机制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面推行取水许可证、新建项目水资源论证、入河排污口审批和“四套”基础管理制度。目前,新建项目取水许可和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率、水资源论证率、达到100%,自备水源(非农)全面实行“四套”基础管理制度,即“一套健全的取水许可和排污口设置论证审批手续”,全面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水资源论证;“一套取、排水口智能化计量监控设施和内部三级计量网络”,全面推广智能化水表、在线取、排水监控系统,不断完善用水单位内部三级计量体系;“一套取、排水口处显著的标识(标牌)”,注明监督举报电话,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一套ISO9001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行为。计划用水率、计量安装率、取排水口标识率均为100%。从2000年起全面贯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采地下水的决定》,对全市577口地下深井实施封填,将地下水作为战备用水和子孙水源,促进可持续发展。此外,张家港市还定期开展地表水、地下水、企业退水水质监测和饮用水源地动态监测工作,开展重点区域和市级主要河道水质监测和跟踪监管。二是全面落实河道长效管理措施。张家港市在江苏省率先建立了村组河道保洁和水环境管理网络,每年由市、镇财政下拨800万元管理经费,公开招聘了1000多人,从事全市河道长效管理工作,形成了招聘上岗、绩效考核、末位淘汰的长效管理机制。目前,全市河道达到了“水面无漂浮物、岸边无乱倒垃圾、无乱搭乱建、偷排污水查处”的管理标准,改善了水环境质量,有效促进了人水和谐发展。三是全面加强水环境监管工作。定期开展地表、地下水环境和饮用水源地量质动态监测,发布水功能区季报及重要水源地水质月报;开展企业退水水质监测,监测率达到100%,对超标者核减用水计划;开展重点区域和市级主要河道重点监测和跟踪监管。四是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制度。2003年水资源管理、保护和监测,河道占用及水环境长效管理等全面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规范工作程序和管理标准,定岗定责,严格体系监控,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同时档案管理也全部达到省一级管理标准。五是全面提升公众对水资源管理、保护和水环境监管工作的参与程度。2002年张家港市成立了江苏省首家供用水协会,现改名为水资源协会,构建了水资源管理与用排水户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
同时,张家港市还采取科技措施提升水资源现代化管理水平,先后开发了地下水情遥测系统,实现了地下水位、水温、流量自动观测。开发了饮水水源地水质安全预警自动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水质动态变化,有效保证了饮水安全,该技术获江苏省水利厅科技进步一等奖。开发了自动雨量蒸发站,为当地水资源评价提供条件。同时,用水计量智能化程度也逐年提高。已对50家用水大户安装了取水计量实时售水和监控系统,自备水源取水智能化计量率达到85%。全市域自来水供水全部实现了一户一表和磁卡式收费。
此外,张家港市还采取经济措施促进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充分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合理制定水价政策。张家港市副市长蒋来清告诉记者,近年来,张家港市已连续三次调整地下水、地表水水资源费、自来水处理费标准,并实行累进加价制度和节水奖励制度。实行自来水水费和生活污水处理费捆绑征收政策,对污水排放企业征收排污费政策,有力促进了计划用水管理和节约用水工作。“我们统一管理保护水资源实现人水和谐发展等积极探索和努力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认可,2005年被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旨在深入探索经济发达的丰水地区实现经济、社会与水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推进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来源:新华网 2006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