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创造新机制 弃水变“肥水”


2006-06-07

    夏季来临之际,山西省吕梁山下的汾阳市开工了一项名为“引文入川”(南线)的供水工程,以文峪河水库为水源地,铺设一条全长59.9公里的输水主管道和全长99.9公里的支管道,将水引到汾阳市和孝义市的工业园区,工程总投资约2.58亿元,年设计供水规模为2000万吨以上。

    比起“南水北调”、“引黄入晋”等工程,“引文入川”工程确实微不足道。但却有很强的实际效果:一,它是将上游水库的“弃水”引入严重缺水的工业化城市;二,它是山西省用引进外来资金建设水利工程的第一个大项目;三,它是吕梁市第一个民营水利工程;四,它是山西省水利项目中第一个以核准制形式动工的项目。吕梁的老百姓称赞道:只因创新了一个机制,吕梁几代人的引水之梦即将成为现实。

    多年来,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吕梁社会经济发展最为严重的瓶颈,由于其以采煤、炼铁、焦化为主的产业结构,对水资源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用水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地处吕梁山下的汾阳和孝义两个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城市,严重超采地下水,经济发展的用水需求远远难以满足。可是,在一些山高坡陡、人烟稀少的富水地区,水资源却在大量浪费。

    记者了解到,这项引水工程的水源地文峪河水库库容量为1.3亿立方米,主要为灌区内交城、文水、汾阳3个县市的40万亩耕地提供用水服务,一年的用水量数千万立方米。但每到汛期来临,库内约有7000万立方米的水必须白白泄掉。一头缺水,一头弃水,如何将弃水变为“肥水”?这项工程论证面临诸多难题:有资金短缺的原因,有体制和机制的原因。今年初,吕梁市大胆引进民间资本,与武汉凯迪水务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由该公司全额投资,自主建设、自主管理、自主经营。吕梁市水利局局长冯林春介绍说,“引文入川”工程立项之快、动工之快出人意料。工程采用的是山西省政府刚刚实施的新投资管理模式————核准制:对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政府部门从维护社会公益角度、从项目的外部性影响等方面进行核准。

    汾阳市市长刘永平告诉记者,引水成功后,汾阳三泉工业园区的年产值可以达到150亿元,而2005年的产值仅有10个亿,规划产能上不去的原因就是缺水。据预测,这项引水工程可使汾阳、孝义两市几个用水工业园区的年产值提高350亿到400亿元。同时,文峪河水库之水从农业用水变为工业用水,水价可从每立方米0.5元提高到2.5元左右。

    吕梁市委书记聂春玉对记者说,近几年来,吕梁市经济增速一年一个新台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最好时期,但缺水问题却远未解决。“引文入川”南线工程完成后,还要继续实施北线工程,把水引到交城、文水两县的工业园区,彻底解决吕梁山下4个县的工业缺水问题。记者同时了解到,在吕梁山上也正在兴建一座年蓄水量为8000万立方米的横泉水库,将于今年10月开始蓄水。

 来源:经济日报  2006年6月7日

作者:刘存瑞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